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业企业老总讲述30年人生和成功哲学

   2008-12-18 6790

  汪爱群:湖北发展最好商企掌舵人

  连续7年进入全国零售连锁经营30强,连续3年蝉联中国企业500强,连续8年成为湖北发展最好商企

  由一家百货商场发展为624家连锁卖场; 2007年销售收入 113.8亿元,是30年前的448倍;利润总额1.7亿元,是30年前的108倍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却浓缩了武汉中百集团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

  
   30年人生信条
  把企业的事当家里的事做。

  30年成功哲学
  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成长之路:从业务员到最年轻副总

  1972年,18岁的汪爱群进入中心百货大楼,因自小喜欢摆弄无线电之类的玩意,他当时一心想到电器柜台工作:修理收音机。

  但领导安排他去跑业务,"最初心里还有点不乐意,认为跑业务的人比较滑头,如今回头看,那段经历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汪爱群笑着回顾当年。从基层业务员干起,汪爱群一步步迈上领导岗位,刚进入而立之年,他就已经是中心百货的常务副总。

  此时,改革开放的浪潮,给市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带给人们新的挑战与机遇,一大批有闯劲、有拼劲的勇敢者,大胆投身商海,汪爱群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他毅然丢掉铁饭碗,下海了。

  重回故土:带领中百走出低谷

  在风云变幻的商海大潮里,汪爱群一直做到深圳金田公司华中区总经理的职位。就在春风得意之时,当时的武汉市商委发出了要他掌舵中百的邀请。就这样,汪爱群又重新回到了中百。

  当时,中百由于参与到了江城商场的改造热潮中,陷入资金匮乏的困境,一度险些没法开门营业。汪爱群上任伊始就着力开始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他鼓励员工出去拉贷款,提出谁能给中百找来贷款,就按比例给谁奖励。

  然而,贷款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今后发展壮大的资金从那里来呢?汪爱群这时又把眼光盯在了资本市场上。于是,汪爱群开始为中百上市而四方奔走。1997年5月19日,中百集团终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通过公开发行4000万A股股票,从股市募集到了2亿多元的资金。

  这些钱怎么用?把现在的百货店扩大规模?还是走别的路?当时,以董事长汪爱群为首的集团领导班子敏锐意识到:传统百货业同城竞争太激烈,其整体优势也开始衰微,超市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正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已经成为商业发展的主流。

  1998年,中百仓储第一家店唐家墩购物广场盛装开业,使中百集团迈出了由传统百货业向现代零售业转型的关键步伐,实现了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发展。

  发展连锁:超市业态大展拳脚

  上市11年来,汪爱群频出奇招,每走一步都敢为同行之先。

  在连锁经营发展的道路上,汪爱群紧盯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1999年,中百仓储珞狮路店开业,成为武汉最早把生鲜食品引进超市的商家;2000年,中百集团组建电子商务公司,在武汉地区率先开创了网上购物模式;2001年,中百集团收购深圳金田超市49家门店,开始面向社区发展便民超市;2002年,中百开始上山下乡,第一家异地店随州购物广场开业;2003年,中百集团建成华中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物流配送中心,为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04年9月,湖北省第一家将超市管理模式引入到传统菜市场农改超店-- 中百仓储水果湖菜市场开市;2005年,中百进军重庆,吹响跨省经营冲锋号,首开两家超市。当年底,收购18家山城超市,跻身当地商界三甲。2006年8月第一家农家店天门皂市开张。同年10月,第一家高端超市生活剧场航空路店正式迎宾

  从大卖场式的连锁仓储到便民超市;从农村店到高端超市;从抢占省内市场到跨省经营,汪爱群带领中百人一步一个脚印,以连锁超市为突破口,使中百集团突出重围,开创了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的骄人局面。

  从10年前偏居一隅的传统百货店,到如今拥有624家门店的全国连锁超市企业五强、中国企业500强,中百集团已连续8年蝉联湖北发展最好的商企。今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50亿元。10年里,其营业面积增长47倍;总资产增长16倍;年净利润达1.26亿元,增长6.5倍。

