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有点诧异,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的总裁李国庆,他退休后的梦想居然是开一家实体书店。也可能好几家,每个重要的城市都应该有,最好走几个街区就能找到一家。书店也许不大,如果能摆放一些破落却舒适的沙发当然更好。李国庆坐在我面前,兴奋异常地描绘起这个梦想时,我脑子里想象的却是另一幅场景:人们踏进他的书店——也许真的会窝在角落沙发里待一会儿,然后拿一支笔或者手机,记下他们想买的书名,最后回到家在当当网下一个订单。
李国庆喜欢实体书店的感觉。但那些书店老板们其实经常在媒体前抱怨当当网,抢了他们的饭碗不说,更重要的是正在毁掉传统书店的文化氛围。他们可能不知道,李国庆最钟爱的就是台湾的诚品书店——他最喜欢拿来做例子的梦想之一,虽然诚品也因为网上书店的挤压活得越来越艰难。
但李国庆认为,当当网的图书销售,只有20%是从实体书店抢来的,其他都来自于市场的增量——这似乎意味着最近10年是一个读书狂潮的时代——也许很多人都会对此表示怀疑。但如果你亲身到当当网办公室走一趟,看看那座由32块液晶屏组成的电视墙,各种数据和图表即时更新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你也许会大吃一惊。而最让李国庆吃惊的是,图书销售最多的区域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广东——他一直以为那里就是一块文化沙漠。网络时代的大势所趋,可能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文化地理。
出生于北京的李国庆,一直对时代脉搏有着令人惊异的精确把握。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念书的几年,他逐渐展示出自己对文化的敏锐观察和广阔的社交能力。那是80年代中期,整个中国似乎都沉浸在对民主政治文化的讨论中。李国庆是学生会主席,他常常为学生请命,批评教务处。1987年毕业时,不像其他同学出国留学,他选择去了政府机关。他后来说自己需要留下照看多病的父亲。但更可能的是,像很多北大学生一样,他们认为在那个时机进入体制内,也许可以真的改变中国。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这个长长的单位名称,在许多人听来都是一个非常有政治前途的地方),李国庆提出的工作条件是不坐班,每周去办公室一两次,他会按时完成工作量,但他希望能有更多的自由去进行他社会上的事务。后者实际上逐渐成为他生活的重心,他常常在一些系列丛书的编委会工作,和大量的出版社打交道——他后来意识到这些都是他创业的重要资源。
对于家庭出身一般的李国庆来说,与下海相比,在政治上寻求仕途明显更为艰难。90年代初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下海狂潮。部分原因源于对体制的失望,也有许多人试图在刚刚开始的市场经济中证明自己。李国庆在1993年创办了科文经贸总公司。这家听起来把文化和金钱(公司名称四个字似乎分别代表:科学、文化、经济、贸易)融合到一起的公司,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批民营书商。起初,钱非常好赚。他从国外引进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出版,比如西方管理类,恰好迎合着那个时代企业家们对管理的需求。但几年后,李国庆发现,卖书比编书困难得多——销售渠道的能力和效率低得惊人,全国最大的渠道是新华书店,而那是个几乎终年不求改变的传统堡垒。
他相信这并不是书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人们根本不懂销售。李国庆尝试用各种办法卖自己的图书(读书征文活动、书友会、在报纸夹缝中登广告,和电视台合作),但效果都不大。到1995年,他的公司开始亏损。那年他31岁,手里大约还有80万美元和一个正在亏钱的公司。时代似乎正在改变,但他发现自己这次没有跟上。1996年,李国庆带着两个明确的目标前往美国:寻找事业的出路,以及一个有国际视野的老婆。
李国庆年轻时仪表堂堂,你还能从旁边的照片中看到他英俊的影子。46岁仍然保持着瘦削的身材,像个苦坐办公室多年的学者。但他那间拥有两扇落地大玻璃窗的办公室,可没有多少书——事实上整个当当网在北京东二环边的办公楼都没有什么书架。他们的库房在大兴,郊区可以节省成本。和他的妻子俞渝不同(她是当当网的联合总裁),李国庆在公司里拥有更亲和的气质。你难以想象他生气的样子,但俞渝——来自华尔街的投行精英,员工似乎更敬畏她。
李国庆的知识分子气息,并不像许多人那么清高,带着一种烟尘味,显得更底层。也许是下海几年给熏出来的。反正当他打算结婚时,曼哈顿华人圈流传的故事是,俞渝被一个来自北京的个体户给骗了。
他们俩在一次聚会上认识。李国庆向俞渝咨询自己的事业方向,他说她那时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美国精英。很快,俞渝以世行顾问的身份回国考察。他们在北京大学外一条巷子里的小吃店吃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佳话(尽管李国庆深知俞渝是独立有才干的女人,他仍称她为小妹妹)。李国庆对伴侣的要求听起来偏执又简单,对方必须有海外留学背景。当他打算迎娶俞渝时,认识他们俩的一个同学惊异地问道:“你说什么?你在和俞渝谈恋爱——她也这么认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