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全面下调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由繁荣转为向下调整的过程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在很多国家是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和市场不可能保持繁荣局面。经济发展有周期,房地产业也有周期,二者基本是同步的,一般而言,在房地产市场领先于宏观经济上升,而稍滞后于宏观经济下行时间。
去年底以来,国家领导人一直在强调: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从外部因素看,美国次债危机今年进一步恶化,造成的资产损失波及全球,尤其使美国经济濒临衰退的边缘;石油、粮食、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出现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同时也传递到我国;近期美元有走强趋势,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下降,从而导致部分外资回流美国,这对于稳定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非常不利。
外部环境多属利空,内部经济形势亦不容乐观。一是CPI高位运行,近几个月有所回落,但PPI却仍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传递到CPI;二是经济增长放缓,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10.4%,下半年将继续下滑;三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下降,部分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6.7万家;四是失业率上升,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正由于此,去年年底中央制定的“双防”(防明显通胀,防经济过热)方针,前段时间转变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控制通胀)。众多迹象表明,经历了过去五年连续两位数的经济高增长后,中国经济正步入下行周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正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过去几年紧缩型调控正在向扩张型调控转变,目前正处于政策观望和等待的时间窗口。
在很大程度上,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比股市好,比宏观经济糟。股市从去年10月的6124点,跌至9月的1800点上下,暴跌约七成,早已步入熊市;虽然大部分股民皆被套,但并未引发经济和社会危机,损失的是多是散户的资产。但若房价大跌一半,则极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此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下调态势,心存忐忑。
从成交量上分析,2008年上半年全国各大城市住宅成交量较去年同期均出现大幅下降。大部分城市被“腰斩”,福州、武汉市场成交量萎缩幅度最大,同比分别下跌了73%和61%。北京、沈阳两城市成交量下降程度较小,同比下跌36%和31%。上海同比下降了52%。
从价格上分析,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涨幅比7月低1.7个百分点,降幅相当明显。而环比涨幅为负0.1%,这是近几年首次出现环比负增长,标志着房价拐点已经到来。实际上,更能反映市场真实情况的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增幅,今年5月已开始连续出现负增长。
国房景气指数主要反映的是房地产开发的景气度,这一指数从2007年4月开始持续上涨,于11月达到高点,然后转头向下,今年7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2.36,比6月份回落0.72点,比去年同月回落1.64点。按此趋势,下半年有可能跌进不景气区间(100以下)。综上所述,形势已比较明朗,目前全国楼市正在降温,逐步回归理性。
从区域市场分析。众所周知,本轮房价下跌是由珠三角开始的,早在半年前,这一区域的两个中心城市——深圳和广州的房价已开始下降。而7月份,长三角区域也出现下跌迹象,突出表现在:这一区域的三大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的新建住房价格环比开始下跌,二手房价格亦相似。而在6月之前,他们总体是上涨的。比如6月份上海的新建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增幅为0.0%,之前一直上涨;8月份的数据表明房价进一步下滑。这就预示着,上海房价的整体性下跌正在来临,市场中诸多楼盘加入打折促销行列,已证明了这一点。从中房上海综合指数分析,2008年8月上海综合指数为2048点,较上月下降21点,环比降幅1.03%。其中分类指数,中房上海住宅指数为1960点,较上月下降21点,环比降幅1.06%,这是2006年4月开始本轮上涨行情以来首次价格指数下挫。
