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海星超市停业背后的并购迷雾

   2009-03-21 6410

  3月的西安,数以百计的海星超市供货商内心充满焦灼不安。

  如果不结清我已供货的款项,可能我的公司就没办法支持下去了。一家对海星超市长期供货的供应商黯然地对本报说。而由供货商组成的维权委员会也在为讨回欠款积极地活动。

  海星超市109家店面自2009年2月25日以来一直处于停业状态。

  此时,距离澳大利亚零售业并购机构购宝集团正式收购西安海星集团旗下零售业资产海星超市还不到一年时间。

  2009年3月19日,购宝在给媒体的最新声明中称,海星在出售海星超市给购宝时存在虚增营业额、虚增净资产、询证函作假、存在帐外帐等问题。

  但在2005年就开始长达一年的审计过程中,购宝从未提出过财务报表问题,现在停业事件发生后,却提出并购过程发生财务报表不实问题。如果这是事实的话,购宝还会在2008年6月1日和海星进行全面资产交割事宜,并且在6月1日前向海星支付大部分收购款吗?海星集团对此发表声明说。

  我想我们原有的团队确实经验不够,并且有可能存在操作不当之处,但是海星在出售时提供的帐目确实与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异。购宝集团新管理层中一位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表示,而购宝方确认当年签订这一并购协议的管理团队已集体去职。

  仅仅是购宝集团前管理层缺乏本土并购操作经验?还是海星超市本身戴着难以辨识的面具?

  以超市停业事件作为导火索的购宝收购海星超市一案,似乎陷入迷雾。

  一个月溢价3倍多

  西安海星超市原本属于上市公司海星科技(600185.SH,下称海星科技)的一部份,2005年其被海星集团从上市公司回购。

  据海星科技2005年11月发布的公告,公司拟将持有的陕西海星连锁超级市场有限责任公司95%的股权、汉中海星星光百货有限责任公司60%的股权及西安海星物流配送有限责任公司75%的股权,转让给公司第一大股东西安海星科技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7800万元。公司将由此退出以超市业态为主的商业零售和批发业务,所得款项将主要用于投资房地产和高速公路项目。

  根据本报记者看到的一份合同显示,海星集团于随后的2005年12月22日与购宝集团签订资产并购协议,协议中将共八家公司的资产(该资产下称海星商业)卖给购宝,出售价约2.38亿元。

  这一出售给购宝集团的资产主要部份就是从上市公司剥离的上述资产。

  至于溢价的原因在于,一位熟悉零售业并购的人士分析,因为作价的方式不同,对于零售业来说,投资机构会认为值钱的便是它所布的网点,如果重置的话有很多的时间成本,并且还不一定能运作得好,这也应该是协议中对于收购后原运营团队不进行更换的原因。

  随后的2006的3月,商务部批复同意了《关于Global Mart Limited收购陕西海星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等八家商业企业资产并设立外商独资购宝(西安)商业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

  净资产争执

  在商务部批准该并购后,购宝集团陆续进行打款,并在2008年6月1日正式完成对海星超市的交割,但随后几个月,发生供应商前来收款且帐目对不上的情况,购宝一位人士回忆。

  在购宝对外声明说,2009年2月23日,海星集团不明身份人员冲击并强占购宝公司办公区,直接导致购宝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停业。

  海星集团则对此说法并不认同。

  海星超市停业事件发生后,在当地政府主持下,双方参加了3月2日、3月10日和3月12日的会议,但仍无结果。到3月19日,购宝发布了最新的对外声明,称海星在出售海星商业过程中存在虚增营业额、虚增净资产、询证函作假、存在帐外帐等。

  对此,海星则指责购宝多次拖延付款,并声称2005年签协议后查帐的时间有一年,如果购宝指责的这些都属实,为什么购宝会在去年6月1日正式交割了资产?此外,购宝仍欠尾款与房租费。

  不过,在海星公开声明里,承认存在一份于2008年4月28日签署的补充协议,按该《资产转让的补充协议三》,双方重新约定了资产转让的条款,包括调整最终的交易价格和违约金的处理,交割日的有效净资产价值,并约定购宝集团须于2008年4月30日支付收购款至85%,5月31日双方进行盘点交割,余款15%应于2009年3月31日前支付完成。