  作为中百涅磐重生、再创辉煌的掌舵人,谈及中百的飞跃发展时,汪爱群并不愿多说自己的功劳,而将之归功于改革开放和集团员工的辛勤努力。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现代零售业的高速发展,让中百迈过发展路上的道道门槛,由弱变强。

   憧憬未来:做中西部超市王

  如今的中百集团,已经发展成一个经营多元化、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商业企业集团,年销售突破100亿元。

  面对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和眼下全球金融海啸,中百依旧紧盯超市连锁业,目标很明确:中国中西部超市王。

  为此,汪爱群和他的管理团队有一系列的新战略:提升经营管理质量;抓住资本市场走低时机,择机并购重组异地商企;加快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在恩施、咸宁、随州等地建立分配送中心,投标国家家电下乡工程

  毛冬声:一代商业教父

  毛冬声,1934年生,原武商集团董事长。他带领武商在全国第一个完成企业股份制改革,他是中国第一只异地上市商业股的缔造者;他执掌武汉商业龙头企业武商集团长达22年,被誉为武汉一代商业教父。

  
  30年人生信条
  干则思变,不变不干。一个变字,贯穿始终。

  30年成功哲学
  要想吃螃蟹,就不能怕螃蟹的大夹子。在改革中,国企老总应该有牺牲精神,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改革是为了你自己。

  改革开放30年,毛冬声执掌武商集团长达22年,成为武汉一代商业教父。

  48岁临危受命

  1950年7月,毛冬声开始参加工作。文革初期被打为右派,直到22年之后的1979年,毛冬声才得以平反。

  1982年,改革的春风吹进武汉,当不少企业都在思索走向时,48岁的毛冬声临危受命,出任武汉商场总经理。我觉得机会来了,一下子有了奔头!

  3年后,武汉商场成为全国第一家改扩建成功的老商场,此举推动了全国大商场的改造浪潮。贷款美元筹资金、请香港公司搞装修,这两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举动,武商都沾了,当时的社会影响可想而知。当时冒了很大的风险。改造完,领导来看,点点头,我的脑袋保住了。要是摇头,我就完了。毛冬声回忆说。

  全国第一个完成股份制改革

  第一次吃螃蟹的成功,壮了胆。之后,毛冬声又有了一次次更大胆的出格举动。

  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国家将改革重点放在承包制上。毛冬声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承包制解决不了企业机制问题,只是打破了大锅饭,却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商业是第三产业,赚取的是中间利润,如果也搞承包,滋生投机取巧,承包者把浮油刮走,就不管了。

  1986年,毛冬声决心搞股份制改革,把企业变成自主经营的实体。1988年,毛冬声带领武商在全国第一个完成企业股份制改革,两年筹集资金近2000万元。同时,一举兼并长江板箱厂,转为武商货物的大仓库;兼并武汉商业电影院,把地盘扩大到2万平方米。

  然而,一系列新举措都是顶着各种质疑、阻挠声艰难进行的。毛冬声却义无返顾、干劲冲天:搞对搞错我都不怕,这都是工作错误,我私人没有拿一分钱。没有先例,我们来开头!

  中国首只异地上市商业股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明确了姓社姓资的问题,毛冬声心上的石头才落了地。于是,他又开始谋划更大的动作。1992年11月20日,武商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中国第一只异地上市的商业股,仅当年就筹集资金2.45亿元。有了强大的资金作后盾,毛冬声胆子更大了,他要再建一个新武商。

  1996年之后,兴建武汉广场、世贸广场,并购青山建二商场、武昌亚贸广场,开辟武商量贩、武商家电专业连锁卖场武商集团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成长为商业超级航母。扎堆、连锁、并购等一系列商业新招,也由此在武汉商界流行开来。

  《武商发展史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武商集团比喻成一条腾飞的巨龙,那么,毛冬声就是这条龙的睛。武商20年的改革,凝结着毛冬声的智慧与魄力。但毛冬声自己说:改革开放,对我来讲是最好的天时地利。

  谈及改革开放30年的感想,毛冬声说:一个企业要是3年不变,这个企业就死了。在我进入商界的20多年间,一个变字贯穿始终。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采访我的媒体很多。但说心里话,我不太愿意提当年勇。说起来也许现代人无法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个人发财这些很淡薄,根本没有离开国企自己干这个思维方式。

