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热中冷思考 争议不绝于耳

   2009-03-19 6310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深化和蔓延的大背景下,为了扩大内需,各地政府纷纷把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作为新的保增长手段。与此同时,一些商业企业也动足脑筋,通过发放企业消费券、消费抵用券,积极开展促销活动。一时间,有人惊呼,中国市场又进入了券时代

  消费券的喧嚣还在进行时,争议声已经不绝于耳,但无论如何,经济低迷情况下,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不等、不靠、不要,力争有所作为的姿态还是值得肯定的。

  消费券的五种形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都名为消费券,但在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发放主体、发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粗分下来,消费券有五种类型:

  直用型。这种消费券的资金来源为地方财政,功能近似于现金。其典型代表为杭州发放的首批消费券,今年1月19日起,杭州市政府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向特困户、退休市民、残疾人和在校中小学生等8类人员67万人发放成人每人200元、学生每人100元的消费券。消费券可在400多家商家使用,不但能抵用同等面额的现金,还可享受不等的让利折扣。

  混用型。它的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和企业让利,但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一定的现金混用,具有现金抵用券的性质。其典型代表为杭州、南京的旅游消费券。杭州从2月26日起在长三角等地免费发放240万份总面值为1.5亿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游客在杭州指定的旅游场所每花40元现金,可以使用10元消费券。南京则于2月16日向全市20万户居民发放2000万元乡村旅游消费券,与现金的混用比例为1∶1。

  让利型。它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让利,也与现金按一定比例消费。典型代表是镇江2月25日向市民发放的8800万元旅游消费券,以及计划向周边城市发放的3200万元旅游券,其资金来源全部为企业让利。

  义卖型。它的资金来源是社会资金认购,类似政府义卖。典型代表是杭州计划4月份推出的新一批消费券,它们共分政府消费券、旅游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教育培训消费券和转移性消费券等五大类。除了第一种外,余下四种不再由财政支付,鼓励自愿认购,并有5%-20%的使用优惠。

  企业消费券。在上海,虽然政府层面还没有制定与发放消费券有关的政策,但是一些商业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主动改变买元送元(券)营销方式,先行发放抵用券,来刺激消费。3月12日至3月22日期间,永安百货发放的2000万元消费抵用券就是这一类型的企业消费券,据记者了解,上海市场还有苏宁电器(002024,股吧)、红星美凯龙发放了这样的消费抵用券,还有不少房产公司发放的房产消费券也是这一类型。

  消费券效果众说纷纭

  虽然消费券的发放主体和使用方式不同,但对于其所能起到的拉动内需作用,各地政府和商家无疑都寄予了厚望。

  南京市旅游部门表示,南京市民使用2000万元的乡村旅游消费券,有望拉动2亿元的消费市场。而镇江市旅游部门也预测,8000万元的旅游券可直接为镇江带来2亿元的旅游收入,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收入可达到20多亿元。

  这些地方政府的预估并非没有道理。从先行地区杭州的实践情况来看,消费券对于拉动内需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截至2月20日,杭州城区各指定商家接收消费券6162.27万元,占发放总额的61%。目前杭州市已有358个定点商家兑付250万张消费券,兑付金额超过5000万元。据杭州市贸易局调查,消费券在超市消费的放大效应是1.78倍,而购买大额商品放大效应可以达到10倍。

  但是,不少专家对上述的乐观持保留意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陈宪教授表示,政府主导发放的消费券的好处在于短时间内能让大量资金完全进入流通领域转化成消费,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对内需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从长远看,一旦没有财政资金的长期支持,消费券的长期效果则会大大减弱。

  对于商家自主发放的消费券,专家的观点更是仁者见仁。在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表示,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降价促销是任何一个商家都会使用的最基本方式,企业消费券不过是一种价格促销方式而已,只要企业守法经营,采用哪种促销方式无可厚非。但他认为,这种方式对消费者来说,不如直接打折方便,而且在消费时也有诸多限制,很难持久使用,也不值得提倡。从长远看,过度依赖打折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

  培罗蒙总经理金建华则告诉记者,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和企业发放的消费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代金券,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一般不会限定消费内容,目的是为了拉动内需,促进社会总消费量的增长,没有特定的受益企业或行业;而后者跟商家以前的优惠券、打折券本质上是一样的,属于促销行为,主要是为了促进本企业产品的销售,有特定的受益企业或行业。金建华认为,市场是开放的,企业的促销只要不是欺诈行为,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是无可非议的。

  拉动内需呼唤长效机制

  除了对于实施效果的争论外,围绕发行对象、购买范围和政府消费券资金来源等制度设计层面问题也备受关注。

  专家指出,政府派发的以公共财政为资金来源的消费券,涉及公平和效率问题。从公平角度看,目前有的消费券倾向于鼓励使用者购买本地产品,有地方保护主义之嫌,而且消费券往往会集中在部分商品上使用,这种并非普惠制的消费券,有失公共财政的公平原则,更谈不上体现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政府职能。因此,专家建议针对大量农民工失业的现状,政府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发放劳动培训券和教育券,让农民工免费参加政府开办或政府与机构合办的教育培训活动,自主挑选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

  而作为发放消费券的受益群体,商家又是怎么想的呢?据市商业信息中心日前对沪上各大知名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超市及各类零售专业店的营销经理所作的调查显示:春节过后消费市场遇冷,七成受访者对消费券有所期待。

  同时,这些企业也表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政策,消费券仅是在非常时期的临时举措,单靠消费券来拉动内需是不可能的。大家表示,多方面采取措施,制定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市场活力,比如年度消费满额抵扣一定的个人所得税;对贵重商品实行消费退税,均能从一定程度上激活市场,长期看可以拉动内需。另外,受访者表示,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应成为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对于全民参与的消费券,应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措施,对发券形式、地点、时间、数量、用途、有效期、使用范围等方面要作出不同的处理。 
  (来源:解放日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31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