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三极书局的“撤出”带来的思考

   2009-08-25 7780

  近日,位于北京中关村地区刚迎来其三周岁生日的第三极书局撤出中关村商圈另觅新址的消息,在出版发行业内外沸沸扬扬地传开了,并成为业内外媒体热议的焦点话题。笔者的一名暑期在北京某周刊实习的学生也打来电话,希望能够谈谈对此事件的看法。巧合的是,在这之前,我因偶尔上母校的BBS得知了这一消息,并详细浏览了这一消息之后的所有跟贴。当然,帖子的发表者以学生居多,尤其以北大学生居多,帖子大多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第三极书局及与之长期鏖战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综合所有的跟贴,对此事件的态度,赞同其撤出认为其撤出是必然的大约占到七八成,而对之惋惜和同情的仅占二三成。而对第三极书局的评论大多集中在其店堂的陈列、所收录书目的完备度等经营细节问题上。当然,我想参考这些读者的意见肯定对日后书局的东山再起是有益的,这毕竟是受众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笔者也不由地想到,从这些跟贴来看,第三极的撤离似乎也理所当然。

  而在接受学生访谈之后,笔者如同打开了思索的闸门,一发难以收拾。回想起三年前,在北大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上,那时第三极书局刚刚盛装开业,总经理李松曾到会并作了专题发言,谈及第三极这一刚一开业就搅起了中关村或者说北大周边书店之间的价格战的业界新锐时,可谓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与会的海峡两岸同仁却一个个都在心里敲鼓:一来对其掀起的价格战充满疑虑,一来对其所谈的创意产业创意社区、创意城市等时髦词汇屡屡点头。当时在会的笔者,心中的反映应该和与会同仁心照不宣:不知这一创意书局未来之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吧!

  不想,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却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于是,又开始在网上网下浏览有关第三极的报道与评论,思索的闸门一经打开,思绪便顷刻倾泻而下:

  思考一: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价格战岂止是伤了和气、元气?

  大多数对于第三极书局的评价都要从由他掀起的价格战谈起,很多人称其为咎由自取。确实,业界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一直是很多出版界人士所担心的问题。从第三极书局甫一入市就采取低价策略,并搅动了价格战的浑水,很多人包括本人在内一直是颇有微词。但这一大陆出版界甚至是台湾书业界的通病,其罪责不能仅仅让第三极这一只出头鸟来背。价格战的不断升级,反映的是整个出版业界恶性循环的问题。是谁首开了价格战这一先河似乎已很难考证,这也不是目前我们所要解决的重点。不过,处于出版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被其拖累,苦不堪言倒是最确切的事情了。

  从书店的角度来讲,现在的读者,被价格战、打折战惯出来的坏习惯就是,一到书店就先问:打几折?而不是打折不?书若不打折,读者如不是急于用书,则是纹丝不动,或者只看不买,回家上网或周边巡视,哪家书店打折、哪家书店折扣低就买哪家!如今这年头,卖书的并非你一家,何必死搬着价格呢?于是乎,大家放眼望去,所有的书店几乎没有不打折的,更有甚者,新书一上市就开始七折八折地卖将起来。打折,书店愿意吗?肯定不情愿,书要是都能原价出售多好啊!我想每个书店人都这么想。特别是那些处于连锁书店和图书大卖场夹缝中生存的独立书店,更是有着切肤之痛。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如此这般,固定价格销售制似乎名存实亡。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也是苦不堪言。表面看来,书的价格由出版社来定,出版社应该有很大的自主权,也应该很轻松:打折不打折,是书店的事情,似乎与我无关!其实不然,大家别忘了,出版这个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彼此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书店被读者的折扣观望态度折磨得苦不堪言,转过身来便会对出版社来要条件:进货价也需要再折上折。社店关系一直都是出版业的矛盾和难点,更何况如今的大卖场、大连锁实行统一进货,巨大的吞货能力是向出版社谈判的砝码。这不得不让出版社三思:若能留住这个大买家,又能够保证自己的盈利点,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出版社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定价权,表面看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抬高图书原定价。出版社也暗自庆幸:幸亏俺有定价权这一法宝。这一行径也常见于各大商场、超市的打折风暴,新装新品甫一上市就六折七折的卖,表面上看,喜的是消费者,其实,打折前就已经把原定价抬高的厂家商家正捂着嘴巴偷着乐呢!可是,出版社却乐不起来:书价逐年攀升,好听的理由是纸张价格上涨所致,其实谁都知道,这书籍不比食品、衣服类生活必需品,若价格太离谱似乎等于自断生路。这难免使人联想起了当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所推行的减税政策所带来的效应:减税实施一年后,国家税收反而上涨了不少。同理可推,若书价不上涨或下滑,似乎总的销售码洋应该上涨吧?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在这书价大涨的大好外部形势下,谁也不好逆流而上啊!

