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借救市推多项关键领域改革

   2008-12-29 4180

    时近岁末,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兴风作浪,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全球性危机中结合本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式救市”道路,效果被指立竿见影,出台之时,便有掌声。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料更严峻,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可谓空前,“中国式救市”下一步何去何从,将从哪些领域入手提振经济,回顾最近两个多月来历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重点,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可循的政府救市轨迹。 

    “中国式救市”首重宏观,由面及点 

    10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开报道的内容比较简单,会议重点为“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而现在回头看,此次会议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此次会议之后的历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开始有系统地推出一系列的扩大内需保增长举措,而通过回顾,我们看到,中国政府的救市方略遵循了一条首重宏观、由面及点的路线。 

    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涵盖广阔,投资规模达四万亿之巨,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实属罕见。而这一政策还不是完结,11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为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决定推出了包括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调整部分产品出口关税在四项举措。 

    上述宏观意义上的全局性政策推出之后,国务院又陆续推出了各个领域的“救市”举措。1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12月3日的会议上,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推出了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九条具体措施。12月17日的会议上,部署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出了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等一系列重大刺激楼市举措。而12月24日刚刚结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则推出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举措无疑在各个行业领域都是根本的指向性措施,决定了一个行业沉浮的大方向,分别针对各个国民经济权重部门情况制定细化措施,体现了中央政府保增长的决心和对危机的重视程度。

    将金融危机坏事变好事 顺势推出多项重大改革 

    正如某位中央领导说过的,中国人擅长将坏事变为好事。此次金融危机虽然令经济形势变得极为严峻,亦坚定了中央政府推进某些关键领域改革的决心。我们在梳理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之时,惊喜地发现,近期多项重大改革的推进速度有了明显地提升。 

    此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拉开了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税项的改革大幕。因应这项改革,国务院还修改了包括增值税暂行条例等在内的三项条例。 

    步入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经公开征求意见,决定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让这项研究了十五年之久的改革得以实施。此外,国务院还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等多项重大改革文件。 

    下一步举措受关注 或触及更多焦点领域 

    转眼2009年即将来临,按照中央此前部署与近期改革举措出台效率,多项改革举措成为近期各界关注的热点。 

    新医改方案已经过公开征求意见程序,有媒体指有望在明年1月公布,如被料中,则有可能仍将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而这项改革则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符合中央此次刺激经济保增长中一以贯中的重民生、向民生领域倾斜的方针。 

    此外,此间纷纷扰扰、热议了许久的个税起征点提高方案、大规模提高居民收入的方案,是否真实存在,亦或是否将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开审议,也是明年初各界关注的焦点。 

    最后,此前已出台的各项改革的配套改革方案,如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之后的各级交通收费征稽人员安置方案,料将提上议事日程,成为下一步即将推出的改革举措之一。 

    专家呼吁不因金融海啸改变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向 

    中国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一至二日于海口举行的“中国改革的下一步:变化与选择”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不能因美国金融海啸而改变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呼吁继续推进改革。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二日在论坛上谈及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影响时表示,此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经济出问题,而是市场机制在发展中出了问题。中国改革方向不能动摇;开放是趋势,中国开放的政策不能动摇。中国不仅参加救援,更重要的是考虑是否重建体系及在重建中承担何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对改革开放本身产生影响。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内需,扩大资源环境投资需求,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则依赖于政府转型。 

    有“吴市场”之誉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今天再次强调,中国只有推进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才能改变目前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包括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布局调整和股份化改制,加强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反垄断执法和资本市场的合规性监管。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总编周为民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不能转变、内需不足等问题,说到底都是体制问题,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不到位,现有体制不足以支撑发展的问题。下一步改革任务之一应是建立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认为,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向来之不易,是中国三十年改革的基本经验。中国总体上不是市场化过度,而是市场化还不足。无论风吹草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速评】 

    应对金融海啸重要 体制改革更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8日至10日召开。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将确定来年的经济工作基调。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在近一年来出现了巨大变化,当前经济界普遍担心经济衰退风险,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引起了高度关注。 

    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依然未现好转,国内的宏观经济指标也并不乐观。据此判断,如何应对海外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衰退,必然会成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因此而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专题会议,甚至以其对资本市场的利好程度大小来予以观察,其实背离了会议的核心定位,并不妥帖和恰当。 

    对于宏观调控部门而言,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除了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之外,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市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提升,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议题。事实上,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推进关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因此其意义和重要性甚至要大于应对金融危机的议题。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存在消费率偏低、外贸依存度偏高等失衡问题。当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5%,这一数据甚至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30%翻了一倍还多。更为关键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欧美经济受到的直接冲击并不大,总体世界市场需求依然能够保持,但是次贷危机的策源地就在欧美,同时也是危机的重灾区。这对于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而言,其负面打击较之十年前显然要更大。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海外市场,等于是部分放弃了国内实施经济调控的主动权。由此导致,一旦海外经济出现波动,国内的调控政策就不得不采取紧急的应对措施。应对经济衰退的经验表明,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作用因其时效最快而首当其冲。对于应对突发性的危机局面而言,这样的政策选择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应急性的政策措施绝不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替代品。恰恰相反,面对危机,调控部门应该进一步采取开放型经济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让市场经济体内在机制来对抗危机、维护稳定。 

    民营经济代表市场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部分,从总量上看也是解决国内就业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渠道。但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壁垒始终没有全面开放,即便是前些年所公布的“36条”,已经明确了“非禁即可入”的原则,但实质上仍然存在一道横亘在民营经济面前的玻璃门。不仅在战略资源行业、大型装备制造行业,甚至在文化服务等行业,民营经济进入并发展壮大的机会也并不多。其结果就是作为就业主渠道的民营经济,不得不在低端制造业内靠低价竞争,市场渠道又严重依赖海外,导致其产业稳定性和产品附加价值严重不足。由此,一旦海外市场经济出现波动,就会直接导致国内就业市场出现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抑制了国内公众的消费能力提升。在这样的经济结构背景下,导致经济体内自生的应对风险能力根本不足,由此而言,全面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倒不如说是调控部门的无奈之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数万亿的投资资金进一步强化了国有经济的实力,这反而可能进一步弱化民营经济市场活力的激发。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更应该强调推进对各种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行改革,而不能让危机反而进一步强化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1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