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玉明:2025年,5.4亿人购房
作为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和著名教授,连玉明更愿意通过城市化进程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楼市的未来走向。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加速期。“2006年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4%。按照现在十三亿人口计算,这44%就意味着目前我们有非农人口5.7亿,如果按照城市化平均年增长率1%来计算,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也就意味着中国将有3亿农民要变成城市人口。”
连玉明认为,流动人口也是城市集聚的主流。“按照目前的局势,到2025年大概有十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流动人口将超过2.4亿人,而这部分人口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租房和就业成为他们生活要求,那么流动人口必将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2.4亿人的住房需求再加上3亿的非农人口的住房需求,这就是未来中国房地产的新增消费需求。”连玉明据此预测,这种消费需求,必将拉动房地产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在剖析完城市化进程对楼市的影响后,连玉明又适时地提出了“回归房地产价值必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重要思路。“在这个大框架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连玉明这样解释道,即“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房价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关系。”
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中,连玉明提出“政府土地出让金有多少来盖廉租房?开发商利润空间是不是符合国家规定?”这些都需要宏观调控。更重要宏观调控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的公共财政有多少资金、多少土地来盖廉租房,政策房能否给老百姓提供更大期限的贷款。对于房价和市场的关系,连玉明从需求和消费的角度予以了说明:“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对房价有不同影响。高收入(者)无论房价多高,他们都买得起;低收入(者),无论房价多低他们都买不起,所以低收入者必须政府调控;中等收入(者)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解决。”而对于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关系,连玉明言简意赅的总结为:“公共财政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标志。”
张民耕:住宅市场将向二、三级城市倾斜
“中国城市化发展主要趋势向二三级城市发展,二三级城市的住房需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刚性需求,因此住宅市场将向二三级城市倾斜。”北京银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民耕认为。
他表示,一线城市的发展遭遇了两大瓶颈。一是土地,二是房价。相对而言,二三线城市的地价和房价更有优势。比如,无锡人的幸福指数就非常高。因为,无锡平均房价今年刚突破六千,但是无锡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两万元。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房子总价六十万,相当于年收入的十倍,十倍之内的幸福指数就是很高了。在北京,双方收入达二十万,乘以十倍也只能买到五环内外位置的房子,所以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今后的城市化是朝精致化方向发展。
陈劲松:房地产进入营销时代
“以前80%的房地产广告都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的营销也根本没有价值。”深圳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劲松认为,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营销的好坏事关房地产企业的生死存亡,房地产业已经进入营销时代。大小房地产企业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营销的价值,才能渡过难关发展壮大。
过去:恐吓式营销和顺风房
“你不买别人买,你不买后天就涨价”。陈劲松说,在过去的五六年里,业界通常采取的都是这种“恐吓式营销”,这种营销方式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体现出营销的价值。主要在于市场非常的火爆,到2007年达到疯狂状况。处于上升期尤其是疯狂上涨时期,这个时期刚性需求逐渐退出主流市场,购房被长期投资者、短期投资者占据。对于长期投资者和短期投资者而言,只要知道房价会上涨就足够了。所谓产品、生活方式、口号、案名、活动、宣传的营销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
中国房地产起步以来一直比较顺,房产商卖的基本上都是“顺风房”,房产商不需要营销也不重视营销。即使打广告,80%以上也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但是,随着调整期的到来,房地产营销的价值才渐渐得以体现。调整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短期投资者退出市场,长期投资者不多,刚性需求者重新回到市场消费者主流。这个时候营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同样价格的情况下把房子卖出去,解决消费者的犹豫不决和提供有益的产品反馈,营销的价值会实实在在得到体现。
