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股份将赌注全都压在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上

   2003-02-18 6070
近来,中商股份动作不断,先是在郑州、呼和浩特开了两家大型购物中心,均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公司又大量出售所持有的百货业和其他零售业态的企业,这一进一出间的玄机引人注目。   中商股份将未来前途的赌注全都压在了发展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上面了   近来,中商股份(000882)动作不断,先是在郑州、呼和浩特开了两家大型购物中心,均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郑州店一周的销售额就高达5000多万元,呼和浩特店开业当天,仅有50万人口的城市就有10万人前去购物、游玩。同时,公司又大量出售所持有的百货业和其他零售业态的企业,这一进一出间的玄机引人注目。   发展战略的调整   “我们这样做是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零售业发展的规律做出的选择。”中商股份的董秘李翠芳告诉记者。   李翠芳认为,现代市场将零售业分为9种业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消费者消费心理的个性化,消费行为日趋多样化,传统百货业的领先地位已经动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经由注重选购商品的品质,发展到重视购物消费环境,逐渐偏好于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金融、电信服务和其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能实现“一次性消费”的综合性购物场所,大型购物中心正是顺应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变化。   中商股份证券部副经理黄仁静表示,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中商股份选择大型购物中心业态作为发展方向应该说是超前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商股份发展的大型购物中心同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商场)相比差别不大,总的来说,这种模式的投入需求较大,收益慢,要求经营场地的条件很高,一般至少应该有5—15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Shopping center 对地段的要求更高,即一定要在省会级城市的中心地带。目前在国内购物中心是结合各种业态于一体的新业态,西单商场、友谊股份、大商股份等涉足该领域,但与国外的购物中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购物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等等。2002年7月,泰国正大集团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建设的24万平米的大型购物中心正大广场在沪开业,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可能会改变未来几年国内零售业的格局。但现在这种模式是否适应当前国内的市场情况就不太好说了。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国家的相关部门曾明确表示,今后要大力推广连锁经营这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使连锁经营销售额、连锁企业店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力争在“十五”期间培育多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显然,中商股份所选择的大型购物中心的模式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成为零售业市场发展的主流。   另一方面,大型购物中心的建立与经营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育期”,即投入很大,收效却需要2—3年的时间,对于零售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2—3年的时间也许显得过长了。   对此,黄仁静表示,各种统计数字表明,零售市场总量是在不断扩大,国家又大力鼓励扩大内需,这些都给零售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发展机遇。零售市场的“蛋糕”已经足够的大,完全有能力承载各种业态模式的发展。   中商股份对发展大型购物中心的信心很大。现在,中商股份已经将以前所从事的像百货业等其他零售业态以各种方式逐步变现出售,筹集资金用于发展大型购物中心。李翠芳表示,中商股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主攻大型购物中心,突出主业。在内外竞争日趋严峻的市场上占得先机。   下注的背后   实际上,中商股份下注豪赌大型购物中心的背后是市场环境和它复杂的股权关系决定的。   在中国WTO的承诺中,商业开放的过渡期是3年。但到目前为止,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70%进入中国。沃尔玛已在中国建立连锁店有十多家,家乐福建立30家,麦德龙建立7家,这三大全球零售商“巨头”正在策划扩大在华业务,其势咄咄逼人。可以说,中外零售业的大战已经提前打响。   李翠芳表示,中商股份将在近几年加快发展大型购物中心的速度,公司已经制订了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最近已经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的可行性分析,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将在最近做出确定的发展思路,力争用几年的时间完成在国内的布点建设,抢在外资和中资其他企业前抢占市场的最高点。   中商股份调整“航向”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中商股份和北京华联(600361)之间复杂的股权关系。  这一年来,中商股份特别忙,前几大股东间频频发生股权转让,北京中商华通科贸有限公司(原第二大股东)终于确定了第一大股东的地位,持股29.08%,比现第二大股东多出7.1%。   中商股份第三大股东浙江省商业集团公司(浙江商业集团)与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华联集团)在6 月29 日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和《股份托管协议》,将所持公司54768000 股(目标股份)国有法人股协议转让给北京华联集团,现尚待财政部的批准。   