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MALL项目期待资本救赎

   2004-12-25 3410
2004年可以说是国内商业地产的大年。投资异常火爆,大MALL纷纷出炉,让它成为今年地产市场上耀眼的明星,但是,宏观调控一声令下,国务院领导三次批示严查大型商业设施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又让众多投资商惊出了一身冷汗。

  不过,在本月早些时候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商业地产博览会上,无论是商务部官员,还是业界权威人士,大都对国内商业地产的前景持审慎乐观态度。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宏观调控对商业地产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由于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以及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等利好存在,经过一轮盘整和反思后,商业地产仍将蓬勃发展。

  投资激增三成五开发量空置率同步上升

  在此次博览会开幕首日的高峰论坛上,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公布了其主持研究的《2004年度中国商业地产报告》。该报告引用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称,今年1至10月国内房地产总投资规模达到9526亿元,同比增长约29%,而同期商业地产投资增长接近35%,高出总体水平6%。报告引用的商务部一项权威统计也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现已建成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总面积均在100万平方米左右,武汉等二线省会城市在建大型商业项目也很多。

  但报告同时指出,今年国内部分地区商业项目空置率居高不下,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重庆市商业用房空置率高居榜首,空置总面积为230万平方米,占当地整个商品房空置面积的44%,同比增加接近10%,其中空置1年以上的多达150万平方米,更高出去年同期30%!广东今年商业用房空置率也达到了22%,空置1年以上的增加了42%,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物业空置量的增幅。

  “年中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商业地产投资商开发能力受到影响,对投资风险的预期提高,市场上悲观情绪一度蔓延已是不争的事实。”负责发布该报告的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理事长荀培路称。

  他认为,国内商业地产局部投资过热和结构不合理现象确实存在,但市场对这类项目的需求总体上依然强劲。“明年的大趋势是项目投资理性回落,以租赁为主的民营模式成为主流,开发商对物业长期效益的追求将逐步取代急功近利的意识,商业地产开发经营将更趋于健康有序。”他预测说。

  出席此次博览会的商务部规划财务司朱小良处长的表态,也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表示,商务部目前正从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强对大型项目及各类投资主体的组织指导、完善市场运营调控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商业地产的正常发展。

  商业地产先驱者现身说法

  此次商业地产博览会另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是内地两位购物中心开发领域的重量级人物——王健林和邹锡昌同台亮相,讲述商业地产开发的得失。

  王是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以三年前开始携手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巨头打造“订单式商业地产”闻名,一向极少公开露面的邹,则是广州最成功的购物中心之一“中华广场”的投资者昌盛集团的老板。

  王健林从技术层面上总结了开发商业项目的六大心得:一是以租为主,甚至只租不售;二是准确定位,包括合理选址及锁定目标商户;三是规模适中,不能盲目贪大;四是先招商后开发;五是注重规划设计,尤其重视交通体系及内部空间构建等;六是严格控制成本,避免背负沉重债务。他坦率承认,作为中国目前惟一的跨区域规模发展购物中心的企业,万达集团三年来所获得的教训比经验更多。

  邹锡昌旗下的昌盛集团早在1993年便开始筹建中华广场,堪称国内第一波商业地产投资的先驱。他回忆说,当时广州投资兴建的购物中心大大小小有十家左右,如今只有中华广场和天河城得以生存,其他均已销声匿迹,与拥有强大的国有财团资金支持的天河城不同,他基本上是单枪匹马进行投资。“商业项目开发首先要有很强大的资金实力,其次经营方面的挑战也是很严峻的,失败多于成功”,他说:“中华广场刚开业之初也很痛苦,我之所以没有从先驱变成先烈,也许跟自己比较耐心和专注有关,我们希望做一个就成功一个”。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王健林还是邹锡昌,都在警告那些只想短期套现走人、无意长期经营的投资商,最好不要碰商业地产,否则害人害己。也许这两位业界大佬的一席话,能让一腔热情跃跃欲试的投资商们冷静一下吧。

  融资渠道拓宽将成商业地产助推器

  “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又不确定的因素,将影响明年商业地产市场的走势,那就是银行以外更多的国内外金融工具能否顺利进入这一领域。”荀培路说。

  他指出,目前国内商业地产严重依赖于单一的银行信贷渠道,部分项目银行融资甚至超过90%,而银行通过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商业地产开发贷款和企业流动性贷款,基本上参与了商业地产开发的全过程,实际上也承担了其中各个环节潜在的资金风险和信用风险,宏观调控政策重点“照顾”商业地产项目,很大程度上基于这一背景。

  深圳市德思勤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固新认为:

  未来两年内,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将在寻求多种金融机构合作及拓展融资渠道方面,出现极大的变化。他说:“目前不少海外房地产基金等投资机构正在积极涉足国内市场,对投资回报预期良好的项目,他们兴趣浓厚”。

  但他也指出,要得到海外投资机构的青睐,光有好项目是不够的,假如开发企业的股权结构、财务安排及整体经营管理,都不够透明、规范和稳健,人家也会敬而远之。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341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