  张宪华:与汉商脉动相连

  1972年,张宪华初入汉商,当一名普通的营业员。10年后,他出任汉商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又一个10年过去,在股份制改革后,他又当上了董事长兼总经理。30多年,我和汉商共同成长,脉动相连。

  30年人生信条
  忠诚和奉献

  30年成功哲学
  企业家和老板不同,企业家需要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创造社会价值,社会责任不容推卸,而老板只是逐利。

  汉商改革的先行者

  80年代初,那是最激动人心的时代!张宪华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激情澎湃。1982年,28岁的张宪华在200多名职工中脱颖而出,出任汉商总经理。那时的他,踌躇满志,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和自己的团队都在暗暗地攒劲,希望有一天能够积蓄力量,将汉商推向改革的浪尖。这一天真的来了!张宪华和领导班子合计着搞一次摇奖销售。这在当时的商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有人说,摇奖?那就是赌博!不能搞。当时,广告已经刊登出去,张宪华却接到市政府、市商业局的电话:等等!搞还是不搞,要研究!

  张宪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难道真的就这样黄了?这可是全国首创的促销方式,没人试过,但总要有人带头吃螃蟹啊!他等候在市领导开会的会议室门外,走来走去,手心里全是汗。门开了,他等到了期待中的答案搞!

  特等奖设的是当时最新潮的缝纫机,其他的奖品有自行车、脸盆、毛巾这些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当时就是顶级的家当。

  连续一周,2000多平米的汉阳商场,人潮汹涌,差点挤翻了柜台。人们禁锢了十几年的购买热情一下子迸发,所有的商品销售一空,头天销售额就翻了4番。摇奖促销,汉商开了全国商业的先河,张宪华自豪地说。

  构想新汉商蓝图

  1996年,张宪华迎来了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最辉煌的时刻汉商上市。跨过了上市上市这一步,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我们了。

  当时,武汉的商企开始股份制改造,要想上市还得抢名额。张宪华坐不住了。但当时,区领导中意见有分歧,有人支持,有人不理解刚刚做出点名堂,又折腾。

  一天,当时的市体改办主任拎着包正准备离开汉商,在电梯里碰到了张宪华。张赶紧拦住他。主任道:你们不是不愿意搞股改么?我们愿意,愿意,莫走,莫走。这次偶遇,几乎改写了汉商的命运。

  当天下午,张就去闯区常委会,看着他坚定的表情,领导点了头。

  1996年,汉商实现跨江战略,成功兼并了有职工1700多人,累计负债8000余万元的原武汉商贸城,并改成汉商汉口商场。这是武汉商界最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当年改造,当年开业并还上了贷款。

  为了跑上市,准备材料,一台崭新的复印机生生用坏了。11月8日,汉商集团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继武商后,第二家湖北的上市商企。

  2000年后,汉商又做出一个令同行和业界都瞠目的事情以53.1%的股份控股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成为全国首家进入会展业的商业企业。一时间,非议又纷至沓来:汉商找不到北了!

  汉商这一搏,几乎压上了全部身家,筹集了4个多亿,建起了会展中心。银行上门催债、展览有人放鸽子张宪华顶着重重压力,带领着团队,沉着应战。现在,国际会展中心包揽了武汉展览业八成的市场份额。当初的流言飞语不攻自破。

  现在,王家湾的21购物中心扩建工程已经启动,钟家村的银座呼之欲出,咸宁温泉山庄如火如荼沸腾着 

  黎安:武汉最早的外来百货"掌门人"

  黎安,新世界百货华中区域总经理,武汉最早的外来百货掌门人。他第一个将高档百货引进武汉,15年来开设6家百货商场,影响越来越多的武汉人消费品牌。

  
  30年成功哲学
  人生都会不断面对新的发现、新的挑战,全情投入工作中边学边做,生活充满了乐趣。

  黎安来汉10年,见证了武汉商业的10年变迁。我刚到武汉时,连武汉菜都吃不惯,现在我已经是半个武汉人了。

  拿补贴来汉赶早集

  1977年起,黎安就开始在港资、日资、新(新加坡)资、英资背景的百货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者,1998年,他从香港被派到武汉担任新世界百货华中区总经理。

