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PPG从YES到NO的五宗罪

   2008-11-26 6760

  

  2008年的冬天,对于YESPPG而言,绝对是个"寒冬"!"这一预言终于被"PPG首席执行官李亮携款超过2000万美元潜逃"。所打破,曾经的辉煌一幕,不得不让服装行业所深思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这种模式行不通吗?要知道,PPG模式曾经得到很多知名营销专家的极力推崇,甚至在2007年的各项财经、营销类的评奖活动中都屡有斩获,难道是这些专家都看走眼了吗?

  很显然,PPG的模式并不存在问题,而且是大有前途的。同样的直销模式,DELL不是发展的很好吗?同样的轻公司模式,不也造就了服装业的首富周成建吗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PPG如此快速的从YES变成NO,跌下神坛呢?

  第一宗罪:脱离服装行业的本质

  服装行业是传统行业,这是它的本质,无论穿上多么华丽的外衣,都无法改变这个本质。但从PPG的创立之初,似乎李亮就很刻意的在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一味的强调它们的模式是如何的新,反应速度是如何的快,销售增长是如何的高而对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供应商的维护等最基本的工作,关注和投入太少。

  第二宗罪:轻视产品开发

  笔者曾经质疑过PPG最初产品的来历,经过分析,认定最初李亮是大量收购的外贸尾货,因为在其官方网站上销售的衬衫产品,47、48、49码大量存在,而中国消费者最普遍的39、40、41码反而比较少。除非PPG负责产品开发和下单生产的人员从来没有从事过服装行业,否则是不会出现如此反常的现象的。

  尽管到了后期,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PPG的产品一直没有什么特点,在竞争对手快速跟进之后,价格战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宗罪:诚信缺失

  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如果不讲诚信,是很难有很好的发展的。尽管这是个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但放在PPG这个意欲美国上市的"大"企业身上,似乎很难实现。

  PPG从诞生至今,负面消息就从未停止。起初是被媒体曝光其假洋鬼子身份,后来网上大量出现其产品质量低劣,而退货的手续和时间又非常漫长;再到后来,甚至有广告公司直接在知名报纸上刊登半版甚至是整版广告追债,也如实让人大开眼界。

  在这之中,争议最大的还在于PPG的创始人李亮本身。坊间早有传闻,李亮拥有若干辆豪华轿车(劳斯莱斯、保时捷等),甚至还拥有私人豪华游艇,这究竟是他用私人的钱购买的,还是用VC的钱购买的;是算其私人消费,还是算到了公司头上,我们也只能猜测而已。更令人惊讶的是,PPG的广告基本都是通过以李亮爸爸为法人代表的广告公司发布的,肥水不留外人田,这已是圈内公开的秘密。

  再联系此次的潜逃传闻,似乎一点也不奇怪了。

  第四宗罪:过分依赖VC

  PPG创立之初,基本都是李亮的个人投资,但李亮是个资本运作高手,很快,PPG就吸引了一大批风险投资商,先后三次高调宣布融资成功的喜讯。

  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VC真的是救世主吗?PPG真的那么需要VC吗?

  VC的操作手法就是快进快出,终极目标是上市套现、赚取超额投资利润,很少有VC会扎扎实实来帮助你经营企业。于是,在PPG赢得一次又一次的VC投资之后,李亮对于PPG的掌控力度逐步下降也就在所难免,即使最初李亮是想好好经营这个品牌,到了这个时候恐怕也已有所动摇了。

  第五宗罪:广告投放过于盲目

  PPG也开创了中国服装品牌广告投放的先河,报纸、杂志、户外灯箱、电视,同时狂轰乱炸。的确,在短时间内,PPG的知名度得以飞速提高,但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知名度更不等于销售量。

  PPG充其量只能算个网络服装品牌,但它却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在传统媒体上大肆推广。尽管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真正在网上购物的人数比例并不是太高。一个消费者能够接受在网上购买服装类产品,基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从不上网到上网,成为网民;改变购物思维和理念,接受网上购物这个新事物;网上购买服装。

  如果一个消费者都不上网,或者根本就不能接受网上购物的话,即使他在《南方周末》、《参考消息》上看到了PPG的大幅广告,又有什么用呢?培养消费者的网购习惯,岂是象PPG这样的企业应该做的事情?

  一个先驱成了先烈,下一个会是谁?
  (来源:FTD观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7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