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15亿元财务黑洞”网络事件调查

   2003-03-07 6030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记者李明伟)在苏宁谋求扩张上市的关键当口,网络惊现苏宁“财务黑洞15亿”匿名帖,它到底是竞争对手的恶意造谣还是揭开真相?
  
  “苏宁15亿元黑洞”事件调查

  2月26日,南京阴雨,两个月前的一场轩然大波,依然波汹浪涌。
  
  中山北路华侨大厦二楼,五星电器办公大厅灯火通明,市场部经理景星反问:“这是造谣,我每天都在上班,还到香港出差,什么时候被抓起来?”
  
  此前有传言,说景星和五星电器另一名员工已经被警方拘捕,苏宁电器老板张近东显然也这么认为。
  
  27日,记者拨通张近东手机,身在海南的张不容记者有插话机会,语调急促而气愤:“(那篇文章)是有人恶意捏造,公安机关已经破案了,景星已经被抓起来了,你还来问什么呢?”末了他重重地撂下一句:“是有人策划的,我们要追究法律责任。”
  
  风波的起源,是一篇首发于网上的帖子———《苏宁黑洞谁来买单》。

  警方追查“沉默岩石”
  
  2002年12月15日,一名叫“沉默岩石”的网友在某论坛上发了一篇帖子。
  
  这篇名为《苏宁黑洞谁来买单》的帖子,总长6000多字节,文章列数了十条苏宁财务方面的问题,其中八条讲的是近三年来一些投资项目的状况,两条是“企业作风”方面的问题,分别涉及到了苏宁投资熊猫、投资飞歌、进军西部、染指医药、进军网络、扩张连锁、银河房产、炒作造势、金山大厦、挥金如土等方面。
  
  文章分条细述,充分列举“事实”,几乎每一条都有时间、数字、直接引语等来作为佐证;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多项目投资失误,难以为继(或前途堪忧);二是质疑“苏宁真的有那么多钱花之不尽么”;三是苏宁的钱来自银行。
  
  文章结尾反问:“仅上述项目就已达15亿元之巨,在微利的家电行业,自有资金只有4亿元的苏宁要花多长时间、做多少利润才能填平这个巨大的窟窿?谁来为苏宁买单?”
  
  很快,这个帖子受到强烈关注并被大量转贴。
  
  据介绍,得到信息的苏宁方面立即致电网络公司管理部,后者在“也感觉含有攻击成分,不太好”的情况下将原始帖予以删除,但是后面又有人将帖子重新贴上,如此反复有三。
  
  使风波骤然升级的是几十封信件。在网络上出现文章后,一些全国性报纸、各大银行,以及证监会,陆续收到了与网上文章相同的信,这些信件大多由北京寄出,有的还是采用特快专递形式。
  
  “这无疑是直指苏宁的两大命脉——舆论和金融。”苏宁某位高管声称,事发突然而不知内情,苏宁于12月下旬左右上报有关政府部门,并同时报案。江苏省和南京市的主要领导在有关报告上作了批示。
  
  南京市公安局经济案件侦查支队介入后,很快查到文章的发表者是江苏五星电器公司的市场部经理景星,并对他进行了传讯。
  
  2月28日,记者赶到直接负责该案件的经侦二大队,有关人士一见面就冲口而出:“这篇文章全都是假的。”记者要求说具体点,对方却开始以“上面有话,有规定”和“涉及国家机密”等为由不愿多谈,只是说已经立案侦查了,还没有最后结案。
  
  面对记者时,景星爽快地承认文章的确是他所写,并认为他所写的都是发生过的事实:“我一直很关注苏宁,我对他们的做法非常反感,他们是在愚弄媒体,欺骗消费者。”但他不承认一些传言中的说法,即到北京王府井寄信、恶意捏造,以及五星电器几个人有组织策划等。

