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向博尔特学习“回头”

   2010-01-05 7460

  再没有比博尔特更让人觉得散漫的世界冠军了。在激烈的赛场上,冲刺之前还回头看一眼对手,然后绝尘而去。这种轻佻、这种漫不经心,让人觉得这个天赋超群的家伙,实在是不把比赛当回事。

  但我却把博尔特这种行为理解成是一种自我鞭策,自己给自己增加难度。在实力绝对领先的状况下,学会回头,除了可以让比赛变得更有意味之外,还能够时时清楚的知道,究竟什么时候面临被超越的危险。

  对于苏宁来说,这种危机感显然是必要的。历经多年发展,在全部苏宁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之下,在苏宁即将迎来第二十个年头的时候,苏宁的整体竞争优势终于进一步确立。这一点虽然值得欣慰和骄傲,但同时更需要警醒。我们需要的,不是欢庆,不是歌舞升平,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在不久前的苏黎世黄金联赛的第五站上,博尔特的夺冠成绩,甚至比世锦赛亚军盖伊还要慢0.1秒。所以,我一直对自己说,给自己加些难度、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总不是坏事。

  不久前一位媒体的朋友问我,在几位行业竞争对手、也是老朋友纷纷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寂寞?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连外界都认为我们已经走到了巅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有创业时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创业时的无所畏惧,能够支持我们走向下一个二十年,再一个二十年直至成就真正的百年品牌?

  而事实是,我们没有时间寂寞,是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战略要更加明晰。多年来,正是清晰的企业战略成就了今日的苏宁。公司一直坚持上世纪90年代制订的连锁发展规划,坚持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连锁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服务网络搭建、物流基础建设等方面同步配套甚至超前投入。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苏宁仍制订了全年200新店的发展规划,同时签约或建设了9大物流基地,在基础建设上下足了工夫;在资本层,苏宁出资5700万元认购日本老牌家电连锁企业LAOX公司27.36%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首次将零售触角伸向海外市场,成为我国零售业内首次跨国收购;近日,苏宁又收购了香港第三大电器零售商镭射电器,正式进入香港。从南京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一步步走来,苏宁未来的蓝图也日趋清晰。

  驱使我们前进的,是坚定的使命感以及强烈的危机感。我们要做世界的苏宁,这不但是苏宁的愿景,也是作为中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温家宝总理"苏宁要超过沃尔玛"的寄语言犹在耳,2010年即将揭开新的篇章,为了实践苏宁的使命,只有深重的危机感,才能让苏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始终保持创新的精神。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身处于发展相对较快、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竞争能力也最强的家电行业,我直接见证了中国经济这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以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宁电器也在这历史性机遇中把握住了自己的机会,创建近20年来建立了近千家门店的连锁网络,实现过千亿的年销售规模,跨入了福布斯全球2000大企业中排名中游的位置。

  在我和众多中外家电制造企业长期合作中,见证了中国家电制造成长的历程,中国家电制造的发展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技术和产品的进步,从简单到多样、从粗放到精益、从传统到时尚;资本和市场的拓展,从区域到全国、从国外到国内、从中国到国际。

  30年前中国家电制造几乎是一片空白,半导体收音机、手电筒、台灯就是人们生活中家电的内涵。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国际市场淘汰的家电产品进入中国,一时间招摇过市的手提式收录机,成了改革开放之初引发人们争议的新鲜事物,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成为人们向往的现代化生活的标志。

  20年前,我刚刚进入零售业,从事空调专营,那时中国本土生产空调的企业还很少,我们经销的很多产品是从日本原装进口的,中间的转口贸易都是通过香港的代理商,那时我频繁地往返于香港和大陆,采购利润丰厚又非常抢手的进口空调。

  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人们自发地打破计划经济的约束,各行业、各地区纷纷投资家电制造。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家电已经从供不应求,转变成供大于求,中国家电制造发生了从小到大、质的飞跃。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产品价格,通过降价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典型的发展模式。

  虽然中国家电业的发展常常被人们形容为红海模式,但中国家电制造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涌现出世界级规模的企业,涌现出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企业。中国家电制造发生了由弱到强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促使这一转变的发生有两个深层原因:一是世界家电制造的重心向中国转移,二是中外家电制造企业立足中国的配套生产能力,为世界制造。现在,全球有超过1/3的家电产品在中国制造,中国生产了全球彩电中的50%、手机的50%、空调的70%、微波炉接近100%。

  但是,我国虽然已经是制造大国,却还不是制造强国,主要原因就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社会化程度低、基础服务设施薄弱、服务质量差,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诸多问题,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大瓶颈。也可以说,现代服务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咽喉产业",它的发展程度成为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天花板",它也成为2010年我们需要重点考虑重点发展的新话题。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使公众目光始终聚焦在能源和制造业,流通渠道作为市场经济当中稀缺资源和重要命脉这一要害问题,受重视程度不高。实际上,在新世纪经济节奏较量的新动向面前,在全球化竞争的新情况面前,商业及其网络状流通渠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和战略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支撑,甚至被认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坚实基础。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已经拥有了一个非常强壮的身体,如果在国家政策战略扶持的基础上,现代服务业将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能源、就业、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为强壮的体魄配上运转通常的"血脉",势必将使中国经济锻造出更加健康的体魄。

  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为中国商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需求和契机,商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高、创造就业岗位多等优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大途径,同时也是确保中国制造业做强做大的战略盟军。打造世界级的商业流通渠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上可以借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来看,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目前中国的整体GDP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对于包括苏宁在内的服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市场机遇。

  虽然中国家电连锁行业是目前国内唯一由本土企业主导的零售领域,但和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家电连锁发展的时间还只有十年,与已经发展了三四十年的海外家电连锁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它们也正在逐步染指中国市场,"狼来了"早已成为事实,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双方同台竞技的开放性舞台。但我们看到,我们同样拥有着很多先天优势:人口基数全球第一的消费市场、全球制造基地的采购优势、人才资源的成本优势、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后发优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启动了一系列大手笔的刺激内需计划,为中国流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2010年,中国渠道有望得到超越式发展的机会,甚至能够反向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但前提依然是要按照国际化标准在信息系统、物流网络、人才培养等后台核心竞争力建设上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未来的中国渠道,一定是依托全球的技术标准、遵循全人类的价值理念、携手世界级的中国制造,逐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为此,我们应对不断改变的大环境和自身的市场定位,逐步调整业务模式和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今年3月,苏宁的高层连夜召开了一次"营销变革"会议,直至凌晨五点。我们邀请罗兰.贝格这样的顶级咨询公司,与我们共同进行业务和管理模式的重新整合,和谐、共赢是苏宁新的价值观,我们在努力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共同构筑一种简单而高效的买卖关系。

  2009年,我们从危机中学会了保持危机意识,随时微笑着欢迎各类同行的良性竞争,学会了在冲刺时的回头。我们最终认识到,其实整个行业的探索,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兴起、还是运营模式的改变,对苏宁的发展同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明年即将是苏宁的二十周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二十岁是最有冲劲,最有斗志,最有创造力的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年代。我们希望苏宁能够永远保持这种20岁的斗志,20岁的创造力,配合一个成熟企业的气度和胸襟,配合一个成熟的企业的全局意识,向博尔特学下"回头",在全球大背景下走好接下来的一局棋。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洗礼,未来的中国一定是更加融入世界的中国、更加国际化的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会造就更加负责任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企业的碰撞,会造就更加负责任的中国企业。迎来20岁的苏宁电器将长期坚持打造全球最优秀的连锁服务品牌的品牌使命,推动中国渠道走向世界级之路。
  (文/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 张近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4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