  上世纪90年代,香港企业陆续到内地拓展市场,许多香港人被派往内地工作。黎安回忆说,当时被认为是去艰苦地区,许多企业会给到内地工作的人发补贴。我刚来武汉时,也领艰苦补贴,比到北京、上海的同事都多。

  来汉10年,黎安的艰苦补贴早就取消了。大陆、武汉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很多香港人都争着到内地发展。黎安说,自己赶了个早集,很幸运。

  凭勤奋打出一片天

  黎安很佩服成龙,认为成龙学历不高,却凭勤奋打出了一片天空,而黎安在武汉,同样也靠勤奋打出了一片天空。

  1994年开业的武汉新世界百货国贸店,是武汉第一家由港资管理的大型百货店。如今,新世界百货已在武汉已有6家门店,成为在汉开店最多的百货卖场,也是在汉口、汉阳、武昌三镇都布点的百货卖场,这里面,倾注了黎安的太多的心血。

  对于10年来武汉人消费观念的改变,黎安感触颇深:武汉人对品牌价值认可度由零开始。

  他回忆说,新世界百货刚进入武汉时,首次将高档百货的概念带进武汉。那时,不少武汉人根本没听说品牌的概念!但随着武汉的发展,武汉人消费能力的提升,近年,越来越多世界名品通过新世界百货等卖场来到武汉,BURBERRY、卡地亚等奢侈品品牌也都在这里安家落户了。黎安说。

  高档百货领路人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春风,很难想象,新世界百货这样的外资企业能在武汉开这么多的百货卖场。黎安感叹到。因此,新世界百货始终秉承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卖贵东西,卖好品牌的同时,黎安也强调,新世界各门店实行错位经营,有些卖场走中档路线,对于大众品牌,同样商品的价格也向同业看齐。我们希望更多消费者能享受到合理公平的价格、亲切的服务、优质的商品、优雅的环境。

  谈及新世界百货未来在汉的发展,黎安踌躇满志,他称,高档百货在武汉的竞争实际上还没开始,很多高档的、有品位的大型商场尚未进来。现在在建设8+1城市圈,武汉的辐射范围会越来越大。

  虽然在武汉已有6家百货店,但黎安表示,新世界未来在汉的投资还可能增加,再多开一两家店也是很有可能的。

  王斌:直面挑战 决胜连锁

  王斌,武商集团副总经理、武商量贩董事长、总经理,进入武汉商业领域30余年,从最基础的清洁工做起,先后执掌武商家电、武商亚贸广场、武商量贩,经营管理三大商业业态,在每个领域开拓创新,成绩斐然。

  
  30年人生信条
  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自强。我是个遇强则强的人:对手强,会激发我战斗的激情;队伍强,会增添我放手一搏的信心。

  30年成功哲学
  成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人投入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件事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是有利的,他就获得了成功。

  30年前,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对未来没有太多的设想,更不敢想出人头地当领导,那时只想着能无忧无虑过一辈子就好。昨日,武商量贩董事长、总经理王斌回首30年商业之路,感慨良多。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商业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王斌一步一个脚印,从家电做到百货再做到超市,三大商业领域都闹出了大动静。

  清洁工变身冰箱大王

  上世纪70年代末,王斌还是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子,最初招工进武商时只是名清洁工。如今回忆那段经历,他说对自己是很大的锻炼,扫地需要人放下姿态,能培养人的服务意识。

  干了3年清洁工后,王斌凭着出众的文笔得到领导赏识,被调去做秘书,并慢慢走上领导岗位。

  1986-1987年间,市场放开,全国出现抢购风潮,为确保货源,时任武汉商场家电公司经理的王斌,开始了南征北战,甚至要采购人员守在家电厂家蹲点等货。

  那段时间,冰箱在武汉其他卖场断了货,而武汉商场每天都能确保有100台冰箱卖,不少老百姓头天晚上就去排队等着买,王斌也赢得了冰箱大王的美誉。

  在王斌做家电的七八年间,武汉商场是武汉家电市场的NO.1。后来,王斌在武商不少岗位上呆过,也经历过一些波折起伏。

  打造江南第一实惠店

  2002年5月,武商集团收购了素有百货黑马之称的亚贸广场,王斌出任亚贸广场的党委书记、总经理。做惯了大刀阔斧的家电买卖,转做精工细活的百货生意,王斌迅速转换角色,干得风生水起,顺利迈过商场整合之初的多道槛。

