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上报 年底将出台

   2010-09-14 中华工商时报6190

  最近有消息称,叫人惦念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或在年底出台。有关人士表示,这让苦盼已久的河北省终于看到了与北京、天津相融合的曙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下看来,京津冀一体化过程恐非一蹴而就,却是来日方长。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一个重要区域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早在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被认为是铺就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之路。随后,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合作机制建立,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区域规划开始进行调研编制。

  不过,与这些年珠三角、长三角加速融为一体的境况不同的是,不短的6年过去了,京津冀都市圈这一被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其一体化并未取得突破性的实质进展。总体来看,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鼓励政策力度较低,合作层次主要表现在定期举办的会议和比较小的项目合作上,跨省、市的区域合作项目很少,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大。

  京津冀一体化的问题,实质上是河北能否快速融入北京、融入天津并求得共同发展的问题。京津冀都市圈为何难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板块”呢?

  从地域统辖范围看,北京、天津对广阔的河北腹地的辐射力不强,吸附力倒挺大。虽然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被河北包围,特别是廊坊有三个县跟京津相接壤;虽然京津冀拥有共同的自然环境,水电路也是共同的,共同构成一个大的体系,但这两个大城市自己也各有8个郊区县,纵然近年来这些郊区县在两个大城市的带动下发展很快,但毕竟地域范围较大,城乡间的经济差距还是不小。像北京的一些传统产业的转移,一般来说会腾挪到郊区县去,一般不会转移到大老远的河北。相反,京津两地有巨大的“吸附效应”,河北环京津地区一些地方有限的资源很多流向了较为发达的京津地区。

  从规划中的京津冀都市圈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划入圈里的河北8个城市无法与北京、天津相比。2009年,北京市GDP超过1万亿元、天津7500亿元。河北只有唐山、石家庄GDP超过3000亿元,其他大多数城市GDP总量多在2000亿元之下,秦皇岛、张家口、承德、衡水等市只有几百亿元。可见,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是较弱一极。在这种巨大差距面前,京津冀之间要融为一体,实非易事。

  更重要的是,京津两地与河北的产业梯度落差很大,有学者将此称为“产业悬崖”。这使得本应在区域内部配套的产业和产品,不得不舍近求远。如汽车制造业,北京和天津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但汽车零部件有80%左右要由京津冀以外的地区供给,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长三角。又如手机生产,摩托罗拉中国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天津,而河北仅有一家企业为其生产液晶显示器,摩托罗拉相当一部分零部件来自于自我配套或来自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可见,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河北不能怨天尤人,而要有足够的能力来承担京津地区产业转移,需要实现经济自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619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