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圈重新定位-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型

   2004-08-15 5070
作者:吴乐晋 章红平 来源:东方早报

  商圈的沉浮直接关系到商业资本的投资走向。记者注意到,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已经对上海商业布局调整提出初步设想。记者了解到,该报告中的“上海商业布局调整”部分,正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晁钢令教授的一篇《论上海商业零售商业的布局调整》研究报告。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晁钢令教授。

  晁钢令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总量急剧增加,层次不断提高,然而在商业布局规划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只注重空间上的平面均衡发展,而忽略市场上的区域功能差异。另外这种布局规划只关注市中心区域零售商业布局,而忽略市郊区域的零售商业规划。各区区域市场零售商业的发展规划同质性、攀比性很强,忽略同市场相适应的特色创新。
  
市中心商业布局
  晁钢令教授认为,上海零售商业从基本性质上来划分,市中心区域的零售商业布局将主要构成三个层面:“中心商业圈”、“特色商业圈”和“居民消费圈”三个层面。

  晁钢令估计能成为全市性“中心商业圈”的零售商圈不会超过五个,那就是:南京东路商圈,南京西路商圈,淮海路商圈,徐家汇商圈和浦东张扬路商圈。近期内市中心区域不大可能再形成与这五大商圈具有同样影响力的新的全市性的中心商业圈。

  上海市目前能称之为“区域性中心商业圈”的零售商圈主要有:五角场商圈、四川北路商圈、提篮桥商圈、曹家渡商圈、中山公园商圈、打浦桥商圈和老西门商圈。但其市场覆盖面仍然有限,无法同全市性的中心商圈相提并论。在这些区域性中心商业圈中,一部分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而成为影响力更大的区域性中心商业圈,如五角场商圈;还有一部分则会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变,或同邻近商圈的市场重合度过大,最终退化为居民消费圈,如老西门商圈、打浦桥商圈、曹家渡商圈等等。

  晁钢令向记者分析道,目前上海比较成形的“特色商业圈”主要有:豫园旅游购物商圈、新客站不夜城交通枢纽商圈、东方明珠旅游休闲商圈、虹桥商务区商圈、衡山路文化休闲商圈、新天地休闲娱乐商圈等等。将来随着上海城市形态的进一步变化和对一些特定功能区域商业配套的进一步完善,还可能形成一些新的“特色商业圈”,如陆家嘴的竹园金融商贸区商圈、上海南站的交通枢纽区商圈、新江湾城的大学园区商圈等等。

  目前在上海市区比较有影响的“居民消费圈”主要有:天山路商圈、梅陇路商圈、田林路商圈、中原路商圈、友谊路商圈、控江路商圈、金沙江商圈、古北商圈、彭浦商圈、曲阳商圈以及浦东的昌里路商圈、塘桥商圈、金桥商圈等等。
  
郊区商业布局
  上海近几年零售商业的规划与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市中心区域6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而对于市郊区域5000多平方公里的商业并未有任何总体上的布局规划。将来市郊区域零售商业的布局将主要表现为四个层次:一是新城区商业中心;二是城镇商业中心;三是乡村商业网点;四是市郊独立大型购物中心。

  晁钢令认为目前比较适宜建立市郊独立大型购物中心的地区主要有:沪青平公路旁的“方家窑”一带;金山亭林镇以北地区;南汇航头镇附近;奉贤西渡镇以北地区。

  晁钢令教授告诉记者,他的文章还只是出现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中,虽然这个报告对《上海商业发展行动纲要》具有主要参考意义,但是在《纲要》出台以前,上述观点还不能代表官方的意见。当然,商业布局的重新调整势必牵动各区的利益,但就目前来看,即使《纲要》正式出台,也还难以一时改变各区之间的商业规划同质化、攀比性现象,这里有个各方利益博弈的问题。

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型 商业业态实行“分类指导”

  早报记者吴乐晋
  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转变,有一个全球通行的指标-即某国家或地区连锁店、品牌专卖店等现代商业业态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60%。据麦肯锡专家的统计,在上海,这一指标已经达到65%,超过世界通行的水平,全国领先。

  业态革命无疑是上海过去10年商业发展最辉煌的成就。麦肯锡专家指出,上海商业的发展已经到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型的关键时刻。

  几乎是不谋而合,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为经委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已经为上海各大业态提出了分类指导意见。

  报告指出,属于应积极鼓励发展的业态有:要进一步发展适合个性化消费需要连锁专业店、专卖店,使连锁经营的业种达到100个以上;积极推进大型专业连锁店的发展,尤其是药品和服装类大型专业连锁店应该得到较大发展;积极推进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的发展,促进欧洲式折扣店成为繁荣上海的新生力量。

  需要谨慎发展和严控扩张数量的业态为大卖场和购物中心。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报告中指出,上海80%的大卖场由外资开设,目前本土企业与外资零售巨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与资金、采购配送、人员素质、管理技术、服务理念等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本土企业需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另外,上海应严格控制大卖场开设的数量。内环线不能开设大型综合超市,内外环线之间也要严格控制,外环线以外要严格按照每20万人口或以半径3公里商圈配置一个原则进行控制。

  同时,需谨慎稳妥地推进大型购物中心建设。目前上海大型购物中心已出现发展过热现象。到目前为止上海早期开业的购物中心部分还处于亏损状态。报告指出,今后几年内需对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必须严格控制,这种控制应首先体现在各区的商业规划中,否则有可能步上世纪90年代百货商场倒闭的后尘,造成巨量损失和浪费。

  需进行指导发展的业态有传统超市、便利店和百货。报告指出,从发展趋势看,门店面积在500-1000平方米以内的传统超市生存条件日趋困难。应鼓励位于市中心和居民区传统超市在经营面积和功能上向2000-2500平方米的生鲜食品超市发展。

  另外,便利店将成为竞争的新焦点。今后上海的便利店市场真正的竞争并非来自于国内同行,而是来自于国际商业巨头。对上海便利店公司而言,如何迎接国际便利店巨头的挑战,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引导大型百货商场向连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报告指出,百货业今后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并购整合走连锁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向购物中心功能靠拢,即在规模较大的百货商店内适当增加休闲娱乐的功能;进入购物中心成为其核心店。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0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