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商店 从“服务外宾”转为“服务大众”

   2010-08-31 中国经济网8490

  截止到8月底,北京已有3家老牌商场重新开业,包括天桥百货商场、世都百货,以及北京友谊商店。

  8月20日,天桥百货商场以全新的时尚姿态与世人见面,此次重张是天桥百货商场两年来的第三次转型,主打时尚路线。

  世都百货新东家将商场定位奥特莱斯模式,于8月18日开业,试水名品折扣商场。

  三家老牌商场已有两家开业,位于CBD商圈重要位置的友谊商店的重装开业将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为此,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友谊商店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他证实了友谊商店将于8月底开业。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友谊商店这个特殊的对外窗口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繁荣,也接受了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其发展创新的脚步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百货业态的发展轨迹。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特殊的对外窗口

  北京友谊商店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殊”的对外窗口之一。只对外宾开放,商品是市面上见不到的,需要用外汇券购买。

  上世纪五十年代,消费品供应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贸易部下文,要求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五大城市建立高档消费品商店,以适应外国友人、国际海员以及华侨的需要。

  这一阶段的百货业可谓是独尊的姿态,国营百货店是当时商品流通的主渠道,除了为人们提供日用生活所需的必需品,还肩负着“稳定物价”、“保证供给”的职能,友谊商店同时还行驶了较一般百货商店更加重要的职能———服务外宾。

  1964年,北京友谊商店出现在长安街东端,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殊”的对外窗口之一。说它“特殊”,第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只对外宾开放;第二,所提供商品是市面上见不到的,需要用外汇券购买。

  如今已经布满超市货架的商品,在当时属于“特供”,只能在友谊商店里才能买到。比如花生酱、巧克力、红酒、皮鞋等大量市面上看不到的东西。在不少商品都需要凭票购买的时期,出售梅林罐头、起士林西点、景泰蓝、自行车、威士忌、伏特加、万宝路等中外品牌商品的友谊商店成了香饽饽。当时的友谊商店门口有守卫,国人常常会在门外窥看商店里到底卖什么货品。而中国外交部的外交官们和各国驻华外交人员,会在出访或回国前,来这里购买礼品。

  回过头来看当时的经济环境,这种情景就不难理解了。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日常用品、米面粮油等都是凭票供应的。友谊商店的存在主要是服务性的机构,而非商业盈利模式,它的存在主要是满足国家之间的交往,其次才是经济利益的实现。这一时期,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又陆续开设了友谊商店,其功能都与北京友谊商店相同———为外宾提供特殊的商品。

  1958年,上海友谊商店创建于北京东路40号,主要面向各国来访首脑以及驻沪领事,成为专门接待国宾以及旅游团队的最大零售商店。

  广州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59年。1978年,友谊商店扩业、组建成广州市友谊公司,并于1980年开始对国内外宾客、消费者全面开放营业。每年接待1万多批外国旅游团队、国内外宾客l000多万人次,并先后接待过100多位外国国家首脑等贵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大连友谊集团公司的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10月的大连海轮服务公司,是大连市对外敞开的第一个窗口。

  友谊商店在这一时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自身的任务,同时还发展成为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代名词,在当时只要提到友谊商店,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了舶来、高级的思维定势。

  上世纪末

  “变脸”尝试 有喜有悲

  友谊商店作为一种特殊的百货业态,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下,有的更加游刃有余,有的没能及时适应当时的环境。

  从1996年开始,中国爆发了一场零售商业革命,短短三五年,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各种新业态陆续出现,它们大多采取连锁经营业态,并在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迅速扩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零售业态形成了以连锁超市为主、多业态并存的格局。

  但是这一时期大型百货业态却渐露颓势,1996年,北京的信特、沈阳的协和、天津的亚细亚和广东国丰4家大型商场相继关门;1997年,上海一百西安店、协和西安店、广州仟村百货、北京卡玛商业大厦等又陆续歇业;1999年,中国零售业五十强排名中,中国零售业“龙头老大”,代表着百货业态的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将中国零售业首强的位置让给了代表新型业态的联华超市,此举标志着国营百货已不再是我国零售领域的主导业态,甚至一度成为“夕阳产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849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