  同行冤家夙怨已久
  
  尽管景星一再表示系个人行为,责任一己承担,但是外界对此并不相信,苏宁更不认为这是“简单的个人行为”。
  
  “景星没到苏宁工作过,我们也没有什么联系,他为什么要写那篇文章呢?如果苏宁下面有一个员工要写五星什么东西,不经过我们同意他敢吗?”苏宁上述高管强调,一定要查出幕后到底是谁在主使。
  
  一个警方认同的说法是,有几个人一起实施了这个行动,他们都来自五星。
  
  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成志明教授看过《苏》文后表示:“这篇文章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带有攻击性的可能性很大。”
  
  上个世纪90年代时,南京做空调生意有苏宁、五星、经纬等好几家,到了1998年左右,苏宁和五星在剧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成为最后的强者,两个老板张近东和汪建国也因而名声在外。
  
  一直以来,双方在各自的轨道上不断发展,所走的道路极其相似。
  
  1999年12月26日,苏宁投入1.78亿元的苏宁电器大厦建成开业,当日销售突破1200多万元。张近东于同日宣布向综合电器经营转型。
  
  2001年5月1日,以前主要做批零经营的五星电器开出大卖场,开始全面进军综合家电零售,汪建国宣称五星要从中国大型家电经销商变成家电市场的龙头企业。
  
  从此,苏宁与五星,各据南京市最热闹的两个街区(新街口和山西路),展开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尽管汪建国与张近东同住一个大院,但是毕竟,“同行是冤家”,双方右市场上仍会不时兵戎相见,大打价格战。2001年,苏宁实现销售39.9亿元,五星只有25.5亿元。
  
  表面的“井水不犯河水”后面,双方的“怨气”也在不断积累。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销售规模相对较小的五星,曾不止一次发生与某些供应商“中止合作”的事情,原因是供应商在优惠条件方面偏向苏宁。
  
  2002年,不断扩张的苏宁销售增至60.7亿元,名列全国零售企业排名第十位;五星的销售增至32.3亿元,但排名仅21位。
  
  观察人士分析,情势突趋激烈是因为苏宁打破双方原本的默契,要进军五星所在的山西路:2002年12月,苏宁以“非常高”的1300万元的年租金拿下山西路空关了三年的金山大厦1至5层裙楼,宣称要在18000平米上做最大的数码信息家电商场。
  
  这很可能让五星难以忍受。于是,一篇署名“沉默岩石”的文章不早不晚地在12月15日不期而出。

  口实之辩
  
  在景星看来,自己之所以并没有像传言那样被“抓起来”,是因为他说的都是事实,且“每一个公民都有在网上发表言论的自由”。
  
  苏宁方面,则不愿就《苏》文所列十条作出任何答复,表示警方会作出公正的调查。
  
  那么这篇引来轩然大波的文章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呢?记者展开了调查。
  
  2000年4月12日,苏宁的确与南京熊猫电子集团合资成立了南京熊猫电器设备有限公司,目的是开拓“熊猫”空调市场,根据《中华工商时报》当时的报道,首期投资6000万元,其中苏宁占49%,《苏》文第一条“投资熊猫,难以为继”与该报道一致。
  
  但是知情人士却透露,这当中本应由苏宁出资的2940万元(6000万元×49%=2940万元)并没有完全到位,苏宁实际上是拿销售渠道入股,谋取更多来自上游生产商的利润,张近东在一些场合也多次讲:“我们在熊猫项目上并没有出多少钱。”
  
  据多个知情人士介绍,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文章所列举第二条“投资飞歌,难以收场”、第三条“进军西部、前景难卜”等项目。
  
  依据当时媒介和苏宁内部刊物批露的信息,在飞歌项目中,苏宁应出资6000万元,在投资新疆农机改造项目中,苏宁应出资3750万元,但是实际上“有些投资项目是假的,号称几千万,实际上没有投多少钱”。
  
  《苏》文中涉及上述投资项目的描述都与当时苏宁的宣传一致,而根据一些知情人士透露出来的信息,这些项目当前也的确面临困难,例如熊猫项目,的确没有实现当初“当年15万台,2001年30万台,2002年50万台”的市场目标;飞歌项目也的确因合肥飞歌拖欠供应商3.8亿元货款事件而大受影响;西部农机项目则据称是“不了了之”。
  