  根据本报看到的该份协议,其中规定交割日时净资产应不低于5125万元,若低于该金额,则购宝可于付款中扣除。

  购宝集团称,海星于去年6月1日正式向购宝集团交割资产,根据交割时海星提供的报表显示,海星商业2008年5月31日净资产为人民币1.767亿元,供应商应付帐款为人民币8258万元。

  而本报获得的一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于2008年6月25日出具的初步报告显示,上述海星商业资产至2008年5月31日的净资产为负3800多万元人民币,另一份由上海中瑞诚会计师事务所得出的结果也与该金额相近。

  购宝的人士表示,因为两家的审计结果与之前补充协议里的有效净资产相差约9000万元,因此根据条款其不但不应付剩下的3200多万元,海星还应根据条款将差额补还给购宝。

  据一位参与过审计的人士透露,这份报告并不是最终的审计报告。

  在去年8月,双方曾在上海进行谈判,对于最后的净资产评估标准又进行协商,在此基础上有所调整,不过,显然怎么调整也调整不到正值,上述人士称。

  对此,海星集团表示,其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审计报告,是在这次事件中才得知这个数字,数字的形成过程其没看到也就不清楚是如何形成的。

  询证函之谜

  正是在超市停业之前,曾有多家供应商在与购宝结账时发现帐目不对,由此引发购宝对于可能涌现更多帐外帐的恐惧。

  我们希望把超市经营下去,也进行了诸多改进,但首先要把帐目等问题核清才行。购宝集团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记者称。

  而对于应付帐款帐外帐的存在,购宝表示,其手头掌握的情况至少有约4000万元应付供应商货款未付。

  购宝曾聘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应付帐款的询证,但是当时需要海星提供联络名单,他们说会通知供应商来当面对帐,陆续来了一些供应商盖章,可这些供应商最后的返还单还是由海星超市的人士寄给审计所。一位参与询证的人士称。

  购宝集团提供了其后来获得的两份不同的询证函,一份为机打,一份为手写,两种合在一起才是欠供应商的完整金额,购宝称其中只有一种最终回到了审计所手里。

  流程上应该是供应商直接把盖章回函给审计所,但是这一流程并未严格被尊守,从目前来看询证函有被截留的可能,即供应商手头拿到的金额是对的,但是只有符合报表的金额被给了审计所,而更多的海星超市应付帐款询证函有可能被人截留。一位专业人士分析。

  我们是接到从海星超市办公室发来的传真,然后盖好章又送到海星超市办公室,总金额是对的。至少一位供应商如此向本报记者描述流程,而另有至少4、5家小供应商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并未收到询证函、也没有听到身边其它海星超市供应商提到有该次询帐确认金额的事情。

  我们并不知道海星集团与海星超市没有关系了,他们交割后还是那个名字,经营团队与日常打交道的团队都没有更换,所以询证函最后也是返还给他们。多位供应商对本报表示。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整个询证函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被人为利用的漏洞,但另一方面,海星集团内部的帐目也比较混乱,不排除有一部份帐目遗失的可能。现在说我们审计不独立,当时我们要联系供应商时拿不到通讯录,后来80%的供应商也是去海星盖的章,但我们也不敢就此说海星是否做了手脚?中瑞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人士表示。

  海星集团对此表示,进行询证的过程双方均有参与。

  我们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人在中间做了手脚,但从结果来看是海星受益了。购宝集团的人士称。

  对此,海星集团对外称,上述帐外帐是在资产交割时一些供货商已将结款货单与发票开给海星,无法移交给购宝公司。海星集团已拨款2500万元,用于支付这些已收票货款。

  海星集团在给本报记者的回函中称,购宝一直没有和供应商进行对账,4000万这个数字并没有依据,但上述帐款超出2500万元的部分海星会承担,因为供应商的增值税发票台头都开据的是海星超市,所以海星超市和购宝还没有移交。

