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推动上海商业进步 业态创新拉动内需增长

   2008-01-23 7230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市民消费正由满足生活必需的“小康型”向更加追求生活品质的“体验型”转化,商业业态创新也紧追这一潮流。 

  安装在南京路上第一医药商店内的“自动化药房售药系统”,日前被评上了“2007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个从德国引进再经过本土化改良的亚洲最大自动化药房,让第一医药商店年销售同比增加16.06%,并创下315.87万元的日销售额历史新高。去年,上海不断“孵”出的一个个商业新业态,进一步发掘了市民潜在的消费能量,成为上海当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0亿元目标的有效载体。 

  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能够一直保持全国中心城市前列,不断创新的商业业态功不可没,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折扣店……10多年来,中国商业领域的各种新业态,大多是在上海起步的。2007年以来,外资零售业以上海作为“桥头堡”,加大了在中国市场拓展,商业创新业态“西风东渐”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都市生活节奏加快,轨交成网带来的出行便利,推动了“一站式购齐”、“大而全”的商业业态创新力度。目前,世界4大服饰“品类杀手”ZARA、C&A、H&M、GAP已悉数落户上海,并纷纷在淮海中路、南京西路、正大广场、龙之梦等商业地标处开设了门店。“品类杀手”是指面积较大,但经营较少商品品类的连锁专卖店,因其单一大类商品“大而全”,而能够“杀死”百货公司等竞争对手。外资“品类对手”大举进攻,本土商业品牌也不甘落后,要做“中国的H&M”的“美特斯邦威”去年下半年一举开出9000平方米的超大规模旗舰店,生意很是红火。与此同时,已较为成熟的大卖场、购物中心业态也紧扣“一站式消费”主题做大文章,韩国易买得新开张的南桥店、长江店,尝试“混合百货式经营的生活购物中心”模式,以传统大型食品超市业态为主力店,“捆绑”NIKE、红星眼镜、亚一金店等几十家品牌专卖店“集结”出发,为奉贤、宝山等商业欠发达地区居民的购物带来了更多选择与便利。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市民消费正由满足生活必需的“小康型”向更加追求生活品质的“体验型”转化,商业业态创新也紧追这一潮流。诺基亚在南京东路开出内地首家旗舰店,手机在这里既是商品,又是“高科技+创意设计”的展品;淮海中路无限度广场,入口处像时光隧道,店铺装饰充斥“后工业时代”金属元素,餐饮多用“错层”设计。而随着创意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具有浓郁人文气息、设计别出心裁的创意小店也在申城大街小巷蓬勃发展。中山公园的玫瑰坊商业街、铁路南站的百利时尚中心,浦东的亚太盛会,以及老牌的长乐路、衡山路等地,都是创意小店的扎堆之地。前不久,上海还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心灵超市”,商品是一些标着不同主题的“心灵瓶子”,这些瓶子外观不过是一些工艺品,可标签上写有“离开办公室”、“睡够八小时”、“不要失去自我”等字样,却契合了都市人心灵深处一些东西,开业仅一个月,居然能售出近8000个。 

  商业业态的创新,还特别注重便民利民。为解决中心城区受土地制约无法大规模兴建标准化菜场的难题,2007年以来,在圆满完成标准化菜场实事工程的基础上,不少中心城区纷纷开出面积虽小但主副食品照样琳琅满目的菜店。此外,为规范整合市郊农村的零售渠道,本市大力推进“万村千乡”的农家店建设工程,以期从源头解决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2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