而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北京华联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30.69%,中商股份则是它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18.5%。   因此,此次股权转让后将出现这样的格局:中商股份是北京华联的第二大股东,而北京华联的第一大股东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又将是中商股份的第三大股东。而实际上,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又是中商企业集团间接控制的子公司。中商企业集团则是中商股份的发起人之一。   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中商股份和北京华联更是“亲密”。黄仁静告诉记者,中商股份在外地开店的位置一般是利用北京华联已有的资源,即北京华联在当地谈妥的地理位置,中商股份如果认为更适合于开设大型购物中心的话,会同北京华联协商,将此地用于开办大型购物中心。在2002年的3 月,中商股份就与北京华联(成都)综合超市有限公司签订资产买卖协议,收购其位于成都盐市口广场的华联商厦经营性资产,用于建设大型购物中心。   李翠芳坦言,中商股份的战略调整就是大股东之间相互协商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两家企业在同一经营业态上过度竞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李翠芳还向记者表示,中商股份和北京华联之间的这种关系对于中商股份而言是一种资源优势,中商股份可以充分利用华联的众多网点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中迅速为消费者所接受。   前途难卜的明天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商股份和北京华联之间的业态区分,虽然会使双方在不同的层次上腾出更大的力量同国内外企业竞争,但相对的风险也在加大,如果不适当加以控制,前途还很难说。   首先是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所需的大量资金。中商股份在市场中属于小盘股,融资能力有限,而公司要想在国外企业“入侵”前抢滩有利“地势”就必须要大量投入,仅仅依靠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的滚动是否可行将是对中商股份发展的重大考验。   对于这种担心,黄仁静表示,公司会考虑利用其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身份进行融资,今年已经宣布将进行配股,为公司发展筹措资金。   不过,公司的内贸部背景使人们对它的发展多少有所期待,据介绍,由于中商股份的内贸部背景,在各地的建设中同当地的政府关系相处“融洽”。黄仁静告诉记者,在呼和浩特店开业时,呼市市长亲自到现场庆贺,当日呼市就有10万人到商场购物、游玩,轰动一时。   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商股份的大型购物中心能否为消费者所接受。业内人士预测,进入新世纪的中国零售业,将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超市大战”,从而加速零售业态的转换。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零售业界将呈现出超市连锁业占据30%左右的市场分额。但实际上,Shopping center与超市和百货商场并不矛盾,Shopping center是超市和百货商场的升级版 ,Shopping center内除了各类专业店专卖店、娱乐城、餐饮中心外,超市和百货商场仍然是主力店。  最后是中商股份和北京华联之间复杂的股权结构。业内人士表示,中商股份和北京华联之间的这种股权结构的确为中商股份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但在未来的经营中,双方能否保持步调的协调,尤其是他们之间这种业态分离的方式在多元化的市场中是否合适,对于公司而言应当有所考虑。   “股权关系现在还在调整中,最后确定后,我们同北京华联之间会分清楚的。”李翠芳最后告诉记者。  北京华联狂飙   广州一向被商界视为试水的地方,众多业界高手云集,一旦在此地获得成功,走向全国的步子就会轻快许多。   被称为商界新贵的北京华联也开始了在广州的行动。这是继北京王府井、宾友赛特之后,第三只杀入广州百货业的“北方狼”。   北京华联的行动一如既往的低调而迅猛,北京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中商股份(000882)与洋浦万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合资设立广州华联商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000万元其中中商股份出资5000万元占71.4%的股权,目前,广州华联进驻中旅商城的工作正在按部就班进行当中。   2001年年底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北京华联(600361)的扩张行动甫一出手就让人们吃惊不小,继吞下北京仟村百货开设安贞华联之后,它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席卷了原来著名的郑州亚细亚的领地——8月2日,在素有“二七商圈”航母之称的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旧址上,北京华联郑州店也告开业。早在去年10月13日,停业3年的郑州亚细亚五彩广场被河南建业住宅集团以2.3亿元的价格竞买下整体产权后,北京华联便开始寻求与建业的合作。此前,河南建业投资管理公司已经是北京华联的第三大股东。今年3月2日,北京华联宣布将在郑州建店,并正式对外进行第一次招商,店址就在“五彩广场”。这家大型综合广场,总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居河南省各零售商场之最,经营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有消息称,与原福州仟村的谈判接受事宜也接近尾声。此后,北京华联又宣布还将在昆明、重庆、西安、大连、上海、石家庄等城市开12至15家新店。   成立于1997年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华联集团”),迅速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商业零售集团之一,主要业态有城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大型综合超市和社区便民连锁超市。去年,集团销售额突破80亿元人民币,名列全国商业零售业第三。   