  虽然询证函一事仍未完全解决,但只要三方进行对帐,这个金额是可以查得清楚的,一位并购业律师表示。

  快并购的风险

  有专业人士认为,在购宝并购海星商业资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教训值得其它投资者借鉴。

  首先是尽职调查阶段,德勤在进行初步的尽职调查过后曾建议购宝集团,因为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帐目问题,对于零售这种业态应该采用资产收购这种方式,而不用去承担其债务,以规避风险。

  但据本报看到的当时双方签订的协议条款中规定,购宝集团承担海星商业资产负债表上与零售业务相关的负债。

  这无疑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隐患,德勤的建议是用资产收购的方式,只买其资产,将负债全部剥离,这样是最干净也是风险最小的。另外,购宝方面只用了自己内部的几个法务人员,并未有聘请专业的并购业律师,这使得一些方面可能存在考虑不周全。一位审计界业内人士称。

  其次的风险控制点在于,付款的时间与比例,从2006年2月份起,购宝集团开始逐渐给海星集团打款,至2008年5月31日前,已经将总标的的85%约1.8亿元付给海星集团,而这个时候德勤对于财务与净资产的审计结果仍未出来。

  按道理说,没有得到审计结果,我们一般会让客户留少约一半的金额,以防范后续出现问题。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云丽分析。

  而海星方面,则在出售海星商业资产之时并未有及时向各家供应商告之。

  我们都没有接到通知,只是后来知道当时海星在一份名为《各界导报》的媒体上发布了一个很小的声明,这份报纸现在已经停刊了。多家海星超市的供应商向本报记者确认。

  海星确实在这一点上做得有些不当,因为如果先通知了供应商,那么供应商若不放心,会要求海星先付掉应付帐款,然后再允许交易。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而倘若购宝集团没有于2008年4月签署补充协议中规定交割日的净资产要求,或许其此时也没有充足的理由来拒绝支付3000多万的尾款。

  问题是,现在需要有一个双方均认可的净资产审计报告来作为依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报道:购宝与海星并购纠纷升温

  被称为菲律宾李嘉诚的富豪吴奕辉,近年来,正极其低调地在中国零售市场跑马圈地。

  趁中西部地区行业尚不发达之际,并购连锁超市、百货公司等本土零售企业,整合成功后,打包在新加坡等地上市。3月17日,购宝(西安)商业有限公司(下称购宝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方(化名;该公司未设总经理)向本报记者这样描绘吴奕辉的蓝图。

  如果不是吴奕辉旗下的购宝集团,与资产出售方海星集团发生重大纠纷,他仍将继续潜水扩张。

  这一次,抛出烫手山芋的,是西北地区标准化零售业的缔造者、福布斯富豪、海星集团董事长荣海。

  同期被卷入并购纠纷的,有百余家停业的超市门店,3000多名员工,上千家被拖欠账款的供货商,1家上市公司,1家全球知名会计事务所和1个孰是孰非的问号。

  3月12日,身在北京的陕西商务厅厅长李雪梅无暇关注两会,而是召集海星集团、购宝集团的相关人士,调解双方并购纠纷。

  但截至记者发稿之时,双方均表示此事尚无更新进展。

  纠纷见光

  海星与购宝的并购纠纷曝光于2月底。

  2月25日,西北地区最大连锁企业、陕西省海星超市的109家门店被统一关停,管理人员全部撤离了西安。关店次日,超市门外悄悄贴上了数封分别致供货商、员工和媒体的公开信。

  信中表示,在资产交割后,由于海星公司的种种行为,使购宝公司无法继续正常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员工的稳定就业及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购宝公司不得不暂时停止营业。

  随后3月3日,海星超市的上千家供货商聚集海星集团总部,讨要被拖欠的货款。

  彼时,理论上海星超市已与海星集团无关。因为2008年6月1日,海星超市与3家百货公司、2家物流公司等8家公司,一起被海星集团交割给购宝公司。后者系购宝集团为收购前述海星零售资产而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该资产并购事宜,早在2005年12月22日,双方就已签订了8家公司的《资产转让协议》。

  2月24日,因认为海星超市原财务总监张琳擅自将购宝公司的人民币566万元资金支付了海星公司货款,李方将其解雇。

  因为,资产交割后,由购宝集团任命张琳为购宝公司的财务总监,直接对购宝公司自己的财务副总经理李俊海负责。海星集团质疑,付不付款,给谁付款,都需要李俊海签字,而且财务印章都是由他保管的。张琳怎么可能擅自挪用?

