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线下商超上市企业迎来年报收官。2021年,在新冠疫情反复、社区团购冲击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尽管各大商超都在尝试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升级,但还是有过半出现了营收和净利双降,甚至不少转盈为亏,而为了减少亏损,又开始大规模关店。
不过,随着2022年一季报的发布,行业似乎看到了回暖的迹象,数家企业营收出现同比增长,净利也环比开始转正。但专家认为,判断是否已到行业拐点为时尚早,还需要综合疫情下经济的发展情况持续观察。
环境阻力+转型压力,80%商超净利下滑
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20家商超上市企业中,12家营收同比出现下滑,其中苏宁易购降幅最大,同比下降44.94%;红旗连锁、家家悦等虽营收增长,但增幅并不大,近90%都是个位数。
净利润方面,16家企业出现同比下滑,包括人人乐、永辉超市、华联综超等在内甚至成倍下滑,最大降幅更是高达20倍;11家企业出现亏损,其中苏宁易购巨亏432.65亿元,成为2021年度亏损王。
对于业绩如此“惨淡”的原因,苏宁易购在2021年度报告中直指流动性危机。“二季度开始,公司受流动性影响压力明显显现,采购结算、资金支付发生困难,商品库存规模急剧下降至历史低谷,经营出现停滞。”商品销售规模大幅下降,而采购成本提高,带来公司主营业务营收和毛利率同比下降。
但苏宁的情况只是个例,从共性的角度,各大商超上市企业的年度总结都提到了:受新冠疫情反复以及经济下行的叠加影响,消费疲软;社区团购、网络直播等线上渠道的竞争环境下,实体店铺顾客分流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是个不错的成绩,但从2020-2021的每月复合增速来看,基本维持在4%左右,相比疫情前的8%已经腰斩,且环比角度观2021年全年数据,下半年以来增速持续下滑。
图片来源:《经济研究》智库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将时间线拉长至2015年-2021的7年间,网上零售逐年攀升,金额增加2倍,占比增加1倍多;而线下占比逐年下降,零售额从30.3万亿到33.3万亿,增长甚微。
新租赁准则的执行也加大了各大商超的经营压力。苏宁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实施新租赁准则带来租赁负债利息支出18.93亿元,导致财务费用大额增加。永辉表示,新租赁准则执行使其2021年净利润减少5.56亿元;红旗连锁称,将租赁准则还原到同一准则后其净利润同比还增长2.61%。
除了外部因素,从各大商超2021年的动作来看,都在提升数字化能力上支出巨大:永辉新增一项高达4.28亿元的研发费用,主要用于“科技永辉”的落地;中百集团投资1亿元设立数智云科技公司,推进线上自有平台项目建设。此外,关闭门店产生的费用也对经营产生了一定影响,据利群股份透露,关闭9家门店产生了1.9亿多元的一次性费用,对业绩影响较大。
一年关店1480家,寄望业态创新
事实上,2021年,面对疫情下复杂的经济局面,各大商超开始频繁关店减亏,尤其是一些长期亏损、盈利无望的门店。
据钛媒体App统计,20家商超上市企业2021年共关闭门店1480家。其中,苏宁易购以674家居首,聚焦家电3C核心业务,其全部关闭了红孩子母婴店面;联华超市以249家次之,包括直营门店54家、加盟店195家;红旗连锁以146家位列第三。
此外,为改善经营,各大商超也在对传统门店进行升级改造,甚至在业态上进行了创新。其中,红旗连锁老店升级改造高达193家;永辉超市从2021年5月开始试行仓储会员店模式,截至年底共开业53家;人人乐尝试12家会员折扣店,将24家Le super门店商品结构逐步升级为R-one模式;华联综超、家家悦等也都开出了首家会员店。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生存,个别商超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对原有业务的改造了。新华都表示,为优化公司的业务结构,实现资源配置的聚焦,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公司拟置出零售业务板块资产。剥离零售业务后,公司主营业务将从互联网营销业务和零售业务变更为互联网营销业务。
Q1部分重现增长,行业拐点有待观察
不过,进入2022年,商超零售行业罕见地出现了回暖迹象。第一季度,包括永辉超市、联华超市、安德利百货等在内不仅营收实现同比增长,净利润也转正了,其中,永辉同比大增超20倍,安德利百货同比增幅近30倍。
开源证券认为,超市板块正迎来基本面三重优化。疫情背景下,超市主营必选消费品类需求刚性,居民囤货和政府采购保供叠加消费券等共同推动需求端增长;资本退潮、政府严监管下,互联网平台新兴业态战略调整收缩,价格战减少缓解超市分流和毛利率压力;CPI上行也有利于超市同店增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在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除了疫情囤货潮、春节年货消费对商超业绩的贡献,企业自身的能力在疫情发生以来的两年间也得到了提升,特别是数字化能力的建设,包括开展线上运营、到家业务等,以及供应链、组织等方面的优化,都对其一季度表现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是否意味着行业向好的拐点已至?开源证券、东吴证券多家券商认为,随着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超市行业2022年的盈利有望显著恢复。
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也对钛媒体App说,虽然针对米面粮油的囤货一定程度上属于提前消费,对业绩的积极影响不会持续,但疫情居家还产生了一些增量消费,如水果蔬菜、休闲零食等(此前在公司办公可能不会做饭,水果、零食作为下午茶由公司提供,消费相对有限),短期来看对业绩增长有利。
而在王洪涛看来,对于行业拐点的判断,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近两年,商超行业一直处于转型调整期,有一些起伏震荡是正常的,需要综合疫情下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观察一段时间的表现,比如接下来关注四月份的环比情况、第二季度的业绩表现等。
“总的来说,行业本身一直在进步,特别是疫情倒逼企业自身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但在诸如对消费者需求的匹配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