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流通”呼唤加强国内零售业立法

   2010-10-26 中国商报3530

  日前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再次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而流通业也有望被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之列。

  国内流通政策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之前有关流通行业的规划也一直都有,但主要都是作为行业、部门内部的计划存在,并都分别冠以内贸规划、商务规划的名目出现。这次作为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并且专门以流通产业规划的形式出现,应该还是首次。

  促进流通就业

  “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第三产业肯定不如第二产业;但在促进就业方面,第三产业却有着很大的空间。”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博士表示,在流通业“十二五”规划中,如何促进就业应该是个重点话题。

  王耀说,从宏观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发明显,这样势必带来外贸出口的受阻,而出口受阻就业压力增大又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化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单纯靠第二产业自身恐怕不太现实。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业则大有作为。

  而过多强调第三产业对于GDP的贡献率也不利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奠定。毕竟,近年来,第三产业对于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目前还不到40%,已经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另一业内人士也表示,单纯从GDP贡献率的角度来衡量第三产业,是有失公平的。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政策,结果流通业旁落,与这一评价体系不无关系。流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王耀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包括流通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如果能够大量承接从第二产业转移过来的失业劳动力,无疑会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间接地也会促进消费。这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也是不谋而合的。

  所以,在流通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应该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把如何促进商业服务业充分扩大就业列入重点规划的序列。

  中国社科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也建议,“十二五”规划要科学阐述商贸与物流服务业全局性、全方位的影响力,包括直观的影响力和不易识别的间接影响力(外溢效应,其影响力远大于前者),以便为获取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提出有新意、有说服力的可靠证据和缘由。

  疏通流通渠道

  由于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等诸多原因,致使流通渠道淤塞、效能低下、成本高昂始终是商贸领域存在的根本性要害问题。因此,宋则建议将深化改革,转变方式,疏通渠道,构建现代化、竞争性、高效能、低成本的商品畅销体系作为“十二五”流通规划的轴心。

  宋则认为,规划方方面面都要围绕这个逻辑轴心展开。否则,流通规划容易“跑题”。从产品客体看,是构建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三大畅销体系问题;从地域看,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大中小城市商业资源布局合理的畅销体系问题;从市场主体看,是构建大中小商贸与物流企业结构合理的畅销体系问题。

  宋则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从大宗分类产品看,要根据工业品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和流通的特点,切实建立以大型骨干领军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加盟、联盟,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为基础的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消费品零售服务体系和农产品畅销体系。从空间布局看,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渠道网点。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也深表赞同。在中国花1000元人民币买一件衬衫,却在日本能买同样品牌的衬衫十件,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流通渠道不畅。而格力电器等诸多制造厂家为什么宁可投巨资自建渠道,那主要是流通成本太高。

  因此,建议将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含物流成本)作为专项内容列入规划,已经成了包括宋则、陈立平等诸多业内专家、学者甚至企业的共同心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35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