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施地利歇业引发反思 拿什么拯救你,便利业

   2004-10-27 3930
上周,本报率先披露了先施地利自动歇业事件,引起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这毕竟是上海便利业发展10年以来,首家自行退出的企业。
  
  门店总数接近5000家,门店规模500家~1000家的全国几大便利业巨头全在上海……但辉煌掩盖不了这样一个尴尬:沪上便利业整体亏损。
  
  “规模推动型”模式之质疑
  
  投资之初,沪上便利店原打算营业后3年进入盈利期。可现在,别说盈利,有的连维持生计也成问题,先施地利每个月要靠总部“输血”100万元左右才能勉强维持。据了解,日本7-11的平均毛利高达47%,中国台湾7-11的平均毛利也达到30%,而上海便利店毛利率平均不到20%。据统计,目前沪上便利业单店日均营业额4000元以下的不在少数。
  
  缘何经历10年发展,沪上便利业长成了一个“空心大萝卜”?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沪上便利业仍满足于“规模推动型”的发展模式———不断开新店,不断叫板“上海第一”、“全国第一”,让“第一”两字成为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用的砝码。这种模式加剧了便利业竞争环境的恶化。2002年行业协会主持下的便利业选址公约:“百米之间不能有两家便利店”,如今早就成了一纸空文,门对门、店碰店现象愈演愈烈;在这一发展模式驱使下,便利业更变成了继“.COM”热以后又一场资本豪赌的盛宴。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过江龙”式的资本把滚滚热钱投注到便利业上面,“做就是为了卖”,投资变成了投机,其结果是不计成本,疯狂开店,最终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上海便利业的生存环境已经与10年前不同了。中国加入WTO以后,大量国外先进连锁业态涌入上海,连锁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国际化和技术化。外资连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后,一方面运用他们国际采购和全球供应链的力量,彻底改变单一收取通道费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在采购、营运、物流和信息等核心技术的运用中,创造出新的盈利空间。
  
  回想一下较早进入上海的洋卖场、洋超市、洋便利,不难发现,它们在规模扩张上并不那么急吼吼,比如罗森便利,虽然在门店数上远不及后来者,但罗森却是沪上便利业中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家,当别人在“堆积”门店时,它的品牌价值,它的顾客忠诚度可以一直享用下去……
  
  发展特许加盟早晚之论
  
  发达国家零售业发展规律显示,便利店要盈利,发展加盟店是必须的,单靠直营方式,达到了1万家规模也不会盈利。因为只有发展加盟,经营风险才能得到合理分解。据悉,世界最大的便利企业7-11的直营店比例只有4.8%,其余全部都是特许加盟店。目前本市的便利企业,加盟比例高的也仅为30%左右。
  
  于是,“沪上便利业大可以加快特许加盟发展速度”的言论不绝于耳。自去年开始,不少便利企业开始降低特许加盟门槛,以刺激扩张速度。良友金伴加盟者投资额从25万元降到15万元;可的便利店5年发展规划中提出,未来5年,加盟店占所有门店总数的比例将提高到50%以上。
  
  然而,先施地利歇业事件给同行敲响了警钟。歇业时,它直营店仅10家左右,加盟店高达60多家。有专家总结先施地利失败原因时指出,它的母公司香港先施百货,以经营百货为主,根本没有发展便利业的经验。在便利业中,它既没有响亮的牌誉,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特许加盟体系,大肆发展加盟店,结果“越拷贝越走样”。记者曾路过位于宛平南路附近的某先施地利店,只见店主竟然把水果摊摆到店门口,几串香蕉就挂在店招底下!
  
  特许加盟事业成功秘诀其实也很简单,6个字“你发财,我发展”———让加盟者切切实实赚到钱。肯德基发展特许加盟业的信条“不从零开始”,或许能给人一番启示。所谓“不从零开始”是指:肯德基将一家成熟的、正在盈利的餐厅转手给加盟者。加盟者无需自己做选址、开店、招募与培训员工等大量繁重的前期准备工作,接手后只要不折不扣按照总部的特许条例办事,就能实现盈利。相比之下,不少沪上便利企业在发展加盟店的时候,打的却是小算盘:加盟店数量上去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好看了;加盟商从总部进货,总部在赚取加盟费的时候,同时还能获得进销差价和厂商返利……如果想的全是这些,那么只能说上海便利业还不到大力推广特许加盟的时候。
  
  服务文章写不好之尴尬
  
  经济学的产品差异理论告诉我们,改变产品特征是厂商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之一,厂商通过改变产品的款式、颜色、附加服务等,增加产品的差异性,从而达到需求增加的目的。
  
  沪上便利业之所以整体亏损,就在于没有差异。不仅没有与超市形成差异化竞争,便利企业之间也形不成差异。便利店同超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不单是零售业通道,更是一个服务平台,如果便利店变成“迷你超市”,只有死路一条。个性化服务,是便利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形成品牌、确立消费者忠诚度的利器。
  
  目前,沪上便利业已经导入提供早餐、盒饭,代收水电煤电话手机等各种公用事业费,零售书报期刊,提供胶卷代冲、干洗衣物代收、免费提供开水针线打气筒、出租雨伞等20多项服务。令人尴尬的是,一有新的服务内容,大家就开始互相抄袭,结果各家店千篇一律,毫无经营特色可言,自然无法形成顾客长久的共鸣。
  
  比如代收费,虽然便利企业能获得一定收益,但仅仅千分之几的费率,一天即便代收了几千元公用事业费,收益也只有一二十元,实在是一块“鸡肋”,但几乎所有的便利店都“食之无味,去之不舍”。
  
  再看目前被视作便利业利润新增长点的盒饭、即食食品。一位业内人士苦笑着告诉记者,便利店卖盒饭,是“倒出来的产业”,生意差的时候,卖掉的少,倒掉的多;生意好的时候,卖掉的多,倒掉的少。一个月下来,盒饭这一块,不亏就不错了。再说,路边盒饭味道香分量足,便利店的盒饭从冷链里出来,色香味哪比得上现做现卖的,价格也没有竞争优势……
  
  其实,便利业能够提供的服务何止这些,在欧洲,已有3万多家便利店与银行合作,安装了ATM机以便向市民提供各类金融便利服务,银行ATM机增长量有81%来自便利店。据悉,世界便利店巨头7-11的海外所有网点也都装有ATM装置,同时还提供存款和发行信用卡等服务;此外,便利店还能与咖啡外卖相结合,和汽车快修相结合,形成复合型的便利店;国外的便利公司,还专注于开发大量的自有品牌即食产品,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拿什么拯救你,沪上便利业?面对即将来临的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上海本土便利企业该静下心来好好思索一下调整之策了。 (消息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吴卫群)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9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