  几年前,武汉百货业打的一场价格战,在全国都掀起不小波澜,王斌如今坦言,他就是始作俑者。他说,当时市场不规范,希望闹腾一下引起各方重视,让市场从大乱走向大治。

  经营管理亚贸广场近4年,王斌将亚贸打造成江南第一实惠店,年销售增长2亿元,年利润递增率超过20%,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0%

  他的挑战目标锁定100亿

  2006年底,王斌又被集团任命为武商量贩新任掌门人,管理此前从未接触过的连锁超市业态。此时,他已过50岁,面对新的挑战,他豪气不减,扬眉剑出鞘。

  干超市比百货要辛苦得多,工作也要细致得多。王斌深有感触。在他的带领下,两年来,武商量贩门店总数由28家发展到54家,销售突破53亿,实现了跨跃式的高速发展。

  但王斌认为,武商量贩做大做强,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离不开集团的支持,员工的努力。 他常说,和谐的员工团队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企业给员工的福利不仅是金钱,更多的是信任、培养和成长空间。两年来,武商量贩每年有近百名责任心强、敢冒尖的年轻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管理人才,员工人均收入年增长超过10%。

  现在,王斌的眼光看到更远之后,他已在实施武商量贩未来3年的三大战略目标:网点覆盖湖北省内所有二级城市并迅速拓展到三级城市;在二级城市须成为当地商业龙头企业;实现门店100家,销售100亿。

  王纯:不畏变数 再战百货

  王纯,1960年生,银泰百货副总裁、华中区总经理以及鄂武商副董事长,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武汉商界打拼,先后执掌中百百货连锁、湖北新一佳超市、银泰百货华中区,屡屡创下惊人佳绩。

  
  30年人生信条
  讷于言而敏于行

  30年成功哲学
  我把成功定义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能带领一个团队实现各自的价值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体现。

  轻松占据中南路黄金商圈;斥巨资拿下原汉口饭店的商业地皮;超速度同开武汉、鄂州、襄樊、咸宁4家店来自浙江的银泰百货入驻湖北仅1年时间,就迅速扩张。这些惊人之举的背后是一位武汉男人再战百货的雄心。

  放弃优职下商海

  湖北银泰百货执掌者王纯土生土长于武汉,不嗜烟酒,不爱牌局,一身淡定气质在商界老总中,显出几分另类。他自认是一个有着深深商业情缘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放弃了一家工业企业的良好职位,一跃到商业,随后他的商业才能迅速显现。

  2000年,他任中百集团副总、中百百货连锁公司总经理时,曾以单日单店销售超过400万元创下中心百货大楼日销历史纪录。2004年,他出任湖北新一佳超市公司总经理,以优惠条件拿下3处优良物业,为3家分店的成功开业开疆辟土。

  老百货杀回武汉

  2005年,王纯出任银泰百货集团副总裁。去年,他带着团队杀回湖北。此时,他不仅是银泰百货副总裁、华中区总经理,还是鄂武商副董事长。

  这几年银泰百货在全国的发展势头非常猛,但在湖北,银泰还属后来者,王纯这位老商业也面临二次创业。

  武汉等四店同日挂牌开业后,银泰百货的声音悄然静了下来。原来,王纯深知四店各有软肋,非下功夫大调整不可。夏天淡季,在他的部署下,四店积极调整,其中,襄樊、咸宁两店是关门调整。

  铁腕改造新百货

  世纪店是银泰百货在汉的首家门店,并不大的营业面积给商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制约。王纯和他的团队仔细分析客群特点,果断地决定从化妆品和淑女装着手。

  短短数月,伊丽莎白雅顿、兰芝、水之澳等知名化妆品品牌进驻世纪店。特别是伊丽莎白雅顿,此番是首次进入中南商圈。为了得到这一世界级品牌化妆品公司的支持,王纯亲自到北京品牌公司总部商谈进驻事宜,令对方很感动,加快了入驻步伐。

