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雨
从8月底的“400元自助餐事件”,到今天的食品安全事件,星巴克的两次热搜,都挺劲爆。
01
今天,星巴克上了热搜
12月13日,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卧底调查发现,星巴克部分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过期食材继续使用,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报废糕点再上架;吧台毛巾擦垃圾桶等。
这些行为已经严重触碰到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这道红线,且是门店自上而下应允的行为,显然成为部分门店的常态化行为。
同时,这一事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讨论:
“星巴克都如此,其他餐厅可想而知。”
“大家对于此类企业的认可,主要是因为良好的行业标准和口碑,如此作为实在是令人失望。”
“口号不是为了好听的,一个企业想要持续良好的发展,首先得确保质量的稳定,然后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注定只会与消费者渐行渐远。”
……
作为一家全球知名连锁品牌,星巴克自1999年进入中国大陆,目前已在国内拥有超过5100家直营门店。 官网承诺: “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 ”
而此事件一经爆出,似乎推翻了这一“金标准”。
星巴克涉事门店(无锡昌兴大厦店)相关工作人员回应: 门店肯定不存在过期食材继续卖的情况,目前当地相关部门正在店内调查,门店及公司会将调查结果进行公布。
临近中午,星巴克中国官方发布声明: 已经关闭两家门店,启动深入调 查。
02
一边舆论踩雷,一边被市场“围剿”
今年下半年,星巴克的公关团队“挺忙”。
先是8月底,因“400元自助餐事件”而登上热搜,一位探店的美食博主因吐槽自助餐,遭到疑似星巴克员工和水军的反击,引发舆论广泛围观。让星巴克陷入不小的舆论危机。
而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出,则是直接触碰到了行业底线。这是品牌未能加强门店管理和监控的体现;同时品牌或将承担由低级行为带来的责任、处罚及给品牌名誉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内部承受着各方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咖啡市场的风云变化,也让星巴克逐渐受到了竞争对手的“围剿”。
如果说,咖啡1.0时代,是雀巢和麦斯威尔这些速溶品牌的“天下”;咖啡2.0时代,星巴克则用“第三空间”的理念“一家独大”;而现在,国内咖啡品牌轮番崛起,如Manner、Tims、瑞幸等,竞争优势极为明显,咖啡市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甚至大量奶茶店、便利店都涉足咖啡,让这个赛道变得越发拥挤。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便拥有5000多家门店,但星巴克的竞争对手在不断增加,且不断强大。本该居安思危的星巴克,在此时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可谓“雪上加霜”。
03
食品安全是底线
任何企业不可越界
有人表示,这可能是个别人的操作,不能以偏概全。但是系列不规范操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试想,星巴克这样的国际品牌,都无法避免触碰红线,那千千万万家小品牌、个体点、甚至是早摊点的食品卫生又该是怎样一番景象?”一位消费者表示对此非常担心。
确实,知名品牌凭借其长期积攒的口碑、品牌 、产品等优势,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和采纳,甚至并未对品牌产生任何怀疑,这就是信任,而现在不免会让顾客和品牌之间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
疫情之后,餐饮业亟需快速复苏,餐厅通过节约成本赚取利润也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建立在合理行为之上。食品安全是底线问题,任何企业都不可越界。
最后,内参君想引用一段央视网针对加拿大鹅事件的评论:
一些跨国企业既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博弈能力,更要重新梳理自己的“基本盘”,认清谁是核心客户。如果停留在发展中国家“人傻钱多”的旧观念中,以为中国等市场消费者会因“崇洋媚外”,而对劣质产品和服务忍气吞声,继续搞双标、店大欺客,侵蚀我们消费升级和美好生活的愿景,不仅是自身经营战略的重大失误,更将尝到我国监管的重拳,和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