房地产大势中短悲观,商办类市场亦难乐观
今年以来,全国出现了一股退地潮,主要是去年高价圈地后尚未全付土地出让金的地王或准地王项目。上海有两个案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一是志成在长风的地块,二是苏宁环球在南京东路的地块。这两幅地块的用地性质皆以商办为主,虽然二者退地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反映了同一个事实: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调期间,商办类市场前景与住宅市场一样不被看好。
从今年7月的国房景气指数看,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105.49,比6月份回落2.11点,同比回落1.30点。截止到7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1%。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538万平方米,增长4.6%;空置办公楼814万平方米,增长7.7%;空置商业营业用房3990万平方米,增长3.6%。事实比较清楚,仅从空置率一项,就说明商办类物业的销售速度有所放缓,从而导致空置率上升。
众所周知,近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大部分政策是针对住宅市场的,而住宅市场的开发投资和房价增幅都是偏大的,尤其是2007年,上海住宅价格涨幅近20%,商品住宅(剔除配套商品房)更接近40%,而商办类价格相对比较平稳。2002年以来的6年时间内,上海写字楼市场有5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尤其是甲级写字楼的售价和租金快速上扬,2007年上海甲级写字楼平均空置率一度低至1.5%,为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比办公楼市场,近几年上海商业房产市场的表现稍逊一筹。2005、2006连续两年供大于求,2007年基本供求平衡,但是自2004年以来,商业用房成交量非常稳定,保持在210万平米左右,基本上不受宏观调控影响。
从近期上海办公楼市场观察,市场呈快速下调之势。应该说相比住宅成交量52%的萎缩,今年上半年办公楼成交量基本上接近去年水平,但7月份却突现大幅下滑,可售写字楼共成交72033平方米,环比6月下降47.83%,与此同时供应量却环比6月大幅上涨78.49%,同比2007年7月下跌上涨104.94%。7月写字楼市场单日成交均维持在100套以下,最高峰的7月18日也仅签约66套。市场低迷之态一览无余。
另外,8月份中房上海办公楼指数为2036点,较上月下降15点,环比降幅为0.74%,这是2000年6月办公楼市场开始上涨行情以来首次价格指数下挫。
与办公楼相似,去年以来,上海商业用房的成交量比较稳定,但多数月度都是供大于求。7月份全市商业营业用房市场供求比为1:0.88,供应量为20.09万平方米,环比上月增加9.14万平方米,涨幅为83.47%,然而成交面积为17.72万平方米,环比上月降0.73%。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成交量整体会有下降。很难维持上半年的坚挺态势。
从成交价格上分析,与住宅价格相似,前三季度商办类市场价格基本呈小幅上涨趋势,但市场正处于转变的关键节点,第四季度下跌的可能性极大。考虑到前几年商类物业的价格涨幅明显小于住宅,接下来的下跌空间也会明显小于住宅。在房地产弱市当中,对价格最有力的支撑因素是租金,目前上海商办类物业的租金水和租金回报率远高于住宅。
从2004年开始,上海出现很多外资整栋收购商办类物业的案例,外资(部分为热钱)成为市场中一支重要的购买力量。其实近几年海外热钱进入的速度和规模确实惊人。2002年以来,外资开始加速涌进内地,2001-2007年,年增幅依次为28.1%、34.9%、40.8%、51.3%、34.3%、30.2%、43.3%。剔除FDI与贸易顺差,今年一季度新增外汇储备中有高达851亿美元不明去向,这些加速涌入的热钱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房地产市场。然而事态正在发生逆转,央行金融运行数据表明,6月我国外储增量放缓至119亿美元,7月增量进一步减少至56亿美元,连续两个月,外储增量一直小于FDI与贸易顺差之和,证明热钱在开始加速流出,这主要与中国经济增长趋缓、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有关。
上海高力国际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成交的11个物业中,境外机构成交项目达8个。这种活跃度与2005、2006年已相差甚远。而且如今大部分交易都在外资公司之间进行,比如黑石收购长寿商业广场、李嘉诚转售世纪商贸广场,说明同样是外资,有人看空,有人看多;而非前几年的海一致看多。在海外基金有所观望的同时,港资地产商如和黄、瑞安、仲盛等都有减持商办物业的计划或行动,这些经历过楼市惊涛骇浪的地产大佬,对内地楼市的预期皆有所改变。还有,大摩、高盛等投行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最近打算出售部分在华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