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赛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辛民访谈

   2002-12-16 4570
西点军校、雅典文化、星巴克咖啡,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被赛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辛民有创造性地捏在了一起,他用这样三个名词阐释赛特的企业文化:

  西点军校:严明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制度、管理;
  雅典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以及创新精神;
  星巴克咖啡:以人为本的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

  在王辛民的眼里,西点军校是最必要的,雅典文化是他最推崇的,而星巴克咖啡是他最重视的。

  王辛民
  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曾先后在航空工业企业、国家经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工作。
  1991年5月,调入赛特公司,先后担任公司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
  1994年4月,卸去赛特公司办公室主任一职,兼任购物中心总经理。
  1997年3月,担任赛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主管集团的商业经营。
  1999年4月,担任赛特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主管集团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2000年11月,担任赛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文人经商八个字平和中庸,刚柔相济

  王辛民说:骨子里,我是个文人。
  他把自己当文人看,别人把他当商人看。文人的儒雅,商人的精明,恰当地融合在了这个北京最成熟商圈的领军人物身上。
  50出头的王辛民,说话语速不快,音调平和,给人以谦谦智者的感觉。有人评价他的管理方式是八个字:平和中庸,刚柔相济。他自己总结道,文人经商的风格:一是有文化底蕴,二是理性的思考,三是随和的个性。反观赛特集团的气质,从建筑物本身的风格到管理理念,厚重、沉稳、塌实,流露出浓浓的书卷气。当然,这是赛特15年风雨的积淀,但是,作为现任领导集团的核心,王辛民无疑潜移默化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赛特的风格。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

  以成败论英雄,王辛民在商界是成功的。但是当初很少有人想到他会从商,因为他是学中文的,最初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当记者开玩笑似地问他:这是不是可以证明您对经商很有悟性?王辛民很认真地摇了摇头:不是悟性,是知识,当然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
  一如很多总裁办公室的格局,王辛民的办公室四周是落地的长书柜,但是让人真正感到他爱读书,是他谈起好书时的兴奋表情。采访的短短几十分钟时间里,他几次起身拿出案头上的书放在记者面前: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你一定要看看在他推荐的书里,有介绍美国著名的诺氏连锁店的《3000等于1》,有关于企业经营的《基业长青》。
  但是,好学的王辛民却至今没有看过几本专业的商业理论教材,他说,找教材找了很久,一直没有合适的,那些教材不是太老了,就是太洋了,都不适合目前中国商业的实际。为此,他有意自己编写一本实用的商业教材。

  不惑之年开始的激情岁月

  王辛民说,他一生中最珍贵的是两段时光:一段是在工厂准备自考的时间,另一段就是在赛特工作的时间。42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辛民走进赛特,开始了这段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1994年,赛特结束了与日本八佰伴集团的合作,王辛民受命于危难,担任了赛特购物中心的总经理。
  那一段力挽狂澜的经历应该是儒雅的王辛民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接任时,一场在中国新闻史和中国商业史都罕见的大讨论刚刚结束,这场关于赛特离谱不离谱的大讨论持续了半年,参与者有全国的30多家媒体,讨论的结果是没有结论,但是对于赛特来说,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王辛民在回忆起十年前那场冲击波的时候仍然充满了激情:那时赛特像个漂亮的博物馆,门前冷落车马稀。大讨论为赛特留下的有利的一面是不花广告费出了个大名,不利的一面是留下了个太贵的印象,很多人面对赛特的时候有畏惧的心理。甚至那时的阴影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十年了,连我自己都有很多住在海淀区的朋友从没来过赛特,他们还是认为赛特门槛高。

