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告诉记者,参与招商会的企业对于进军海外市场显示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某些生产机械的非商业企业都准备在商场中设立办事处。
自建外贸渠道面临重重考验
不久前,并非“科班”出身的京籍企业泰沃德因收购了美国密尔沃基市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而闻名。这家购物中心的占地面积约18.8万平方米,相当于26个足球场的大小,是至今世界范围内国内企业海外收购的最大商业地产项目。
业内普遍认为,国内企业自建外贸渠道,在打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国内商品出口形成障碍的同时,还能在海外市场宣传中国品牌,具有“符号式”的意义。
尽管国内很多品牌对于通过这条新路进军海外市场寄予了美好憧憬,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想“撬开”世界上零售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市场,国内企业将要面临的考验重重。
须聘请熟悉当地市场的买手
国外市场对于国内品牌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商家需要对当地消费者的“口味”进行调研,并且要在符合本国文化特征的前提下销售商品。例如,在美国的一些城市,裘皮等就因受到保护不能售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商家须聘请熟悉当地市场的买手在国内挑选商品。这些买手的年薪一般超过百万美元。对于品牌商来说,在获得买手的订单后,由于欧、亚人种的身材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当地顾客的特征重新打版。为迅速提升知名度,品牌需要大力度地进行广告宣传,这无异于打造一个新的品牌。
单店销售难以保证价格优势
其实,相对于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接轨,真正困扰国内品牌“走出去”的重要原因是渠道。形不成渠道,商品从生产到运输过程中将成本巨大。以某服装品牌为例,由于对接的商场只有一家,一批次运送的商品不会超过千件,采取集装箱运输的费用约为1500美元,到达美国后,这些商品将被分拣,之后进行公路运输,如果加上税款和服装本身的成本,这些商品的销售价将会达到数十美元,与美国本土同档次的品牌相比,将会丧失竞争力。
一位资深商业专家认为,依据在国外获得成功的“温州经验”,价格是中国产品在海外竞争中的最大本钱,丧失了本钱,成功的可能性大减。
对于国内企业在海外经营商场,业内人士建议,由于对当地市场了解有限,为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商家应聘请美国本土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在经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展渠道是商场和品牌立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