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英:做好奥特莱斯的必备条件

   2008-05-09 4170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世纪英华董事长.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总顾问,高级经济师,商业专家,长期从事百货商场管理工作,曾任北京市百货公司副总,1989年至1991年赴瑞士学习,考察;后调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工作。她领导的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在业界富有盛名。兼职中国商业联合会供货商委员会副主任。

奥莱初探:做中国第一家奥特莱斯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别人还不了解。

    万文英:当初做奥特莱斯最大的困难就是别人不解,这种压力来自三方面:消费者不理解;同事不理解;供货商不理解。

    消费者都认为那是个连人气都没有的荒郊野外,谁会跑那么老远去消费;同事觉得我做商业做了30年一直很好,担心做这个中国过去还没出现过的业态,一旦失败对本人的声誉有影响;而供货商,包括很多香港大品牌,他们都不放心在一个全新的业态里做大胆尝试,毕竟他们对奥特莱斯的文化不了解,而且是在那么一个偏远的地方。

    应该说,我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认准了,就必须抱着决心持之以恒。我认为这个业态是中国商业的发展所需,而且会发展得很快,因此我把它作为燕莎的补充业态。

    燕莎,众所周知,属于面向高端客群的商场,但是从消费群看,特别是近几年白领的消费能力逐步提高,我们需要一种业态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品牌供应商方面也需要这么个业态来消化下架和库存的货品。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人们对一个可以淘名牌并且实惠的地方是很感兴趣的。

    面对同事不理解,可以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的思路是正确的;消费者不理解,可以用真正的品牌和实惠吸引他们。

    我们自己培养忠实的客户群,因为奥特莱斯的客户群是固定的,他们都喜欢品牌、对品牌有一定认知度并且对价格有对比度。而招商是最大的困难,但是由于燕莎集团有一定数量的长期合作伙伴,我们怀着共进退、共发展的决心,最后还是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当时朝阳区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有一次机缘巧合,我去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燕莎奥特莱斯所在地,当时那里还是一片做建材的厂房,效益十分不好。我到那参观完以后,发现那里正是我寻找了好久的奥特莱斯根据地,交通方便、远离市区,可供停车面积也够大。那时候的燕莎不可能像如今的上海青浦奥莱那样,专门为奥特莱斯购买土地、专门设计成欧式小楼,那时候我能够争取到的就是租用原有建筑进行改造,节约成本也尽量规避风险。 

后期运营:为什么当时的北京燕莎奥特莱斯营业时间与现在有所不同? 

    万文英:当时的营业时间是13:00——21:00,因为奥特莱斯与正价店不同,每天销售商品的吞吐量特别大,其经营模式为自选式加集中收银,对于货品管理方面是很费精力的。最主要的四点:我们要保证货源;保证商品安全;保证经营方式创新成功;还要保证消费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做三件事:
1,摸索出更由有效的管理方法;
2,培训员工的熟练操作能力;
3,听取消费者的意见,改进工作。
    到后来,经过一些调整,我们的工作效率逐步提高,消费者也提出营业时间提前的问题,营业时间也就顺应调整了。这个也是见证燕莎奥特莱斯成长的印迹。 

未来发展:做奥特莱斯,品牌是前提条件,看好中国奥特莱斯发展市场。

    万文英:做奥特莱斯就是品牌+实惠,品牌是前提条件。在着手做奥特莱斯之前,应该清楚认识到所在的城市有没有成熟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高不高,有多少商场在经营这些品牌等;总之,奥特莱斯必须要有两个条件才能成功:1,品牌货源充足,保证365天折扣销售;2,消费者对知名品牌认知度高。

    做奥特莱斯,我不主张引进一些随便做个活动就能拿很低折扣的品牌,那样的话人们在市区就能随便买到,何必专门来奥特莱斯淘这些品牌呢。

    奥特莱斯虽是外来品,但是我认为中国市场非常需要这种业态。美国两亿人口就有300多家成熟的奥特莱斯,我国有近14亿人口,却只有北京燕莎奥特莱斯和上海青浦奥特莱斯两家成功,奥特莱斯在中国还需要大发展。一个城市只要有追逐品牌的客群存在,有知名品牌的货源,奥特莱斯就有成立的条件。当然开发商要做奥特莱斯,首先要理解奥特莱斯的文化理念,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和品牌的情况,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1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