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至今未赢利
据业内人士预计,去年年底上海便利店总数已突破3000家。
据悉,在上海10余家便利店公司中,目前几乎没有一家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赢利。早在几年前,上海就有好几家便利公司被迫关门。
不少投资者担忧,上海便利店的市场已经饱和,再争夺下去肯定会演变成恶性无序的竞争。而在日本的7-11便利店,他们的整体利润都在30%至40%左右。
从1997年11月上海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便利店开张至今,上海的便利店发展已经走过了5个多年头。不少便利店原打算在营业后三年进入赢利期,而现在,这种预期又被大大地推后了。在商战最热的1999年,上海平均每2至3天就有一家便利店开张营业,分属于上海的9家便利连锁公司,他们有着各自统一的门店标识。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1999年,上海的联华便利、良友便利、可的便利和罗森便利都呈现成倍增长的好势头。他们在增加营业网点的同时,还延长了营业时间。联华便利70%的门店是24小时营业,其他公司门店24小时营业的也都在50%以上。“商家无利不贪黑”。据称,上海的便利公司1999年约50%的营业额是在夜间创造的,而在1998年,这一数字还是30%左右。到2001年,上海便利店发展进入高峰期,在经历了五年的兼并整合期后,已形成“五虎割据”的局面:华联罗森、联华、良友、可的和梅林正广和。5家便利公司的背后,都有实力雄厚的大集团支持。
然而,好德便利的加入使上海便利店的竞争更加激烈,也让一些原本有望进入赢利期的公司面临新的挑战。
2001年6月29日,沪上知名的农工商超市在便利店领域又刮起一阵旋风:50家好德便利店同时开张。公司总经理杨德新说:我们选择在便利店业态已发展5年之后的时机进入,是进行全面调研后的结果。上海的人均年收入已达3000美元,这是进行便利店投资的最好时期。他表示,好德便利将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到2002年底时门店已超过500家,2003年门店总数将达到1000家,力争3年后赢利。
据上海商情信息中心提供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去年上半年,上海便利店实现销售额19.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3%,不过由于布点过快,一些地区网点过密,单店销售普遍下降。有业内专家指出,上海便利店市场已近饱和,再争夺下去肯定会演变成恶性竞争。
“选址公约”能够执行吗
超常规的发展使得便利店不得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拼刺刀”。仅在漕宝路光大会展中心对面,100米不到就有4家便利店。
为了避免“布点撞车”,去年7月,联华便利、可的便利、良友便利、好德便利、华联罗森、21世纪便利、85818、四海便利、家家乐等上海便利店协会成员“歃血为盟”,制订了上海便利店首份“选址公约”。
根据约定,在一般路段的同侧或相对两侧开设便利店,店与店之间的距离不低于100米;交通要道、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或拐角,不低于半径50米;坚决做到不隔墙、相邻开店等。
专家认为,目前集中表现的问题是,门店选址的限定必然涉及到对现有市场资源的重新分配,这样,一些经营便利店较早的老公司与后来的新公司之间肯定存在分歧。于是,在一些战略要地,选址撞车依然不可避免。
业内人士认为,只靠“选址公约”和平相处并不能改变便利店的尴尬状态,申城便利店要进入赢利时代,必须加快兼并和重组,以规模效益取得生存空间。
便利店国外发展情况
便利店简称CVS,起源于美国,发展成熟在日本。
美国的南方公司于1927年首创便利店原型,1948年将店名定为7-11,店铺达47家,此为初创期;1964年特许加盟经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为高速发展期。
日本伊藤洋华堂在1973年与美国签订特许协议,至今拥有8600余家7-11门店,年销售额2万亿日元;1975年,罗森便利东京店开业,现已有近7000余家门店。
目前7-11在20多个国家拥有2万多家店铺,是世界最大的连锁便利店集团。
一般认为,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国内城市,便利店就会有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