  而《苏》文的逻辑,正是通过列举苏宁近三年来的大量投资实际上打了水漂,来说明苏宁的财务上正在形成一个“有去无回”的巨大黑洞,其所引用的数据,也都是来自苏宁自己的宣传。
  
  张近东绝对没有想到,当年的一些造势宣传,却成为了别人的口实。
  
  类似还有开连锁店项目,张近东在多个场合讲,要在三年内投资4.2亿元开1500家连锁经营店,这意味着平均2天要开3家店,当有人质疑能否实现时,张的信心十足:“一天开十家都有可能。”然而现实是,整整两年过去了,苏宁的直营店与加盟店加起来还没有目标的五分之一。这也成为《苏》文的一个论据。
  
  苏宁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大干快上”的样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一个普遍认为的动因是苏宁为了追求上市。例如连锁店项目所配套的电子商务计划,投资1000万元开通“中国电器网”,苏宁的目标正是希望把其中一个电子商务公司包装上市。当然还有苏宁自身的上市,其辅导期据称已经完成。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苏宁如此作为是为了圈钱,为了向银行贷款。持此观点的代表是景星。

  欠债20亿或1亿?
  
  如果有些项目苏宁号称投入很大,却实际投入甚微,那么就不能把这些号称投入的数据相加,作为财务“黑洞”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景星显然也理解,但是他同时表示,之所以把这些写出来,是要让人们思考:只有4亿资金的苏宁,怎么可能投那么多项目,进行那么快的扩张,它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景星推论说:仅文中有关项目,就需要投资15亿元,这意味着苏宁有15亿元的债务;而这些巨大的债务很可能来自银行。
  
  对此疑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苏宁每年的银行贷款额在8亿元左右。持此说法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苏宁的财务体系分权为两个部门,一个是财务部门,负责账务处理,成本核算,但是不包括现金流;另一个部门由张近东的亲信直接掌管,负责现金结算、银行存贷、和供应商款项等现金流;而向银行的贷款则由专人处理,别人不得而知,多家银行贷款相加有说法是不少于8亿元。
  
  持类似说法的还有某全国性银行的一位信贷人员,该人士称,从有关财务报表上看见,苏宁电器和苏宁股份两家公司在各银行的贷款总额,最多时不超过8亿元,现在“顶多3到4亿元”。
  
  另外一种说法是苏宁整个集团的贷款高达20亿元。持此观点的人士表示,苏宁集团有很多子公司,其自己网站上也说有20多家连锁企业,光苏宁电器和苏宁股份两家公司就有好几亿元贷款,整个集团的欠债额就更高了,在某银行支行,就曾经有近10家苏宁集团的企业在贷款。
  
  两位知情人士表示,他们听到有说法是苏宁集团贷款总额高达20亿元。
  
  另有深知苏宁内情的内部人士也帮记者分析,如果按照苏宁高达60多亿元的销售额,它必须要有近20亿元的流动资金,这些资金不是来自银行,就是挤占供应商的货款。
  
  但是苏宁方面提供的数据与上述说法相距甚远,有高层表示,苏宁股份公司的贷款不到1亿元,集团其他公司的贷款是3000万元左右,因此苏宁总共欠银行的债务只有1亿多元。
  
  苏宁到底欠银行多少钱,似乎还是一个谜,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有个别大银行已经开始重新考虑对苏宁的授信业务。有银行管理者向记者透露,尽管苏宁的报表像很多其他民营企业一样漂亮,但是该行从不少途径已经听闻了不少有关苏宁的情况,因此该行早在2000年时,就曾考虑压缩对苏宁的放贷额度;但是完全终止不给苏宁贷款又是不现实的,因为其他银行还会贷。
  
  该行人士表示,他们也收到了那封《苏宁黑洞谁来买单》的信。
标签: 苏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60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