  淑女装方面,王纯主张大刀阔斧砍掉业绩平平的品牌,大换时尚流行品牌。一时间,竟更换了80%的品牌。舒朗、美藤、哥弟、OIKOS等先后入驻,其中有10余个品牌都是附近竞争者没有的。

  调整之后,世纪店化妆区和淑女装的销售大大增长,商场整体形象大为改观。王纯还大胆地把世纪店销售不理想的六楼童装床品砍掉,一举引进新食代美食广场。本月美食广场开业后,人们在购物之余,又可品味台湾、日本等地的特色饮食。

  不畏变数迎挑战

  今年48岁的王纯并不年轻了,加入年轻的银泰百货,特别是重回武汉商界二次创业,对他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您的个人待遇早就不错了,干嘛还顶着这大的压力?面对亲朋的不解,他语重心长地说:零售行业充满挑战和变数,带领团队激情作战,是商业理想也是一种责任。

  上月,鄂州、襄樊、咸宁各店传来调整后业绩提升的好消息。银泰百货正被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消费者熟悉和认同,这让我们对未来汉口旗舰店及整个湖北银泰的发展很有信心。王纯自信地说。

  程军:领军超市 创业不怠

  程军,1980年在武汉中心百货大楼男服部当售货员。1997年开始做中百仓储总经理,如今是中百集团董事、副总经理、中百仓储总经理。

  
  30年人生信条
  人格不能倒,信心不能衰,忠诚不能变。

  30年成功哲学
  我渴望成功,但我还没有成功,我仍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奔跑。借用李嘉诚说过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经历毕业、待业、就业、创业的30年。中百集团副总经理、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

  高中小伙待业一年

  1978年,程军还是高中小伙,毕业后在家待业了约一年。1980年,他进入武汉中心百货大楼,在男服部做一个普通售货员。

  程军回忆,当时,社会普遍有轻商心理,觉得到武钢、武船当工人才是真正就业。当售货员站柜台是照半身相,低人一等。程军称自己那时多少也有点这种想法,真没想到会在这行一干近30年。

  在中心百货大楼工作多年后,程军爱上商业这行,慢慢走上领导岗位,时代和集团领导又给了他新的创业舞台。

  尝试中百仓储

  1997年中百集团成功上市,领导班子意识到:传统百货业同城竞争太激烈,有意进军连锁超市业,筹建中百仓储公司。程军回忆,那年底的一天中午,他在单位吃午饭,集团董事长汪爱群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一句集团想让你去做中百仓储总经理,让他一下子懵了。

  程军说,他那个时候,一没搞过经营,二不了解超市。但他坚信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战斗力,因此虽然心中忐忑,仍扛下了这担子,带着汪爱群董事长送他的8个字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带着创一番事业的雄心,走马上任。

  1998年,中百仓储第一家店在唐家墩开张,顾客并不多,很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超市是什么,认为买菜就该上菜场,超市菜贵,不新鲜,交钱要排队不方便开始几天,一天卖不完一头猪,回顾当年,程军唏嘘不已。

   1998、1999两年,中百仓储只开了三家卖场。随后,他们总结经营模式、调整品类结构、卖场布局等,在探索中前行。

  领军武汉超市业

  2000年开始,中百仓储发展提速,一年开出10家以上的大卖场。如今,中百仓储俨然已是武汉超市业领军者之一。

  10年前,武汉超市刚起步,如今正在开始起跑,再过十年,必将迎来起飞。程军谈及未来踌躇满志,他说,中百仓储已开始业态创新,今年常青路店进行超市百货化,沙湖店实行农+超的模式,11月已开2000平方米的高端超市这些都是为了中百仓储将来腾飞打基础。

  30年前,老百姓到菜场凭票买菜、买肉,如今,到超市刷银行卡买菜。程军笑着描述了未来的美丽画卷,今后的武汉超市,会把鲜花当作蔬菜卖,把生鲜蔬果当成鲜花卖。

  期待武汉更辉煌

  70年代末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兴起,80年代初武汉第二印染厂实行厂长负责制 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历程中标志性的事件啊,那个时候,武汉、武汉人的思想解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程军说,看到了当年的领先,更要正视如今的差距。现在,武汉的建设发展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有了不小的差距。以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为例,当年人民日报都发过社论,说其经验值得重视借鉴,比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早出现好多年,但如今却被义乌甩在了后面。义乌商人早就开始网上卖全球,而汉正街依然以大包小包手扛的现货交易为主。

