作者:十里
“活动马上结束;现货直接在库存发;绝对正品,吊牌都在。”
10月22日晚上10:00,抖音电商平台的拉夏贝尔品牌直播间内,主播一遍遍重复着上面的话术,加绒打底衫49.9元,买一送一元,“最后1000单。”
几秒过后,打底衫被抢购一空。这件在拉夏贝尔线下专柜售卖129的打底衫,已经在直播间出售了多日,销售2.2万单。
直播间里,55元的衬衫,79元的卫衣,199的羽绒服,最高单价也只有299元的冬装,这是一家有着拉夏贝尔授权的品牌直售店。像这样的直播间在电商平台有数十家都在售卖拉夏贝尔的商品。
一家拉夏贝尔授权店的客服对《灵兽》表示,“破产清算的消息出来后,直播间的人数确实暴增,商品也做了打折处理,但衣服都保质保真,可以放心购买。”
一周前,拉夏贝尔在A股、港股再次披露,被多位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随后的11月24日,“拉夏贝尔被申请破产清算”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在直播间“薅羊毛”。
曾经的“国民女装巨头”,以这样的姿势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不免让人唏嘘。
早在2018年,有着“中国版ZARA”名头的拉夏贝尔,业绩大降,利润也随之骤减。如今,虽苦撑了3年,但仍走到因资不抵债、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的地步。
而拉夏贝尔的困境也是很多国产服装品牌的缩影。
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影响和电商冲等多重因素,不少快时尚品牌一蹶不振,消失在公众视野中。或许,透过拉夏贝尔的快速崛起与轰然倒塌,能为一些国产服装品牌留下深刻的教训与警醒。
1
ZARA的中国学徒,曾坐拥万家门店
对于90年代人来说,确实可以这样评价拉夏贝尔: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成立于2001年的拉夏贝尔,真正“走红”的时间节点是其成立的两年后。
2003年,零售行业受“非典”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服装鞋帽第二季度的零售额,同比增速下滑了12.4%。在其他企业撤单、关店、缩减成本自保之际,拉夏贝尔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拉夏贝尔创始人邢加兴认为,“非典”过后将迎来报复性消费,而这时,需要加大库存和折扣力度,可以大赚一笔,还能打响知名度。
果不其然,疫情过后,在很多大牌库存不足,来不及生产之时,只有拉夏贝尔以1-3折的力度疯狂促销,赚得盆满钵满,还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
经过此次事件,拉夏贝尔成功站稳脚跟的同时,也开启了快时尚之路,将初期实行的品牌托管模式逐渐全部转回全直营。
另一边,以ZARA、H&M们为代表的快时尚们,在国内正在崛起,成熟的模式被很多企业效仿。
快时尚品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周转,能迅速反应在后端,并全面掌握定价权。通过快速设计、生产、配送、出售、更新这一闭环模式,一件衣服从设计到门店平均只需要2周左右的时间,这是ZARA能够在全球立稳脚跟的关键。
摸清ZARA的“套路”后,拉夏贝尔也跟着踩下了油门。
先是快速提升周转率,从过去的近300天,提升到了后来平均存货周转率160天,接着提升上新频率,到后来,拉夏贝尔产品上新频率甚至达到了一周一次。
这个周期比传统的服装行业要快很多。从前期设计、面料采购到投入生产,传统服装企业大多需要经历半年以上的周期。
后端反应速度的提升,直接影响到拉夏贝尔的门店,其前端的扩张也顺势开启。
相关数据显示,拉夏贝尔在2012年时,门店数量在1800家左右,而2014年-2017年间,门店数量分别为6887家、7893家、8907家和9448家。
高速的发展将拉夏贝尔送上资本市场。
2014年,拉夏贝尔登陆港交所;2017年9月,拉夏贝尔A股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上市的服饰公司,A股市值曾飙升至160多亿元。2017年,营收近104亿元,一度成为国内营收最高的女装上市企业。
彼时,拉夏贝尔是行业的领跑者。殊不知,坠落的序幕也恰恰在此时拉起。
2
2019年,平均每天关店13家
近万家门店的拉夏贝尔在当时是成功企业的典范。但好景不长,泡沫就破灭了,而财报就是捅破泡沫的那根针。据拉夏贝尔财报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3.19%;2018年度净亏损1.6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2.45亿元,同比下滑164.43%。
走向下坡路的拉夏贝尔开始实行全面战略收缩,主动闭店求生。
2018年末,拉夏贝尔门店数量首次减少,但仍有9269家;2019年,拉夏贝尔关闭门店5170家,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13家店铺关闭,还一改过去的直营模式,开始推行联营加盟;到了2020年末,拉夏贝尔的实体门店只剩959家。
那么,一路高歌猛进的拉夏贝尔为什么会突然刹车,光环不再?
