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苑置业CEO张勇:中国地产开发模式将现新拐点

   2008-08-27 10130
近日各地频传退地风波,一些曾高价拿地的开发商陷入资金困境。日前郑州市统计局公布郑州市房地产界资金来源“紧张”的企业达24%,以“零库存”商业模式取胜的当地企业———鑫苑(中国)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勇引起业界关注,为此,记者专访了张勇。

  开发商必须转变开发战略 

  张勇:关于集体降价的报道我还没有看到,但在奥运期间确实有一些楼盘在做促销,这与房价下降没有直接关系,不能说集体降价。河南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是很大的。鑫苑地产在河南开发的楼盘没有降价的,我们不降价主要是没有资金压力。

  新京报:据市场调查分析,河南约有20%的房地产企业资金处于断裂或断裂的边缘,40%的企业资金比较紧张,仅20%的企业资金不是很困难?

  张勇:目前河南确实有一些地产企业过得并不好,通过河南省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度数据也能看出来:2008年上半年,河南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下降;其中,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较上年同期下降8.7%。对于一些“囤地”的地产企业,日子无疑会雪上加霜。

  新京报:有好的应对措措施吗?

  张勇:开发商要真正转变战略,采用不囤地、不捂盘的“零库存”的商业模式,简单讲就是:不大量储备土地,随买随开发,快速销售,快速回收资金,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不存房、不囤地、零库存”规避政策风险

  新京报:“零库存”模式有没有风险?

  张勇:风险小,“零库存”模式是以现金流为导向的成长方式,并不是以囤积土地多少为导向,现金流回流的时间都可以预期,基本八到十个月见到现金流,这种方法对风险回避是最有效的。最直接的好处是快速获利、占用资金少、能规避单一项目开发周期长可能遭遇的政策风险。

  新京报:地产企业怎么看零库存模式?

  张勇:这10年来,大多数开发商所赚的大部分利润是土地增值所获得的收益,目前全国有1万多家房地产企业,但是倒闭的并不多。原因就是市场对土地有着巨大需求量,造成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这些企业通过囤地、土地增值去赚钱,每个项目能有30%左右的盈利。

  鑫苑置业提倡“不存房、不囤地、零库存”,建议开发商应当把土地当做一种原材料,从产业项目经营入手,这个行业才能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新京报:目前地产行业中零库存模式普及面有多大?

  张勇:可以说还近乎于零,目前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还没有真正思考这个问题,在传统的制造行业、服务型企业,像大卖场、百货等行业,实际上零库存这个方法在十年、二十年以前就广为采用了。这个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现金流安全性最大,同时现金利用能力也最高。

  国际投资者青睐“零库存”商业模式

  新京报;为什么不选择在香港上市?

  张勇:2003年我曾到香港资本市场考察,香港对优质企业的定价或估值,多半以净资产收益法来界定,净资产收益法更多是以土地储备计算这个企业未来的成长性,鑫苑肯定不适合于香港上市。因为鑫苑上市不完全是以净资产收益法来核算企业价值,更多是以PE估值法来估值企业的成长性,鑫苑注重的是未来的成长性。美国资本市场则是以财务模型来评估未来的成长性。

  新京报:为什么国际投资者重视“零库存”商业模式?

    张勇:欧美与中国土地交易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投资人对房地产企业关注点也不相同。欧美国家采用契约形式交易,而中国则采用土地招拍挂的形式。每年土地招拍挂的交易量很大,交易效率极高,土地储备量有多少成为企业的规模的标签。国际投资者以财务模型预测企业未来三年成长性,零库存是性价比较高的模式。

  中国地产开发模式将现新拐点

  新京报:怎么看待目前地王退地现象?

  张勇:开发商高价拿地,不及时开发,一定会对项目资金造成巨大压力,随着政府调控力度的加大,如果开发商取得土地之后两年内不开发,政府就要收回土地,这样捂地的行为将要受到严格控制,开发商必须通过生产运营来获得利润。从这个角度看,房地产行业的真正竞争才刚刚开始。同时说明以往“囤地”现象已经不合时宜,预示着中国房地产业开发的商业模式出现新的“拐点”。

  新京报:目前宏观调控政策对零库存模式有哪些影响?

  张勇:近几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频频调控,但效果不明显。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开发商把土地作为主要资产,坐享升值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发展模式是把房地产做成轻资产,不以土地为盈利目标,土地作为原材料而不是以资产呈现。通过土地闲置两年以上征收20%闲置费等政策来看,中国的调控政策在向有利于零库存商业模式加强,零库存的商业模式将是中国未来主流的商业模式之一。

  新京报:美国次贷危机会不会对鑫苑地产有所影响?

  张勇:不会,目前鑫苑地产对国际投资者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美国对新兴房地产市场前景的看好。

  ■ 采访手记

  地王退地与“零库存战略”

  土地使用权不再成为房企“暴富”武器

  第一次见张勇是在今年海南博鳌地产论坛上,首次听他提出的“零库存战略”,张勇反复强调:今后开发商要转变战略,不要再大量储备土地。

  2007年是全国各大房地产开发商疯狂“抢地”的一年,甚至出现了40多家开发商共争一块地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在全国一二线城市诞生了大大小小20余个知名“地王”,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实际上已超过4亿平方米,现在,其中不少地块因开发商资金问题不能及时开发而导致闲置。

  尽管业界对张勇的零库存的开发模式褒贬不一,但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却非常支持这种模式:几年前拿地是做加法,但从今以后企业要发展必须做减法,减少囤地,提高对土地的开发效率。

  事实上,随着宏观调控效果的显现和政府对土地调控政策的加强,疯狂拿得的地已成“烫手的山芋”,对于上市地产公司而言,巨大的土地储备将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这些土地储备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变现,并且还需追加巨额利息资金。

  国土资源部发布最新的土地政策也强调:为保证用地者及时开发利用土地,防止囤积土地,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中已约定了建设项目的竣工时间。如受让人未能按合同约定日期完成项目建设并申请竣工验收的,要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

  与此同时,业界开始频传地王退地。“普陀地王”中止合同获批;首创置业退出太原、苏州两个项目;恒大地产也将“源深路1号地块”转让。

  快速拿地快速开发的模式或将成为开发商的战略首选,是开发商规避经济系统性风险的一种有效选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101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