  解聘当晚,海星集团副总裁、董事会董事武强提出异议:收购尾款仍未付清,理论上,海星超市还是我们的地盘。你们就开始随意解聘员工了?

  李方则向记者出示了数十笔张琳对供货商的超额支付记录。根据其说法,这些超额部分,正是海星集团时代拖欠的货款。作为海星集团时的原高管,张琳根本不听我们指挥,很多资金支付都是替海星集团埋单。

  上述抗议随后以报警解决,购宝集团做出了关店和撤离人员的决定。

  根据购宝集团与海星集团的协议规定,资产转让后,海星商业的3000多名员工均再次签约、不得随意裁员。

  收购以后,我们都指挥不动员工。李方说,实现3亿多元的销售额(海星超市),家乐福需要400多名员工;麦德龙需要200多名;而我们从海星接收了3000多名。李方认为,高额的员工费用,对经营形成了压力。

  购宝集团聘请的北京中瑞诚会计师事务所(下称中瑞诚)审计结果显示,海星超市此前处于亏损,李方表示,原因在于3000名员工一年的工资约2000多万元,海星超市签下的房租每年约2700万元,两项相加超过销售额15%,远超行业正常水平。零售业的平均毛利率约15%,这两项超标,就挤掉了利润空间。

  双方对阵

  根据记者了解,此宗并购纠纷共存在几大争议,几乎覆盖了一个零售企业的全部经营环节:净资产、销售额、供货商欠款等。

  在位于上海人民广场的购宝集团总部,李方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审计报告。截止到2008年5月31日,由中瑞诚对购宝公司(即全部海星集团出售资产)审计结果显示:后者的净资产为-3878万元。而并购合约中,根据由海星集团聘请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下称德勤)审计的财务报表,这一数据应为1.767亿元。

  德勤向本报证实,上述业务由其北京分公司受理;但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保密性,不能提供客户的有关细节。

  对此,一位会计师行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客户提供虚假财务资料、蓄意造假,会计师事务所并不受连带责任,它们只需对审计流程中的问题负责。

  随后,海星集团也发来回应称,海星依然没有收到购宝单方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所有审计剥离数据从未征求海星意见,净资产数字的来源更无从确认。

  销售额是双方的第二大分歧。

  购宝集团在《关于暂停营业事件的公开声明》中称,海星集团提供的报告中,转让资产2007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7.39亿元,实际仅有3.65亿元。

  海星集团则表示:两个销售额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百货销售额2.26亿元,购宝方认为不应计入销售。2005年10月,第一次进行财务审计时,德勤对海星2004年12月31日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中,未对海星百货的核算方式提出异议,而且直至资产交割,海星百货的核算口径一直未发生变化。

  海星超市、汉中星光百货与海星物流,此前均属于海星集团当时控股的上市公司海星科技(600185.SH)。李方以海星科技年报为证,指出这些资产2004、2005年销售额分别为3.367亿元、4.087亿元,与德勤审计报告中数据相差一倍。

  然而,经本报记者了解,上述资产并不是双方交易的全部资产,因此,年报中的有关销售额数据,也不可与审计报告中数据直接比较。海星集团人士亦向记者证实,上述三家公司资产总额,在被出售给购宝集团的8家公司中仅占三分之二。

  同时,购宝集团在资产交割后发现大量账外欠款,估计至少有4000万元的供应商欠款,未被计入海星超市的财务报表。购宝方向记者提供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供货商的大量询证函,证明了账外欠款的存在。

  一家正常的超市,应该有400-500家下单就发货的供货商;它只剩下了30多家。李方接管后才发现,由于海星集团时代的大量欠款,大部分供货商要么拒绝给海星超市供货,要么要求现金交易。大量的账外欠款,也在与供货商商谈恢复合作中被发现。

