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卖场超市格局略观及启示(上)

   2010-06-03 9100

  五月下旬,受朋友之邀,参加了在武汉的一个公开课培训,另外乘便花了2-3天时间实地考察了武汉各大卖场超市,其中有群光广场的群光高端超市、武商量贩水果湖店和常青店、中百水果湖菜场和仓储超市、中百常青路生活剧场、中商八一路店和中南店、北京华联BHG唐家墩店以及中百仓储分布在香港路-解放大道-青年路-唐家墩路范围内的六家标准超市,另外得便分别与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先生、中商平价连锁总经理张万新先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算是对武汉的卖场超市商业格局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现结合本人近10年时间在零售业的摸爬滚打,以及利用给中国移动各省做咨询的机会、还有此前的机会一共对全国近20个省市市场的走访,再加上这三年多来从一个专业的咨询顾问角度对零售业精细化管理和精确营销的思考和研究,现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供零售业的同仁参考。

  武汉经济发展水平

  2009年,武汉GDP达到4560亿元,超越成都和宁波,排名已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名,位居广州、深圳、杭州、青岛之后,按照常住人口905万人计算,武汉的人均GDP已经达到7300美元左右,在这样一个水平,应该是居民消费水平和层次开始快速升级换代的时期。

  商业国企在武汉各显神通

  目前在武汉卖场超市业态的商业企业主要是国有的中百、武商和中商三家,据说中百在武汉的大卖场、便民超市有120-130家,武商量贩在武汉的门店数大约在60-70家,而中商平价在武汉的门店数大约在30-40家,不过这个数据并没有被考证,不知与实际的差距是否遥远。

  武汉的三家商业国企,其竞争的态势与上海的联华、华联、农工商三家之间的竞争颇为相似,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只是上海的三家其大卖场、标超、便利店三种业态都很齐整,而且也都成一定的规模,而武汉的三家基本上还是偏重于大卖场,只有中百在标超业态领域比较强势一些,我们可以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就看见中百超市的踪影,这与上海随处可以联华、华联、农工商的标超与便利店的踪影,还是有一些距离的。上海的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的竞争已经到了面对面、门挨门的地步了,很多区域标准超市一条街(500米范围内有三家以上标超)、便利店一条街(200米范围内有三家以上便利店)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当然这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不过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提升商家的竞争力还是有相当的促进作用的。

  武汉目前的常住人口大约在900万左右,相当于上海的一半,虽然目前的人均GDP也已经达到了7000美元以上了,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其消费水准与上海还是有相当差距的,目前它的快速消费品领域的连锁超市市场竞争程度的发育水平大约与上海在2002年左右时的水平相当,落后上海大约在8年左右的光景。

  不过,市场发育的状态如此,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似乎比这个差距要小很多,从中百标超的管理水平、生鲜经营的水平与联华华联农工商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比较,中百生活剧场、武商量贩的超级生活馆等与联华生活馆的比较,可以看出差距也并不很明显,而三家大卖场的经营状态至少从外表来看与上海的内资大卖场的经营管理水平还是比较接近的。

  不过在后台支撑方面,比如通过生鲜配送中心所配送的熟食和盆菜系列,上海的企业还是要丰富许多,此外,在标超的生鲜经营中,上海的标超如华联、联华等,其品种数量大约要高出武汉一倍以上,特别是水产系列,武汉的标超是很少见的,而上海的经营面积在800平米以下的标超已经有不少是有水产品类的活鱼活虾牛蛙乌龟及贝壳类水产品出售的。水果的品种数、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品种数也会比武汉的同类型门店多出不少。

  外资超市在武汉的布局

  我简单地在联商网上查了一下,截止至2009年底,外资超市在武汉一共有16家,分别是麦德龙2家、大润发1家、家乐福6家(钟家村店、光谷店、建设店、洪山广场店、武胜店、十升店)、卜蜂莲花3家、沃尔玛3家、群光广场店。此外,新一佳有3家、北京华联有1家。

  据业内人士称,武汉的大卖场有:中百60家、武商30家、中商15家。这样,结合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武汉,内资企业无论在大卖场还是超市领域都是占据绝对优势,这一点与上海的市场格局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的,在上海,虽然在标准超市和便利店业态,三家国有企业还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在大卖场业态大约有70%以上的份额已经被外资企业所瓜分了。

  武汉商业业态的特点:

