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店不能承受之痛 席殊书屋深陷“三角债”困境

   2004-11-23 5090
作为中国网点规模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席殊书屋曾因叫板书店老大哥———新华书店而风光一时,但如今却因一笔8.2万元的财务纠纷,被供货商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告上法庭,同时爆出账面资金只有9000元的消息。据悉,双方已经在11月10日得到朝阳区人民法院的通知,此案已于昨天开庭审理。

  为什么席殊书屋这个对中国民营书业发展探索做出积极贡献的企业会面临如此窘况呢?真的如传闻所言,仅仅是因为缺少资金吗?来自一些资深从业者的反馈是,席殊书屋的尴尬正是民营书业的尴尬,市场混乱,疏于管理的恶疾不是靠资金所能解决的。

  8万元债务带出经营困境

  根据公开的资料,作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连锁书店,到2003年底,席殊书屋在全国各地拥有623家特许加盟店,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500个城市,80%以上的在地、县级的中小城市,目前已向县城及经济发达的乡镇延伸,成为全国最大的连锁书店。

  但如今8万元却难倒了“兄弟众多”的席殊书屋。

  共和联动市场营销总监朱玉梅在谈到这笔债务时表现得很无奈:“8.2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他们(席殊书屋)作为一个这么赫赫有名的公司,不信守承诺让人实在生气。”朱玉梅所说的承诺是指席殊书屋在今年6月向席殊书屋发过律师函后,席殊书屋与其签订了还款协议,同意欠款从9月开始分6个月还清,但9、10两月席殊书屋都表示公司暂时没钱,一直未还,这笔欠款发生于两年前。

  债务当前,席殊的夫人,席殊书屋副总裁涂玉艳却表示,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整年销售收入仅为2000万元,而2004年则“比去年还要差一些,销售很不理想”。记者向席殊求证时了解到,2000万元并不是席殊的总收入,仅仅是600家加盟店的销售收入。这意味着600家加盟店,平均每家年销售收入不到4万元人民币。

  加盟商进货不找席殊

  虽然拥有600家加盟店的庞大连锁体系,但席殊书屋并没有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据加盟商介绍,除了对选址、装饰、书架的摆放、图书的分类等方面有过指导之后,除了进货,双方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因此根本谈不上对加盟店的指导性服务与监控。

  北京市区的一家席殊书屋加盟商表示:“席殊书屋带我们进入了图书销售这个行业,降低了我们的风险。当初我们连哪里进货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干了一两年之后完全可以脱离他,现在我们根本不用依赖他。”

  据悉,一家远在云南的加盟商目前店里也仅有20%的书是借助席殊的销售渠道;一些浙江加盟商也透露称,只有50%是通过席殊的进书渠道。这种游离于席殊书屋渠道之外,但挂着席殊之名的现象在席殊600多家特许加盟店中非常普遍,有些加盟商甚至背离了席殊书屋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定位,经营起了教辅、科技书籍。

  为什么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除新华书店之外最庞大的图书零售系统管理会如此松散?

  对此,席殊本人很无奈。“非典时销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本来与出版社之间10万的赊销欠款是很正常的,几个月后等资金回流就可以周转,可由于销售停止,资金出现问题,出版社也不敢冒险赊销那么多书给我们,公司的采购量、书源、书的品种都受到限制,由于不能及时地提供更多的好书,加盟商就开始寻求其他的进货渠道,对席殊书屋的需求萎缩,而我们在出版社也拿不到更好的折扣,整个供应链就出现了问题。”

  拖欠书款截留席殊资金

  对于账面资金问题,同行业者认为,这是书业普遍现象,只是对于席殊来说尤其严重,他有太多的应收账款拿不回来。

  “我们从席殊进书用现金结算的很少,1万的书款大概只付3000元、4000元的现金。”席殊书屋一加盟商向记者透露。加盟商与席殊书屋账款未清,而席殊书屋也欠着上游出版商、代销商的书款,这样就形成三角形的债务关系。

  而这种三角债现象在出版行业非常普遍。业内人士透露,按照图书行业的潜规则一般是3个月结一次账,但一般而言3个月基本是结不了的,往往是拖到半年之后,或者有些资金问题的书商拖得更长的时间,而举办的各种图书订购大会也成为书商与出版社之间的结账大会。拖欠书款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的一个痼疾。

  “整个民营书店还没有发展起来,政策、资金、管理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书商感慨。

  “连锁是中国书店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书业连锁经营而言,用渠道和网点规模优势打压上游供货方、改变利益再分配格局是经营的重中之重,也是经营成败的关键,民营企业应重点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物流配送、营销创新等技术问题。”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专家表示。

  (杭州日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09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