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了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东莞就涌现出四大小商品批发城。这四大小商品市场均以“厂货直销”为卖点,力图复制义乌模式。
商业投资商此轮投资是东莞企业转内销的巨大潜力,打造的是东莞散货交易的大平台,其目标市场多为本土转型企业。然而,笔者以为,透视本土义乌模式,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销售风险。
义乌模式的商业精髓在于,一是投资来源于真正的商业资本,而不是以商业地产闲置挤出的游击资本为主;二是义乌市场品牌世界闻名,有面向全球批发的能力;三是小商品价格低廉,世界无出其右。东莞小商品模式无论在自身品牌影响力,还是市场的全国竞争力及辐射力方面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育,还缺乏消费的直接支持。
不过,担忧小商品批发城模式的前景,并不代表着当下产业资本不该兴高采烈地迎接大商业投资时代的到来。相反,可以说,当下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出现大商业巨头的最好时间窗口。
先看看经济环境,据亚洲开发银行预计,新兴的东亚地区今年将整体增长8.1%,明年将增长7.2%,经济的持续增长无疑是购买能力增长的最大保证。
再看看政策方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消费的大幅增长。汇丰亚洲实际零售指数表明,目前零售业的同比增幅约为15%,是危机前的两倍。这一数字为内需扩大的事实提供了依据。
零售商业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产能过剩,产业营销出现极大瓶颈之时,就是商业资本能以最低成本、最新模式超常规发展之日。当下日用消费零售还有大量的新的模式有待创新,特别是专业的,捆绑直营等多种销售手段的新的批发业态会大量产生。
但只有那些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才有广阔的前景。世界商业史表明,一种市场形态是否有前途,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在于,它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利益诉求,有多大规模人群拥护,且无论这种诉求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