  回归人文本色的企业文化

  文人王辛民上任后,他所作出的选择依然充满了人文本色:回归大众。他认为,赛特新颖、时尚、品位的定位是没有错的,但是大门开得太窄了,这样会人为地把相当大一部分顾客挡在门外。他开始调整商品结构,并认真地实践开业时提出的很平实的口号走进就是收获,鼓励每一位顾客走进赛特,哪怕仅仅是为了看一看装饰精美的店堂。
  这以后,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特色服务在赛特逐渐推行。1995年,购物中心推出了自由退换货制度,王辛民勇敢地承诺:每年拿出100万资金作为退换货基金。尽管当时有人担心中国的国情不适合这样大胆的承诺,但是王辛民坚持:不能因为2%的消费者不诚实,就丧失了对98%的顾客的信任。1996年,购物中心推出了代客泊车的服务,1999年,又推出了在北京尚无先例的全场免费送货的服务。每一项制度的推行都有一个前提:对顾客无条件地信任,目的也只有一个:换取顾客无条件的信任。没有人问过王辛民,这种经营取向是否同他个性中的中庸平和有关?但是应该相信,在一个文人的心里,对人的尊重是最基本的。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王辛民拿起了桌上的《3000等于1》,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这本书里写了这样一件事,顾客买了一条几百美元的裤子,回家以后熨坏了,他写信问诺氏连锁店能不能修补,结果售货员为他办理了退货。事后,这位售货员说,如果老板不同意,他打算自己掏这几百美元。诺氏连锁店本来只是美国一家小百货,但是就是这种不惜代价的真诚服务,让沃尔玛也胆战心惊。他沉思了一会儿说,你刚刚问我赛特追求什么样的文化,我想就是这样,让每一个客人找到家的感觉,星巴克咖啡式的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

  对话王辛民

  采访中,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仅仅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赛特对您意味着什么?王辛民沉思了很久才慢慢地说:我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10年,在这里找到了我的价值。

  随后,他带着浓浓的情感和我们谈起了这个商圈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赛特

  记者:赛特大厦15年前建成,是这个商圈最早的标志性建筑,这以后又相继建成了饭店和购物中心。为什么会围绕这几幢建筑物而形成一个赛特商圈,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商圈?

  王辛民:商圈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10年以前,赛特购物中心还未建成时,赛特的知名度还很小,出租车司机都不认识赛特。如果问赛特在哪儿,会告诉你在华侨村旁边,10年之后,赛特成了一个地标,问华侨村在哪儿,十有八九的人会告诉你在赛特旁边。10年的变化,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赛特商圈,而没有形成一个华侨村商圈,道理很简单,赛特是一个综合性的业态,它不但有酒店、商场、写字楼、俱乐部,而且占据了一个很有利的位置,我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赛特。

  记者:现在赛特商圈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它的辐射范围是不是也确定下来了?

  王辛民:我理解,一个商圈的形成,是以一个或一组标志性建筑作为中心,辐射出一定的半径范围,这个范围不一定是一个等距离的圆形,而是周围直接或间接与之相关联的。具体到赛特来说,商圈的范围并不是非常清晰的,东部与国贸商圈几乎衔接,西部大致可以延伸到建国门桥。

  赛特成功的秘诀是永不停止的创新

  记者:赛特从1987年第一幢大厦建成至今15年了,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第一,可是现在新兴的商场、写字楼、饭店发展得很快,赛特会不会有旧了、落伍了的感觉?

  王辛民:赛特是在20年前就立的项,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起来的。我始终讲,赛特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赛特大厦是北京第一座涉外写字楼,赛特购物中心是北京开业比较早的新型商场,是第一家真正请外国的商业机构进行合作管理的商场,这一切,都是由于赛特超前的思维,超前的决策造就的。我认为,赛特能够始终保持在潮流的前端,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在创新,永不停止的创新,这是保持良好效益的原因。据今年最新统计,全市排名前10名的商场,赛特购物中心的增长率是最高的。
  从1996年开始,我们又开始探索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实施输出商业管理,先后在外地开办了一些商业管理项目,扩大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北京现代商报记者 闫雪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45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