  大卖场、超市布点密集,购物中心以及便利店在武汉显得相对稀缺,为何便利店这一业态在武汉没有发展起来,按理说,武汉的夜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发展便利店的气候条件远比大连、北京等地合适,但是很奇怪,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就是很少有便利店的出现,个人感觉这里面其实蕴藏着商机,尽管目前国内的各大便利公司,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无一日子过得滋润,与百货和大卖场业态宛如隔了两层天,但是便利店是一个未来的事业,它对规模的依赖非常明显,而且也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可以说,目前7-11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所成功探索的店面加厨房的模式已经为中国的便利店行业指明了方向,便利店只要解决了人人每天都发愁的午餐和晚餐问题,那么它的生存和发展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因为这一块的空间,无论是大卖场还是标超都无法超越它,仅凭这一点,这一业态未来在中国的前途将是无量的,但是如果便利店不能够实现餐饮业的革命,还只是在小标超的框框内打圈的话,那么它的末日也就即日可待了。

  高端超市在武汉比较突出,有群光超市、华联BHG、中百生活剧场、武商超级生活馆、中商优品汇,这么多的品牌同时在一个常住人口不足1000万的大城市展开,在国内各大城市中还是颇为少见,上海目前也只有久光超市、城市超市、香港百佳超市、联华生活馆、卜蜂莲花高端超市等几种,而上海的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都是武汉的2倍多。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武汉的商界还是非常务实,创新意识也是非常强的。

  武汉商界的创新:

  此次光临武汉,很荣幸地见到了武汉商界的元老、有着经商世家美称的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先生,同时又见到了武汉商界的少壮派中商平价总经理张万新先生,从他们各自对自己公司的介绍以及对未来的设想、下一步的计划中,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的脉搏既敏锐又务实沉稳,确实令我敬佩。

  中百目前已经在零供关系上大大向前跨出了一步,如何谋求从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出发,寻求在与供应商的双赢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实现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看来去年11月程军总经理在连锁协会上的发言不再做食利型企业、不再靠压榨供应商来谋求发展(去年11月我的一篇博客还专门谈及此事,程总对此也是记忆犹新),如今已经切切实实地在落实,而不是在放空炮了。程军还笑言,中百现在已经真正做到:菜采地头、果采山头、鱼采船头、衣鞋采车间里头,真正实现了从源头采购,从源头去梳理优化自己的供应链,对于那些还想靠中间代理来获利的供应商,中百已经开始说NO了。

  而中商平价也在开始尝试通过差异化来谋求生存,比如通过引进目前在武汉市场没有的完全绿色的西藏食品和富有藏族特色的工艺品来吸引一部分客流,目前他们的优品汇已经积聚了全国各地富有特色的地方商品,尝试让武汉的老百姓不用走出武汉就能够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味食品,就能够用到全国各地的特色日用品和手工艺品。

  武商量贩超级生活馆设计之简约、布局动线之清晰、整个购物环境之雅致,还是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他们的进口商品专区、红酒类专区还是颇受消费者欢迎,光顾的顾客不少,而类似于中国鼎中国馆之类的生鲜区域的陈列道具设计既有四角的、也有六角的、八角的,在同中寻求差异,在不同中又寻求一脉相承,确实令我印象深刻。

  武汉中百的水果湖菜市场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这个有两层楼面的菜场估计在国内也不多见,但是更不多见的是这里的每一个摊位都有一个小故事,到菜市场买菜已经不再是一件头疼乏味的事情,而是一件令人开心令人放松的事情,这里的各个特色小吃摊蜿蜒地一字排开,上面的招牌也不再是我们在一般菜市场看到的要么脏乱差、要么整齐划一没有吸引力,这里的招牌似乎已经象那些从蓝蚂蚁时代走出的中国人一样,每一个招牌都在诉说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既引人注目各具特色,又整洁美观洋洋洒洒。这里的蔬菜、水果和其它副食品的整洁程度也是我在其它的菜市场罕见的,韭菜可以整理到见不到一根烂叶、拿回去用水一冲就可以下锅,其它的绿叶菜也是翠绿得让你感觉就像是一大早刚从地里采摘来的一样,一个小小的菜场也能够做到这样的水准,也足见中百人的用心所在了。

  未完,《启示》部分见后文
  (来源:联商网博客 作者:黄山岩松)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1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