上阵亲兄弟   在北京华联一系列让人吃惊的开店行动背后,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是它与第二大股东——中商股份之间复杂的股权交换。   中商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国内贸易部下属的中商集团、中国商业对外贸易总公司和浙江省商业集团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当时由原商业部与物资部合并后成立的国家内贸部,已基本失去了在计划经济时期商品计划分配中的垄断地位,部属公司也基本上成了空壳公司,业务庞杂,规模很小。中商股份上市时为了达到资产规模,也不得不东拼西凑装进一些互不相干的资产。经营范围不仅涉及高科技、房地产、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经营,还有餐饮、进出口贸易林林总总几十项。在二级市场上是个形象模糊不清的公司。   在北京华联发起成立时,中商股份成为北京华联的二股东,持股2267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8.06%。   其实,中商股份与北京华联的“亲密”关系远不止于此,原中商企业集团中熟悉内幕的人士透露,北京华联的上市额度也是中商企业集团让度的。中商企业集团被分配的两个上市名额,一个给了中商股份,另一个则到了北京华联的名下。   纠纠缠缠   北京华联与中商股份纠纠缠缠的关系此后变得更加复杂。2002年3月28日,中商股份与北京安贞华联商业有限公司签订资产买卖协议,收购安贞华联的经营性资产,收购价格为16568.43万元。   6月29日,中商股份的第三大股东浙江省商业集团公司又与北京华联集团签署《股份托管协议》,将所持中商股份54768000股国有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98%)托管给北京华联集团。这时候,北京华联的第一大股东海南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更名为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因为涉及一系列债务和担保事项,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股权变动,原来中商集团已经从中商股份中彻底消失。一位已经离开中商集团的高管人员直呼“搞不懂”。   华联综合超市 另一个布控领地   除了大型综合百货店,综合超市是华联和中商可以相互布控的又一领地。   北京华联综合超市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华联综超”)成立于1997年,注册资本7.72亿元,一直以经营大型综合超市为单一业务。南征北战北京华联综合超市销售额迅速攀升,2001年,公司实现销售额超过80亿元,位居全国连锁企业第三名,仅名列上海的联华和华联超市之后,成为北京市最大的连锁超市企业。   在北京华联综超中,北京华联和中商股份也是形影相吊。   原中商股份的大股东中商集团曾因未及时偿还北京华联综合超市有限公司债务,中商集团将持有的中商股份665万股法人股过户至北京华联综超名下,折合人民币690.802万元,以抵偿所欠债务、利息等费用。   此后,北京中商华通科贸有限公司(简称“中商华通”)出面替中商集团给付北京华联综超3200万元,华通科贸公司即持有中商股份有限公司的2064.5161万股法人股及其法定孳息的所有权。中商华通也成为中商股份的第一大股东。而中商华通与中商集团间是何关系,外界一直没有能够搞清楚。   而在北京华联上市后不久,就宣布将斥资2.4亿元人民币收购关联公司北京华联综合超市有限公司控股的6家综合超市的经营性资产。中商股份则在收购安贞华联之前,已经先期收购了北京华联的成都综合超市。同时它还收购了北京华联综合超市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华联电信数码广场资产,收购价为4471万元,这将成为中商股份今后最主要的发展方向。2001年1月19日,经中国移动授权,华联综超在其所属的全国各地具备条件的门店内设立“中国移动展销厅”,除可经营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及提供售后服务以外,还可代理中国移动所属当地企业向社会代理商开放的移动通信业务,华联综超已陆续开设了13个以中国移动展销厅为核心的华联电信数码广场。   有分析认为,这种“血缘”关系使得中商股份与北京华联具备一定的联动性。且不论若干年以后一旦法人股可以上市流通,中商股份可从中获利的远景。单单从北京华联发行新股,就发现它的确给中商股份带来最实惠的好处:此前北京华联的每股净资产值为1.63元,发行新股后每股净资产值将增加为3.72至3.99元。目前非流通股的转让价一般都参照净资产值而定,这也意味着中商股份所持的这部分2267万股北京华联,当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此外一向被视为主业不明朗的中商股份经过不断的股权调整逐步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于大型购物中心使它在二级市场有了新的炒作空间。而北京华联和中商股份之间盘根错节资产关系,对其日后有何影响还要时间的检验。     另:此华联非彼华联在全国各地,人们可以在许多城市看到“华联商厦”的商号,但通常人们搞不清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华联商厦的出现是在1985年,当时由原国家商业部出资1亿多元,在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相继建成“以多功能服务、综合型经营”为宗旨,以“华联商厦”为统一字号的商厦,作为中国商业对外开放的窗口。1994年,全国各地的华联商厦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松散型的商业集团——全国华联商厦集团。各地的华联商厦每年向集团交纳一定的会员费,获准使用统一的字号、标徽、旗帜和歌曲。但是,各地华联商厦与全国华联商厦集团之间、各地华联商厦之间都是资产相对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没有股权关系。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已有华联商厦近50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只有银川、西宁和成都有华联商厦。其中上海、秦皇岛、宁波、烟台、长春、成都、北京先后上市。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当时主管流通的高层领导曾试图促使全国的华联商厦结成有资产纽带的连锁企业,但是由于各地的华联商厦分属于不同的投资主体,这一动议也就不了了之。   尽管全国的50家华联商厦共同拥有“华联”品牌,其经营业绩却是良莠不齐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2001年有近1/3的华联商厦出现亏损。而在盈利的华联商厦中,北京华联商厦和上海华联商厦的业绩尤为突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0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