  他认为,新时代、新时期,武汉人要敢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差距、不足,奋力迎头赶上,武汉人能够在未来重现大武汉的辉煌。

  麻建雄:文谋汉商 华丽转身

  麻建雄:汉商集团总经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茅庐的他,怀着一腔热血来到汉商。文谋汉商之道,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悟出来的。

  
  30年成功哲学
  文商结合,以文兴商

  早就听说汉商的人文气息尤其浓厚,走进总经理麻建雄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全是壁橱里一排排的书籍、墙上的字画、名人书写的条幅,无不清新隽永,令人耳目一新。

  汉商的经营之道,离不开企业文化。一落座,麻总就拿出一本精美的《汉商50周年》画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橱窗、摇奖券,到八十年代的名人促销、九十年代的商业巨著《规范管理》,再到本世纪负重接管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美术人才卖服装

  1972年,麻建雄作为美术人才,随万名财贸职工招考进入汉阳百货商场,站了三个月的柜台做服装营业员。很快,他在中学时期的美术、照相洗相片的功底渐渐显露出来,18岁那年在商场门口制作了第一个商业橱窗,看稀罕的人山人海,刺激了购买欲望。

  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全市商业美术大比武,麻建雄总是毫无悬念地夺得桂冠,常常被市商业局、市百货公司领导钦点,前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前沿商业,眼界自然开阔了。

  亲手设计汉商徽

  汉商的徽,是我亲自设计的。麻建雄坦承,80年代CI概念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文化营销的独特魅力,举办笔会、庙会、交响音乐会,邀请聂卫平、李宁等名人造势,还在武汉企业中最早推出了企业歌、广告语,世界旅游小姐、模特走秀更是一场连一场,掀起一个又一个购物高潮,不断地制造热点、创造客流,牢牢拽住了市场的主动权,迅速使汉商步入高层次的发展通道,从一个区属的小型百货商场,一跃而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型上市集团。

  以商兴文,文商结合,麻建雄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商品力、形象力、经营力、文化力四力并重的经营思想,迄今依然在零售业态中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文化营销全国关注

  偏居一隅的汉阳百货商场为何能风生水起?那几年,麻建雄有关文化营销的理论探讨和成功实践,频频引起原商业部领导的关注。特别是在原商业部举办的全国首届商业与文化研讨会上,麻建雄作为武汉地区惟一代表,特邀上台作了一场名为《用文化力促进商业发展》的大会发言,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据一位老职工回忆,麻建雄拒绝北京方面的盛情挽留,执意回到汉商搞他的经营本行。回家之后,他闭关写作,在沙市白莲旅社一住就是半个月,以每天20张纸的速度,呕心沥血完成了《规范管理》。该书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被原商业部列为商业管理的学习模本和首选教材,受惠商人数以千万。

  也就是在那几年,汉商也从一个区属商业的老九位置,一跃进入武汉商业的第一梯队,还自筹资金又建一幢12层商业大楼。

  汉商过江蛇吞象

  上了年纪的武汉人都知道,汉商过江、接管武展的故事,这种负重前行、消化包袱的魄力在今天看来,在全国也不多见。

  10年前,位于江汉路的武汉商贸城经营不善陷入亏损,拥有8000多万元的债务和1800多名职工,如何脱困列上了政府的要事日程。在一些市属商企望而却步的时候,偏居一隅的汉商急需扩张,决心借此宝地跨江发展。191天内,汉商汉口商城横空出世,当年实现销售2.3亿元,其赢利事件被国内外媒体赞誉为蛇吞象。

  如今,原汉口商场已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摄影器材专业市场,营业面积20000多平方米,所有包袱均被消化。

  知变者胜,守常者败。一个企业也好,一个人也好,都应该接收新事物,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武汉晚报 记者王兵 金振强 傅雪婴 李少文 孙珺 符樱 通讯员:汪高潮 肖圣彦 尹萱 孙思)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679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