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2010年底是地产政策调整期

   2010-07-19 中国房地产报3860

        2009年岁末至2010年,房地产市场发生一系列变化,“国四条”出台,房企再融资暂缓,银行信贷结构性调整,继而“新国十条”出台,房地产市场或将量价齐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家是市场最前沿信息的触碰者,是市场温差的最先感受者,是顺势而动的最敏锐的行动者。当一切变化已在悄然酝酿之中的时候,相信房地产企业家已经在思考如何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战略调整,如何付诸行动。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采访多位房地产企业家并进行系列报道。了解企业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突围与重塑。而这一波房地产企业家的集体思考,势必会决定着未来企业的走向,也更具有深层次内涵。

  人们很难把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定位为一个企业家,他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坚持房地产市场化的斗士。一方面,他是一个争议人物,另一方面,他对政策的研判又极具敏锐性。

  在市场面对诸多不确定的态势下,在宏观调控再次来袭,我们如何审视  过去?又如何展望未来?本期采访任志强,用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的洞察力,来延伸和探求企业的行为逻辑。

  住房建设欠账太多

  “在二战之后的30年,全世界都在拼命地进行住房建设,但那个阶段我们是去城市化过程,而我们现在不得不用高成本来进行城市化。”

  中国房地产报:你怎样判断中国经济未来走势?

  任志强:从整个情况来看,我觉得温家宝总理也在多个场合表明过,宏观调控真的是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其实中央已经知道内外形势不太好,中国经济面临下滑风险。

  所谓管理通胀预期的一揽子方案里包括很多项目,比如说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产能过剩、节能环保等。前一段时间M1、M2都下降了,用电量也在下滑。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字,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1%,已经比一季度11.9%的同比增幅略有下滑。全年“保8”的问题不大,但是4季度“破8”的危险性很大。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目前看来是否还是有很多问题?

  任志强:我们做不到,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是靠内需的。这是一个错误的经济观念。以为美国靠内需中国也可以靠内需,你有那么多钱吗?劳动报酬达不到怎么能靠内需呢?美国在这个发展阶段也是靠投资啊!

  中国房地产报:所以你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不明,并非房地产本身的问题,国家的各种矛盾在这个行业里被放大、被聚焦,那么你怎样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中所交织的各种矛盾?

  任志强:问题不在于今天。

  在“二战”之后的30年,全世界都在拼命地进行住房建设,它们在低成本时代完成了城市化,韩国人均GDP到1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基本上达到65%~75%了。但反观我们,那时候国家提出“国防第一,工业第二,基本建设第三”,也就是先生产后生活。所以那个阶段,我们是去城市化过程,而我们现在不得不用高成本来进行城市化。

  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是3.6平方米,这一数字比建国初期还要低,1949年时人均住房面积为4.7平方米,所以现在的住房建设都是在为建国初期的30年还债。

  为什么叫还债?一个城市家庭应该有一套住房,但我们现在的住房成套率不到1。我们讲第一阶段为人均一张床,这叫房荒阶段;第二阶段为户均一套房,我们现在还没达到;第三阶段为人均一间房,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我们在第二个阶段还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前前后后已经有十多次压缩住房建设了。

  我们看“二战”后的30年,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英国这些国家在住宅投资比例上,常年维持在18%~25%,而我们现在只有13%左右,可以想见,我们的差距有多大了。你看看,小潘盖住宅了吗?没盖啊,他那些项目是不住人的啊。大连万达有多少住宅?大部分是公建。而且这些国家没有我们人口多,没有我们城市多,没有我们总量大,可人家还占这么高的投资比例。

  中国房地产报:现在呢,你认为中国房地产一针见血的命脉在哪里?

  任志强:土地制度。

  中国土地缺吗?不缺,我们有两亿农民进城,可是这两亿农民的宅基地还在农村,等于这两亿人用了4亿人的土地,这是制度造成的结果。

  我们的土地不能流转,完全公有制。很多网友跟我辩论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其实他们不知道中国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户籍制度,但至少没有把土地全变成公有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规定了土地公有制。土地私有化牵扯不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不解决土地制度问题,解决不了其他问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8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