  最后,从读者角度来看,出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位的读者应该是笑得最甜的了!可实质并非如此,不管作为读者的你为买到了折扣书而自我感觉有多好,其实你还是被蒙了!原因笔者刚才在对出版社的论述中已有所涉及。是啊,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竞争越激烈,价格战打得越酣,消费者应该最实惠。但是,这是有一定限度的。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商品是有成本的,商品的成本决定价格。图书商品也是如此,每经过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其成本就会上升。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商家再傻也不回赔本赚吆喝,当然那些为了特定营销目的的除外。折是打了,原价格却提高了,折扣越来越多了,原价格也越来越高了!聪明的读者一定明白过来了:这不是一样吗?原价销售多好!不提高定价多好!是啊!还免去了我们每每买回打折书之后,又突然发现某书店的同本书折扣更低时的沮丧,及由此带来的被欺骗的恼火!继而,读者到书店不敢冒此买书,看到书店打八折,就想是否别的书店打七折、六折啊?等等,再等等,看看,再看看!长此以往,读者对于出版业的信任度将会大大降低。一个没有信用基础的行业,该如何发展?

  所以说,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价格战,伤得岂止是和气?又岂止是元气?它如鲠在喉,让出版产业链中的每一环节,咽又咽不下,吐又吐不出!实在是折磨!可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难道说我们大陆乃至台湾的出版业只能受其所累而无可奈何了吗?

  今年初夏,恰逢台湾出版界的重量级人物、大块出版公司的创办人、台湾商务印书馆老总郝明义先生来北大讲学,其间也被同学们问及其对价格战的看法。郝先生也自称为台湾的价格战而苦恼烦闷多年,不想后来这一问题却在一次国际书展中被一位法国同行迎刃而解了。原来,在法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经遭遇过类似的境况,后来法国政府出台了禁止书籍打折的法令,才使得硝烟弥漫的书业界偃旗息鼓,趋于平静。老先生灵机一动,这一方法可以引入台湾业界!台下的笔者也在思索:这一做法是否可以引入中国大陆?

  确实,我国出版业目前的管理体制,出台此类全国通行的法令法规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可是,具体考虑到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在WTO背景下的开放姿态、出版业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的无作为或难以作为、出版业内民营与国有的制衡与博弈,真是任重而道远啊!但任何一种变革都需要诸多先驱者前仆后继地摇旗呐喊,那就让我做其中的一员吧!

  思考二:民营与国有的博弈孰胜孰败?

  很多人谈起第三极书局与中关村图书大厦的价格战,都不由得谈起二者背后所代表的不同经济成分:民营与国有的问题。有人会说,此次第三极的撤出,其实是脆弱的民营向资本雄厚、又有政策支撑的国有的让步。或者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民营败走中关村!这又不得不触及书业的两大阵营。

  民营书业发展至今,其规模和成就不容小窥。但这几十年来,在主渠道的夹缝中生存、壮大的辛酸,只言片语又岂能概括得了?随着民营书业的不断发展,对其地位和权利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同时,伴随着我国出版业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对民营的态度也越发地明朗、清晰起来。取消 二渠道这一称谓,放开批发环节、国有与民营一定程度上开展合作等等。这其种,行业组织非国有协会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但客观地说,国有与民营,各有各的优劣。作为主渠道的国有发行企业,确实有着民营无法比及的优越。比如在房租上的优势,对教材发行的垄断优势,均令民营书业无法向其背。但是,这些经营上的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使得民营与国有之间本身就不是一种公平的、平等的竞争。但话说回来,经过这么多年在市场中的摸爬滚打,民营书业也练就了一身硬功,他们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反应敏锐、灵活性强、效率高,并逐步向规模化迈进。真是你有你的铁砂掌,我有我的蛤蟆功。

  也许,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民营与国有,难道就只能进入你死我活的殊死博弈吗?难道真的就不能跳出原来的思维定式,实现两足鼎立甚或是三足鼎立吗?当然,这是一个很难以回答也很严肃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也许很清楚,但又很不清楚。

  思考三:书业零售的创新模式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国零售书业的发展,似乎也越来越与世界接轨了。先是书友会的热潮、后是连锁书店的兴起,同时还有网络书店的异军突起,甚至还导演了跨国的兼并与联合卓越与亚马逊的并购风潮。由此可见,我国书业对创新的追求和探索从未停止过。

  第三极书局也秉承传承阅读、创新零售的理念,努力寻求图书零售实体店的生存之道,并对盈利模型进行了探索。依托第三极大厦的整体资源部署,第三极书局与大厦中的其它业态组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的价值链。由此看来,第三极书局的战略定位气势极大,且对于不同业态组合的相互配合和资源配置进行了创新,希冀能够寻求我国零售书业的跨行业的联合与协作。其立意是好的,其定位是新的,但是,也正因为其格局之大,支撑其运作所要求的资源支撑也是极大的。巨大的资金储备和投入,购物中心、百货店、图书大卖场的全面整合物业管理,稳定的经营环境和成长时间等都是其基本保障。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结局。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的尝试,每一步都需要小心谨慎。而在这一关头,第三极书局为了积聚人气挑起了价格战,这一战一打就是三年。一个几乎完全不盈利的书店,靠价值链中的其他业态的支持苦苦支撑了三年,可若没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储备,和一个资金雄厚的对手的对峙究竟能撑多久呢?所以,很明显,第三极书局的败走似乎毫无悬念。超出资源支持的限度去追逐一个跨越巅峰的梦想,战略目标和战略能量的不匹配才是第三极书局被中关村图书大厦拖垮的战略性原因。我国书业零售的创新模式的探索,又一次迷失于荆棘丛生的市场大战之中了。我国书业模式的创新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虽然,自古以来都是成者为王败为寇,但第三极书局的败走(撤出),似乎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启示。若从此意义来讲,第三极书局对于我国书业,也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7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