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二三线城市蛰伏6年之久的全球最大自愿连锁超市组织者SPAR开始试水一线城市。继上月底在北京开出首家一线城市店铺后,日前坊间盛传,SPAR携手华南地区成员东莞嘉荣生活超市进军广州珠江新城社区超市。然而,在业界看来,目前SPAR绝地反扑一线城市,与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巨头在一线城市的较量,实力差距仍较为悬殊。
据悉,作为SPAR在中国一线城市开出的首家大卖场,在开业不到一个月却爆出运营模式水土不服的迹象。业内专家表示,这与SPAR的两大利器——自有品牌、联合采购在中国发展不尽如人意不无关系,“自有品牌发展缓慢,联合采购没有实质性进展,共同配送几乎为零。自愿连锁的差异化经营、低成本策略又从何谈起?” 一些专家表示,至少这个曾被誉为“中国中小零售企业救命稻草”的提法如今很少被人提起。
现状:在华走得异常艰难
据了解,自愿连锁在欧美国家发展已有80年左右的历史,其产生背景是中小企业为了应对沃尔玛等大型零售企业的竞争,通过走联合之路实现规模化效应。早在2004年和2005年,国际上两大著名的自愿连锁组织SPAR和IGA先后进入中国,但一直在二三线市场发展。SPAR在中国6年时间发展7家会员,走得异常艰难;同样,尽管IGA在会员数量上要超过SPAR,但也没有让会员企业收获到预期的效果。
在华蛰伏6年后SPAR才开始试水一线城市,走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上月初,SPAR联合其北京合作成员华冠开出一线城市的首店,SPAR中国首席代表张智强表示,明年SPAR将再增100家店铺。此举被业界称是SPAR暗自较劲沃尔玛和家乐福,但无论是门店数、营业额还是名气都远不及后两者,因此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而更重要的是,自愿连锁是种松散型的联盟,难以保持会员的永久性。SPAR会员河南思达,在被正道花园百货收购后就迅速宣布退出SPAR。张智强也坦承,未来也不排除个别会员会在上市或遭遇并购后退出SPAR的可能。
难题1 自有品牌难被认同
上个月在一线城市开业的SPAR管庄店,其自有品牌涵盖了以薯片、汽水、湿巾、袜子等食品类和日用品类,但与主流商品品牌相比,这些SPAR自有品牌虽价格低些,但却少有人问津。
卖场自有品牌研究专家冯建军表示,SPAR扩张一线城市的“野心”就是推广其自有品牌,以帮助中小超市应对超市巨头的天天特价策略,但作为SPAR最有杀伤的武器,自有品牌在国内却恰恰表现水土不服。冯建军认为,相比于沃尔玛、家乐福,SPAR缺乏知名度,对新生超市提供的自有品牌却有着本能的怀疑。另外,虽然自有品牌商品比其他商品的利润要高出10%以上,但目前SPAR进入中国的自有品牌只有320个品种,销售额占比不超过5%,相对于超市内上万种商品来讲,这些自有商品的占比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