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昨日刊登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深圳东部华侨城有限公司发生游客伤亡事故,造成6人死亡,10人受伤。公告指出,本事故是周二下午5时许在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娱乐项目发生的,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这是华侨城自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事故。就在本周一,湘财证券公司研报分析认为华侨城旅游+地产的商业模式在本轮地产调控中具有优势,并首次给予华侨城A买入评级。但而今,旅游+地产模式却将面临大考。
昨日收盘,旅游酒店板块跌幅居前。其中,华侨城A早盘大幅低开后低位震荡,午后几度跌停,截至收盘,跌9.92%.
旅游+地产模式面临大考
今年以来,华侨城武汉欢乐谷涉及的一些问题也曾引起媒体关注,显示公司旅游+地产模式的快速扩张路径引发的阵痛,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中银国际在昨日的报告中写道。
去年刚刚完成集团整体上市的华侨城把2010年确立为全面拓展的第一年,在新的管理层带领下,华侨城不断整合创新、红红火火进行第二轮布局。对于整体上市后的华侨城,需要完善公司结构,构筑集团化的业务结构。此前,华侨城董事、总裁刘平春就表示,华侨城不会采取小公司的即期利润策略,而是采取长远之道的生存战略,打造百年老店。
近年来,华侨城旅游业务自沿海向内地积极扩张。成都欢乐谷一期已于2009年1月开始营运,分为七个主题区。于2009年约有230万人次到访成都欢乐谷,预期成都欢乐谷二期的工程将于2011年启动,并于2012年落成。
另一方面,去年地产业务排名第18位的华侨城今年的目标是进前10,途径是通过旅游业务发展而不断地获取优质资源,让地产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此外,78家央企被国资委勒令退出房地产市场,已经有央企主动和华侨城接触。
华侨城是首批5个被确立为主营地产业务的央企之一。此次事故应该不会影响到华侨城发展的大局。一位接近华侨城的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70多家央企被明令退出房地产业务之后,华侨城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在吸收其他央企房地产类资产方面具有优势。
旅游业老大地位不会撼动
此次事故将会给华侨城的旅游业务带来短期的影响。湘财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张化东向南都记者表示,刚刚给出买入评价的他对华侨城此次事故表示意外,但旅游业龙头的地位不会撼动。事故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个月的时间,而华侨城今后在上马一些危险性较大的游乐项目时应该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根据华侨城的计划,旅游业务是首先要大力发展的目标。华侨城相关责任人表示,其旅游业务一定要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在迪士尼进入中国后,华侨城希望成为能与国际品牌竞争的本土旅游文化品牌。这对规模经营提出了要求,去年游客已经达到1800万,今年可能实现2000万的目标。2000万是一个世界量级,相当于东京两个迪士尼的年度游客数量。从经营角度,也可以大规模开发旅游商品,开发衍生商品,与动漫、影视等一系列连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南都记者昨日多次连线华侨城A董秘倪征,但手机一直无法接通。此外,记者拨打刘平春和倪征的办公室电话亦均无人接听,华侨城有关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相关领导均在积极处理事故。他表示,虽然事发突然,但公司正在积极应对,应该不会对旅游业务大局产生影响。
资金压力增大
两个多月前的地产新政,让华侨城资金压力大增。
据地产中国网监测显示,截至当前,一线及主要二线城市楼市成交量依旧位于低谷,房价持续高位运行,而楼市成交量何时能恢复尚需市场验证。因此,华侨城在楼市成交量萎缩的局面下,下半年如果大举推盘,将面临推盘的压力。
地产中国分析师周志明认为,华侨城新开盘楼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与公司今年计划可销售约68万平方米相差甚远。
更不利的是,国税总局出台措施将严查土地增值税,华侨城土地增值税预提占现金比例较高,其2009年底预提的土增税17.25亿,但其2010年一季度账上资金只有40 .6亿,占比高达42.49%.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一旦要求年内清算,华侨城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度过寒冬,华侨城通过香港的上市公司华侨城(亚洲)实现了曲线融资。6月初,具有海外融资优势的华侨城刚刚通过华侨城(亚洲)完成7 .59亿港元配股融资,并运用其中的6.72亿港元向成都华侨城注资,令其所持有成都华侨城的权益由25%增至约51%.到目前为止,华侨城(亚洲)公布计划参股房地产公司已经达到三个。除了上述成都华侨城外,华侨城(亚洲)此前已有连续动作,对武汉及西安华侨城进行了注资。
与其他地产商相比,独特的旅游+地产运营模式也让华侨城资金承压能力高出不少。华侨城的旅游与地产开发资金周期互补,满足各自发展需求。
华侨城主题公园旅游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收获期,东部华侨城、欢乐谷、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每年都可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这部分稳定现金流可以部分弥补房地产业务初期开发由于集中投入带来的资金缺口。
而此次事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业的现金流收入,让华侨城的资金压力雪上加霜。
(南方都市报 李乾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