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城定位失败 转型外贸商品专营

   2009-06-30 4540
曾定位中高端购物中心的美罗城,因生意惨淡目前已全面停业。本月底起,美罗城将变身成长期的外贸大集,召集广东、山东等地的外贸企业入驻,以寻求定向消费和差异化经营。这也形成了北京首家规模化经营外贸商品的专营店。

  美罗城位于东四环大郊亭桥西南,是大郊亭比较有影响的百货业态,但美罗城开业不到两年即关张。虽然业内将交通不便归结为美罗城生意冷淡的主要原因,但却被经营大宗生意的家居卖场看好,一度引起居然之家以及外地几大家居品牌的争夺;而美罗城最终被北京沁春华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盘下,开设“365外贸大集”。

  变身后锁定定向消费

  北京沁春华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盘下美罗城B座,将紧邻百盛购物中心开设“365外贸大集”。

  资料显示,美罗城于2007年9月开业,由新加坡美罗控股和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建立。其位于东四环大郊亭桥西南侧,商业经营面积约11万平方米,经营管理主体是北京华茂置业有限公司。目前有国美电器、沃尔玛、百盛购物中心等商家入驻,其东部还有红星美凯龙、法国迪卡侬运动品店等业态。该地区被称为CBD腹地,成为业内看好的东部商圈。

  美罗城开业近两年来,生意一直比较冷淡,周边商家将其归结为“交通不便”。因为东四环主路出口需要绕过红星美凯龙才能到达美罗城,即使从辅路过来也需要绕过隔离带才能停车。但此前记者联系美罗城相关人员,其将美罗城的失败归结为经营特色不明显。

  全面停业的美罗城此次变身外贸大集,“交通不便”的现实同样存在。对此,北京沁春华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鸿林认为,红星美凯龙与美罗城仅一路之隔,美罗城门可罗雀,红星美凯龙该店的营业额却能够做到高出其他分店,交通问题虽然有一定影响,但顾客定位直接影响生意好坏。家居卖场的顾客多数是消费额在万元以上的定向客户,来外贸大集购物的顾客,是慕名而来的,也具有定向性,因此购买率也较高,停车便利问题对此影响不会太大。

  打造外贸企业集散地

  据张鸿林介绍,目前该公司已经与广东东莞、山东威海等地相关部门进行接洽。当前一些台资企业老板撤离了东莞,但厂房内还有大批积压货物,当地政府对这些产品很挠头。开办外贸大集后,这些产品有望在美罗城外贸大集上销售。

  多数外贸企业没有内销资质,也是外贸企业转内销的障碍之一。据透露,沁春华美公司将帮助进入美罗城外贸大集的外贸企业集中办理营业执照,为外贸品转内销搭建合法平台,并开具发票以及提供售后服务等。此外,针对外贸企业缺乏销售人员的情况,主办方也可以出面聘请有展销经验的短期销售人员并进行培训。

  对于外贸企业担心的入场费、结款等问题,张鸿林表示,外贸企业在3个月展期内所交的水电以及租金等全部费用大概1万多元,各厂家有独立的收银和结算系统,主办方不会外加提成。

  按照张鸿林的思路,将来的美罗城外贸大集不仅仅是销售外贸厂家的库存积压品,还可以引导外贸企业将部分生产线转到国内市场,利用企业曾给某些大牌企业贴牌生产的经验推介内销产品,成为外贸企业产品集散地。据了解,“365外贸大集”还将开通网站,通过B2B形式为外贸企业找内销合作伙伴。

  “蜜月期”延长至一个季度

  据介绍,美罗城外贸大集将每3个月为一个展卖期,每期可容纳600余家外贸企业,并按期更换外贸企业。美罗城外贸大集将至少持续一年时间,而此前外贸大集举办地点多不固定、时间也比较短。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贸出口企业普遍面临订单量减少的问题,由于国外客户无力购买此前订下的产品,部分企业还要承担大量库存积压品。出口转内销成为帮助外贸企业走出困境同时丰富国内消费市场的“双赢”选择,商务部今年在广交会上首次开出内外贸洽谈专场,为内外贸企业牵线搭桥。北京市商务委3月份起组织京内外贸企业在金源新燕莎、蓝色港湾先后开办了外贸大集,每期7天,让内外贸企业“相亲”并向市民零售外贸品。由于价格实惠、产品款式新颖,参加展卖的企业不断出现卖断货的情况。据市商务委统计,为期27天的外贸大集累计零售额达2117万元,接待消费者400万人次。

  外贸大集为外贸企业尝试内销提供了平台,也让大集举办地沾光,知名度和人气大增。外贸大集的火爆让很多商家看到了商机,蓝岛、新世界等商场开始自己组办起短期的外贸商品集结号。部分零售企业也对较好的外贸品特殊对待,实行现金采购。

  尽管外贸产品探路内贸市场获得成功,但内外贸对接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货款账期、入场费用、仿版等。占据渠道优势的内贸企业不愿意放宽通道,而外贸企业又对复杂的内贸潜规则感到棘手。商报记者 吴文治/文 车亮/摄

  记者手记

  市场的必然选择

  受全球金融危机打击,国外需求急剧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大量订单被撕毁,造成出口产品大量积压。

  为解决出口企业的困难,北京市商务委早在今年初就开始开办“外贸大集”,外贸商品在市场一露脸,其品质高、设计新颖等优势引起消费者极大的购买热情,“卖断货”成了外贸大集的特有现象,市场的积极反应也引起了零售商高度关注。

  继政府扶持的外贸大集后,各路“民间”版本的外贸大集也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大商场上演,但因外贸商品初涉内销市场遭遇国内零售行业收取费用等“潜规则”,做惯了大单生意、一手钱一手货、相对单纯的外贸商家,对内销市场零售商开出的进场费、结账扣点等等“潜规则”无法接受;而对于一直以来位居“零售为王”的国内零售商,也不愿放弃或松动其靠“潜规则”盈利的模式,双方一度陷入拉锯状态,也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说到底,外贸商品返销进入内销市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市场利益问题,而市场的问题最终会由市场解决。对于那些在渠道拥有影响力、并拥有大量国内供应商的零售商,在目前商品过剩的市场情况下,完全可以固守其已有的盈利模式,但一定也会有即将起步或完善转型的商家,会把外贸商品当成“宝”,一路绿灯引进,前有湖南步步高开平价百货将外贸商品全场引进,后有北京美罗城变身“365外贸大集”,是偶然中的必然。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54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