这当中遵循一个边际效应的概念,即本身边际成本是会随着产量增加,而越来越小,形成规模效应。但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急速下降,最终导致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少。
反观上市的拉夏贝尔,各项数据展露在行业和资本面前,失控的汽车只能靠急刹车“止损”。从2018年至今,狂关数千家门店,在营收和利润面前,拉夏贝尔亲手摧毁了过去几年建立的服装帝国。
但拉夏贝尔的命运并非个例,也只是快时尚糟糕现状的缩影。
2018年,英国快时尚品牌NEW LOOK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关闭剩余120多家门店。同年11月,Topshop宣布关闭天猫旗舰店;2019年4月,Forever 21宣布退出中国市场;2020年,Gap集团宣布Old Navy也撤离中国。
十年前,这些国际零售巨头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凭借低廉的价格、快速更迭的优势,迅速占领本土服装品牌的市场份额,十年后,它们拉响在华的危机警报。
如此看来,拉夏贝尔更像是一个时代红利驱使下的商业扩张故事中的一员。
尽管落寞的内因和外因诸多,但商业模式的诟病才是最终指向,即快速扩张带来的高库存和资金紧张,如果售出的速度滞后,循环越快,库存积压会越多。
当拉夏贝尔发展到近万家门店时,庞大的店铺数量堪比ZARA,但对比零售的核心数据——周转率却悬殊巨大,ZARA的周转率是30天,而拉夏贝尔达到250天。
存货周转天数是服装行业的生命线,它代表着公司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商品销售完成所用的平均时间。时间越长,证明公司存货负担过重。
由此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数据显示,2015年底拉夏贝尔存货金额就达到了17.56亿,而到了2018年底,这一数字更是超过了25亿元,占同期总资产的30%,占流动资产比例为47.93%。
而库存积压严重,只有靠打折、促销来减小库存压力,这样一来,难免对品牌有所损伤,影响新款销售,最终不断产生库存,增加成本。
3
中国版ZARA退幕
被申请破产的消息传出后,拉夏贝尔的产品确实在降价。
消费者在拉夏贝尔的直播间“疯狂”捡漏,店家却“痛苦不堪”。近月来,拉夏贝尔的坏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
早在上月,拉夏贝尔连发4份公告,但没一个好消息。一方面,拉夏贝尔新增诉讼案件,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共计144个银行账户被冻结,冻结金额约为1.26亿元,公司被多位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
随后,拉夏贝尔也向媒体作出回应,现阶段公司仍然面临较大的债务负担及经营压力。公司董事会将继续认真研究对策,积极筹划推进资产处置、债权债务重组、引入外部投融资及完善内部控制水平等措施,全力以赴争取撤销风险警示,以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
另一方面,拉夏贝尔发布两份关于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的相关公告。拉夏贝尔继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亏损之后,2021年第三季度再度亏损2.89亿元,营收同比减少78.16%。
更关键的是,拉夏贝尔总负债为38.6亿,但公司总资产不过28.89亿元,负债率高达134%。
如此现状之下,拉夏贝尔还面临着资本市场的风险——退市。
撇开程序问题,拉夏贝尔早已“千疮百孔”。截至11月30日收市,拉夏贝尔A股、港股分别收报2.44元/股、0.57港元/股,较高峰时跌去逾90%;A股市值仅12.16亿元,较最高点已蒸发超150亿元。
历经了疯狂扩张到关店,业绩亏损,如今又负债压身。拉夏贝尔也想过多种方法自救。
此前,拉夏贝尔为改变其日渐低迷的业绩,曾于一年内5换总裁,创始人邢加兴不得不辞去董事长等职位离开其奋斗了20年的“服装帝国”,但终究成效不大,此次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无疑又雪上加霜。
而随着电商网红品牌和国潮的迭起,拉夏贝尔的业绩愈发低迷,靠线上大量授权也无济于事。从原有的线下渠道优势到如今越变越轻,相应地代价是品牌美誉度被无限贬值,最终造成用户大量流失。
仅靠当下直播间清理库存的营收已很难东山再起,但作为上市公司,拉夏贝尔的壳资源还具有一定价值,或许对于拉夏贝尔来说,破产重整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拉夏贝尔作为国内快时尚品牌的鼻祖尚且如此,其结局也在提醒着服装行业的从事者,该如何在消费变迁下抓住消费者,使品牌寿命够延长,是其终极思考的问题。
只是,留给拉夏贝尔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