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经济特区的设立,颠覆了原有传统的城市格局和社会秩序,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深圳的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的中心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转移。城市中心的转移,反映出了不同商业文化群体,城市空间的竞争演变为不同经济主题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以及不同辖区之间的发展竞争。
深圳商业中心大转移的猜想
有专家预测,深圳商业中心将再次发生大转移,这次的商业中心必定会转移到龙岗的平湖片区。这一大胆的设想遭到了其他专家的质疑,记者也带着疑问来访问这位语出惊人的专家——波特商网陈宗建。
人物档案
陈宗建,37岁,北大、清华、昆大、中国策划学院等校院商业地产总裁班客座教授,精通商业地产、建筑施工、商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证券等领域,业内评价为超复合型实战人才。商业地产全程整合运营管理实战与理论相结合的稀缺型专家,是中国商业地产电子商务e体化的研究者、倡导者和实践者,鱼购文化的提出者,是深圳“三大深交所”(股票交易、资本投资、商品交易)和深圳打造电子商务应用产业集群总部基地的首倡者。陈宗建先生自1995年起创业,带领波特人和波特公司历经15年的专注专业经历,业务覆盖到全国28个省市地区,服务代理过的项目近120个,应邀考察的大型、超大型综合项目超过1000个,服务项目累计面积超过1500万㎡,服务项目市值资产累计超过1000亿元以上。
过去30年,深圳商业中心已经多次转移
记者:请问深圳这30年商业中心的转移过程是怎样的?
陈宗建:在这30年间,深圳的商业中心已进行了几次转移,几乎每10年经历一次大转移。80年代,深圳刚开始改革开放,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深圳东门老街,很快成了深圳最大的商业中心,并向周边地区辐射。东门老街当时异常兴旺,现在改建后的东门有一堵名为《老东门墟市图》铸铜大型浮雕墙,艺术家在50平方米的墙体上,生动塑造了老东门的墟鱼行、布行、金行和百货小吃等21个行业。可见当时的繁荣情况。
到了90年代,随着国贸大厦周边环境的建设,以及东门的改造,东门商业中心进一步扩大,成为购物旅游中心。但随着市政府1998年开始对华强北商业街进行改造,华强北一跃成为深圳最具人气的商业旺地之一。华强北沿街商业经营单位717家,其中:大型商场20多家(经营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有21家);个体纳税户一万多户;年销售额230亿元;从业人员13万。再加上华强北还是高技术、高科技的电子和通讯行业的聚集地,华强北很快把深圳商业中心从东门-国贸手中夺了过来。
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深圳各区域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开始区域化,综合功能的商圈在转移,在分化,由原先集中向分散发展。单个大商业中心也开始形成多个商业小中心。罗湖区以火车站——国贸——东门商业圈占有一席之地,福田区打造了华强北商业圈以及市民中心——会展中心CBD商务群,遥相呼应,南山形成了海岸城商业和CBD商务相结合的商业圈,宝安不甘落后,也正在打造宝安中心城商业圈。现在深圳各区域有点“群雄割据”的味道。
记者:按您的意思,目前深圳似乎已经没有核心的商业中心,这对深圳有何影响?
陈宗建:你说得很对,现在深圳没有一个核心的大商贸、大流通的城市商贸中心,深圳的城市功能在分解,商务区、大商贸区和生活社区的划分非常不明显,这就带来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最突出是交通问题,全深圳每天上下班时间都像大迁徙一下,几百万人在深南大道、滨海大道、北环穿梭,再加上深圳私家车多,上下班时间都会造成拥堵,这不但影响了深圳人的正常上下班,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办事效率,更影响了整个城市的效率。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采购、物流等问题,由于各个商业圈定位不同,商品和服务也不同,一些企业进行大宗采购都要在深圳到处奔波、采购,再加上上面说的交通问题,采购效率低,而且物流费用高昂。
深圳目前迫切需要进行商业功能的分化处理,传统各行政区域的商务区将走向商务型的商业及相关的配套,如以国贸、东门、地王、华强北、会展中心为主线的“深南大道带状区”;处于商业中心周边的次近区生活保障型的商业走向社区集约化、一站式化,如罗湖莲塘、水库、黄贝岭、红岭、福田彩田、益田、南山蛇口、桂庙等社区;属于大商贸、大物流已经走向必然走向城郊结合区域,这也是必然趋势,解决大宗商品交易的采购、物流等问题,例如宝安、梅林、平湖这一带区,可以打造的就是大商贸、大物流集群园区。象处于李朗片区的波特货栈就是最好的一个案例。
深圳面对商业功能分化,将何去何从?
记者:商业功能分化,那深圳应该做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