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要是从头开始,我肯定不会再做买卖了。即使做买卖,也不会再做零售业了。零售业实在是太辛苦了。甚至有的地方是今天出台一个规定,明天就来卡我们。”黄光裕感慨地说,“除了不想做买卖之外,要用一些无形资产来弥补一些资金的不足。这是最关键的。”
没人了解我的苦
“做买卖已经做了十八、九年,累了。没有人能够了解这些。”
为了买卖,他每天休息不超过6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工作,两点一线。至今,他不会打高尔夫球。
他忘不了当初他口袋里只装着几百块钱闯入北京时的情形。
“我进入北京时,已经有了目标。我原来跟我哥哥去内蒙古做推销业务,觉得内蒙古市场还是比较小的,我一定要到北京来做。我在北京没有亲朋好友,可以说是举目无亲。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旅馆。我花了1块钱让三轮车拉我去找旅馆,花了5毛钱住了一个地下旅馆。当时也没什么吃的,就吃5毛钱的盒饭。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面前竟是北京站。我才明白,他拉着我从北京站绕到东四,然后再往回走,绕了一大圈。”
第一次来北京的穷小子,并未受此影响,而是感慨于“北京好大,大得不得了”。
“我在北京站周围走来走去,就是现在的恒基中心这一片。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我站在栏杆边,看着北京站,这时有个人过来,问我要不要拍一张照片。我觉得这个时候还是很值的,这张照片能够证明我第一次走进北京做买卖,是很有意义的。我就花了10块钱拍了两张,一次成像。”
不久,黄光裕承包了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国美服装店。那是一座二层小楼。卖服装不赚什么钱,“那个时候,我经常在那一带转悠,看看人家卖电器的商店怎么做,就是为了了解市场行情,寻找商机。”
“当时货物稀缺,价格波动比较厉害,从回避风险、资金周转、减轻资金压力等角度考虑,觉得卖家电比较赚钱,通过这个平台来实施你的计划,最后得到一种感觉。做买卖,就是信息不对等、资源不对等、时间不对等、付出不对等,特别是我们做流通业的。”
于是,1987年1月1日,国美服装店的牌子换成了国美电器店的牌子。
“当时洗衣机、彩电等都是凭票供应的,要从非正规渠道得到这些货,就要去想办法。有时候,别人有好多好多产品,却没人来买,我就想办法从他手里把货拿过来。”
黄光裕不像一般商家那样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厚利,而是“坚持零售,薄利多销”。这一经营策略延续至今,成为国美的立业之本。
直到今天,仍有人在质疑黄光裕的财富来路不正,认为他最初是靠经营走私品起家的,甚至至今仍有见不得光的交易。
应对狙击
“我们公司和国有单位不太一样,它们有国家的支持,最起码说话有人听。我就是有想法,也不知道说给谁听。走到去年,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流通业务,商务部确定了流通行业重点扶持的20家公司,我们是其中的一家,这个时候我们才找到感觉,有什么事可以向商务部反映。”
说这话时,黄光裕颇为欣慰。而国美在走向全国连锁过程中遭遇的一个个挫折,却是他每每提起都激动不已的事情。
国美走出大本营北京的第一步,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天津。1999年7月10日,国美在天津的第一家店开业不久,黄光裕初尝被狙击的滋味。
由于国美所售商品的价格比天津市场上便宜一二百元,有的甚至达四五百元,引来津门百姓抢购,在当地零售业中引发了一场强烈地震。
“地头蛇”的利益受到了“强龙”的侵占,自然不会善罢甘。“在天津遇阻的时候,我就想,它对我们只是一个阻碍,一次进不去就两次,两次进不去就三次,总是能够进去的。我开始做的事,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做成,无论花多长时间。”
“如今,国美电器在天津的零售市场占有率已高达50—70%。”国美电器企划部董雪莹告诉《时代人物周报》。
接下来,国美在全国的扩张同样阻碍不断。这些苦,都让这个“提着猪头都找不到庙门”的年轻人默默地吃了。今天,回首往事,俨然有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说实话,我没有感觉太难,从来没有半夜惊醒。哪一件事都让你恐慌、很担心,但我从来没有跨不过去的时候。”(消息来源:时代人物周报 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