  对于账外欠款,海星集团表示,资产交割时,部分供货商已将结款货单、增值税发票开给海星,无法移交给购宝公司。海星集团为此已专门拨款2500万元,用于支付这些已收票货款。

  购宝集团还发现,有数额不明的员工押金未入账。海星集团解释,员工押金原是海星工会的互助金。2008年5月29日的购宝公司员工大会后,购宝公司人力资源部下发《员工问题解答》,其中表示购宝公司正在安排资金,近期返还。但上述由购宝公司返还员工押金的承诺,根据记者掌握的资料,发生在资产交割完成的2008年6月1日前。

  蓝图受挫

  为何前后两次财务审计结果差距如此之大?为何资产核算口径前后不一?大量账外欠款为何事后才发现?购宝与海星是分是合?

  购宝与海星在并购中诸多悬而未决的事项,如何在政府引导下谈判解决,尚未可知。此时,不为人知的购宝集团股东们,在是次并购纠纷中,浮出水面。

  李方透露,购宝集团的大股东之一正是菲律宾顶峰控股集团创始人吴奕辉,其持股比例为30%,第二大股东是澳大利亚第二大投行博克布朗(持股比例稍低于吴),剩下的为澳大利亚一批投资者共同投资。

  JG顶峰是菲律宾著名的家族企业,注册资本30亿美元。主营业务包括食品零售、房地产、航空、酒店、餐饮店、商场、银行金融、出版共八大领域。1994年,JG顶峰进入内地市场,目前在中国投资总额已达28亿人民币。

  吴奕辉在2008年1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该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已达27亿至28亿人民币。与李嘉诚一样,零售也是他商业帝国的重要部分。

  1996年开始,吴奕辉开始在中国大量投资,涉及食品、地产和航空三个领域。他与购宝商业集团的其他股东一起,收购了湖南知名连锁超市家润多、华银旺和以及陕西的海星超市。

  购宝集团近年来大举收购国内连锁商业网络。据《中国证券报》3月13日的报道,购宝商业在国内的资产并购分两部分,注册于毛里求斯的购宝商业公司负责商业企业资产的收购和运营;同时,其同一控制人同样在毛里求斯注册了离岸的SAI公司专门负责各地对应的不动产的收购,再将其收购的不动产以租赁方式交由商业公司经营。

  李方告诉记者,购宝集团的投资目标,最后是欲整合中西部地区的本土零售企业,并打包于新加坡等地上市。

  但就在记者采访的一周内,购宝集团再次遭遇整合挫折:购宝集团在长沙并购的华银旺和超市,拖欠下的收购款近3年来均未支付。并在2009年初正式通知华银旺和称无能力支付其欠下的巨额债务。

  对此购宝集团表示,问题由部分股东的利益分歧导致,这些矛盾会在近日内得到解决。

  海星商业

  1993年,荣海注册成立了陕西海星连锁超级市场有限责任公司。

  当年11月,在西安西影路的一座大厦下,海星超市一分店开业,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家具备现代化管理和设施的超级市场。

  随后,荣海模仿香港华润模式,相继开发海星便利岛、星光百货、物流中心等商业模式,在此后十年里,一度领军当地连锁零售业,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中国连锁超市百强的企业。

  至2005年12月22日,海星集团与购宝集团签订第一份资产转让协议时,海星超市发展至122家门店。

  当年1-8月,海星超市、汉中星光(3家被出售的百货公司之一)、海星物流(2家被出售的物流公司之一)净利润分别为-265.51万元、-75.45万元、-4.34万元。

  上述资产当时属于上市公司,人们得以一窥其经营状况。

  荣海出售海星商业的动机,由他任董事长时的海星科技一份议案,隐隐道出了原因:海星超市所处的商业领域,属于高竞争性行业,难以取得较好收益,因此公司拟出售相关股权,回收资金发展房地产和高速公路等较高利润回报的行业。

  2005年12月22日,购宝商业集团与西安海星科技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陕西海星连锁超级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等八家公司签订《资产转让协议》,以资产并购的方式收购海星公司。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思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641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