未来:信心营销和产品营销
面对市场淡季,房地产营销的价值如何体现呢?陈劲松认为,首先要把握主流市场的变化。目前中国主流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是中国主流置业人群之一的 60后,他们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原来上有老、下有小、双职工等转变为老人离世,孩子独立,空巢期特征显现。传统的60后换房越来越大的观念已经不适用。另一方面是80后逐步成为置业主力人群。80后有非常独到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养老、闪婚、汽车时代等。营销必须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成为产品策划的基础。
“单纯的降价或者打折不一定有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他以深圳东部华侨城的案例进行了说明。今年年初该楼盘采取方法的是暗地里打折,公开的价格表成了摆设,结果根本卖不动。6月份该楼盘重新组织销售后,做到了价格透明,叙述方式也由房价改成了对产品的体验和其附加值,销售得到了明显提升。“要把人们对于价格的敏感转变为对产品本身价值的敏感上。”
“没有卖不动的房子,只是卖多少钱,怎么卖的问题。”陈劲松说,保持信心是营销最重要的制胜秘诀之一。调整对中国房地产意义重大,它使得房产商重新地开始注重产品,消费者心态也恢复到正常,不急于消费而导致经济压力过大。房地产营销也真正回归到基本价值——解决消费者在购买时候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起点上,中国房地产重新进行了整理,下一步发展也将会更健康。所以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期待。
潘石屹:百日剧变论遇到新问题
“百日剧变论后,媒体给我压力很大。今天是第106天,我仍然有很大压力。当时确实有我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潘石屹在论坛的间歇,这样告诉笔者,他表示:“由于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加入,自己的预计和实际不太一样。”“我没有想到,许多开发商开始拖欠土地款,这是百日剧变论遇到的新问题”,潘石屹如此解释说。
在阐述完自己的“百日剧变”论后,笔者请潘石屹预测“再过一百天楼市何去何从,最坏结果会怎样?”对此,潘石屹回答显得比较乐观:“我个人相信,再过百日,目前的问题应该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比如说兼并就是解决办法的一种。”他建议说:“各方都要保持理性:开发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地方政府要做自己该干的事,特别是重合同守信用;购房者特别是网民,要学会理性对待问题。”
剧变要化解,开发商的资金链是关键。在这一点上,潘石屹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因素,都是导致成交量下降,造成开发商资金链紧张的重要原因。但潘石屹强调,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疯狂拿地造成的恶果。“去年销售挣了3万亿,结果买地又花了3万亿,因此资金链紧张是正常的。”潘石屹建议开发商要实际一些,除了盼望政策自身也要制定切实的策略如联合开发。“我们公司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期间只拿了一幅地,还是别人转手给我们的。”
任志强:开发商资金链没有断
2007 年的中国楼市,曾出现了不少夺人眼球的现象,但在业内,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地王”现象。在去年开发商一轮轮疯狂抢地之后,随着楼市风向突转,这些拼杀拿到的天价地块,今年成为不少开发商的“炙手山芋”。更为严重的是,伴随着天价地难开发的现状,许多开发商本已绷紧的资金链显得更加紧张。
不过,在北京市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眼里,开发商的资金链并没有断,也不会断,因为应对的措施还有很多。
“我打个比方说,用100万去做200万的事情,这叫做紧张;但用100万的钱去做80万的事情,就是绰绰有余了。”任志强先举出了自己的“相对论”,然后接着指出开发商对应的办法。“今年不开发行不行?把地块卖掉行不行?”老任反问记者道,“以万科为例,1-5月实现了200亿的资金回流,如果不继续买地足够用。”为了证明开发商不缺钱,任志强还引出了企业负债率问题,老任指出,这是由于中西方会计计算方法的差异性导致的。“我们的算法是不把先期营业收入算入的,直到业主入住收到的钱才叫收入。因此我们说开发商负债70%,而到了西方一算,只有30%-40%。”
易小迪:地价恢复理性是非常积极的因素
“地价下降比房价快,地价恢复理性的价位,这是非常积极的因素。”阳光100置业集团董事长易小迪,可以说是本次论坛中最乐观的一位。对于楼市未来的发展,易小迪的表情明显比其他几位地产大佬轻松。他认为,前面几年特别是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疯狂,主要是由于受到地价的影响和制约造成的。“地价是追在发展商后面的一条狼,也是房价后面的一条狼。”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完全是无稽之谈。
转眼时间到了今年,易小迪敏锐地发现了变化:“这次地价的调整,在2007年疯狂上升之后陡然回到理性,同时也结束了1998年以来地价只升不跌的局面。”回顾去年土地市场,易小迪告诉记者,“在土地竞标现场,我发现大概有一半竞拍人都不是房地产商,因为他们不仅有钱,还知道买地是只赚不赔的生意,只要转手卖地就能赚钱。”“我参加了五次投标,但都没有成功。”易小迪回忆时显得颇为无奈,他的评价是:“土地不是只赚不赔的生意,如果只赚不赔,市场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