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百货易主 江庆能单挑王德明朱海翔

   2003-03-17 9950
3月10日,40多名来自台湾太平洋崇光(SOGO)百货的中高层干部齐聚上海,参加大型的培训活动。
  
  新上任的上海太平洋百货董事总经理江庆能告诉记者,这是太平洋崇光首次在大陆举行此类活动,在3个月内将有3批共100多名干部来此受训。
  
  太平洋崇光百货此举似乎是在回应同门兄弟太平洋百货去年上百名干部的集体“叛离”。江庆能同时还独家向本报披露,太平洋百货已经易主台湾号称“第五大企业”的远东集团,不但解决了资金问题,内地太平洋百货也已摆脱了“取款机”的命运,正图谋在内地新一轮的崛起,并且已经制定了新开15家店的计划。
  
  由于有新东家雄厚的财力作后盾,没有了资金后顾之忧的江庆能将率领太平洋百货在内地一展拳脚。而昔日的同门王德明和朱海翔则已分别投靠了新东家而在中国内地百货市场风头正劲。
  
  昔日“台湾零售三剑客”曾率领太平洋百货在内地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如今三人已分道扬镳,太平洋也曾遭遇风雨飘摇。江庆能的率部反攻,难道要形成江庆能单挑王德明和朱海翔的新局面?

  远东入主内地太百

  此前因为台湾太平洋建设集团债务高达几百亿元新台币,内地太平洋百货的所有权也因岛内的变数重重而显得扑朔迷离。
  
  当时太平洋建设82岁的老总裁章民强复出,表示愿意出让旗下百货业股份以度危机时,围拢而来的除了愿意“以债转股”的当地银团、美国凯莱尔(CARLYLE)投资集团,还有冀望趁机进入的台湾国票、微风广场、以及经营饭店的蔡氏家族等。
  
  于是争夺不可避免,传言也沸沸扬扬,不时有人跳出来说自己已经买下了太平洋百货的控股权。曾经一个流传最广泛的说法是,新成立一个统领所有百货业务的太平洋流通集团,由持有100亿元新台币债务的银团绝对控股。
  
  但是谁都没有料到最后的胜出者竟然是台湾远东集团。
  
  太平洋建设属下的百货事业,共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台湾太平洋百货,共有4家店,该部分在本次动荡中基本没有发生股权变动,依然由太平洋建设集团透过丰洋兴业股份公司持有控股权。第二部分是台湾太平洋崇光百货,在台湾拥有5家店;第三部分是太平洋中国控股公司,是太平洋百货内地9家店的控股方;后两部分的股权在本次动荡中发生了很大变动。
  
  根据江庆能所画的目前股权架构,由李恒隆担任董事长的太平洋流通集团持有太平洋崇光百货86%股权,另外14%股权由日本SOGO、微风广场和章氏家族共同持有,老东家章家持有股份不足10%;其下,太平洋崇光百货又持有太平洋中国控股公司60%股权,另外40%股权由凯莱尔投资集团持有。
  
  由此可以看出,谁能成为太百新当家人的关键,是看谁能取得在太平洋流通集团中的主导权。江的说法是,此人正是台湾远东集团董事长徐旭东。为了归还债务,太平洋流通集团借款30亿元新台币,其中一部分来自李恒隆,绝大部分则是来自远东集团。
  
  远东的成功入主,直接缘于章民强当初亲自请来应对危机的李恒隆。
  
  为了挽救太平洋建设集团,章民强邀请李恒隆担任副董事长,负责集团改造计划。
  
  章民强原本希望倚靠李家殷实的财力共度危机,但是李恒隆并不能直接从资金上给予更多帮助,其借以推动股权变化而成立的太平洋流通集团,一开始注册资金只有1000万元新台币。
  
  李想出的办法是求助于在台湾号称第五大企业的远东集团。以纺织起家的远东集团,拥有远东百货(包括大远百MALL、远东百货、爱买GEANT大型超市3大业态)、电信、银行、学校、医院等各行业130多家企业,总资产达1700亿新台币;其在内地已有投资水泥、化纤、纺织等企业,近来一直传说徐旭东有进军内地零售业务的想法。
  
  徐果然没让李失望,在国票因股权争斗日益复杂化而退出之际,远东集团却于去年12月与太平洋流通集团签定协议,先入资金近30亿新台币以解燃眉。
  
  尽管因有关清理没有结束,其占太平洋流通集团具体股权数量还没有确定。但这30亿元资金的到账,却使远东集团将太平洋百货收入囊中,而对于后者的发展来说,则意义良多。

  告别“取款机”

  当初内地太平洋百货大量中高级干部集体辞职的原因之一,是太平洋建设集团巨大的债务导致许多人信心陡失。
  
  一个业界流传的说法是,章氏家族为了填补债务,其内地百货将像台湾百货一样,避免不了成为“取款机”的命运。
  
  类似的事情似乎已经在台湾发生。
  
  去年11月28日,台湾调查局官员问讯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章民强,后来章民强及太平洋建设集团总经理章启明父子被控挪用太平洋崇光百货资金120多亿元。侦查发现,太平洋建设集团涉嫌以假买卖的方式,把持有的太平洋崇光百货股票移转给新成立的太平洋流通,借以掏空太平洋崇光百货资金。
  
  尽管章氏父子对此都竭力否认,但是赢利能力良好的台湾百货事业,资产23亿元却背上了几可使其破产倒闭的100多亿元债务,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内地的下属相关百货企业心有余悸。
  
  现在,负债累累的太平洋建设集团黯然隐退,远东集团以巨额资金作为敲门砖入主太平洋流通集团,已经带来了一些变化。
  
  今年1月底,一直迟迟开不了业的太平洋百货重庆沙坪坝店(立洋百货),终于在春节前开门迎客,这使得太百在内地的店铺总数达到了9家;2月15日,北京西单店一直迟迟没有交齐的330万美元注册资金,也终于全部到位。据了解,所涉资金正是来自由远东集团占主导的太平洋流通集团。
  
  去年,经历剧烈动荡的内地太平洋百货,依然实现了赢利,而这些赢利也全都被留在了内地。江庆能介绍,去年各家店都有赢余,纯利润达到了9600万元,这些钱将先按照与内地合资方的股权比例进行分成,属于台湾方面的分成将不会划到台湾,而是用于内地各店的装修和新店再投资。
  
  据江介绍,去年太百上海徐汇店共花去装修费用900多万元,今年上海淮海店也将进行装修,费用也将在900万元左右。
  
  另外还有剩余的盈利资金,将用于今后开新店。江向记者透露,太平洋流通集团很看好内地百货业的发展,将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新开店铺15家,开新店所需之资金,除了来自内地老店的盈利,台湾方面还将视情况及时追加投资。

  剑指昔日两同门

  在大洋百货、银太百货几大零售新势力大肆崛起之际,太平洋百货终于初步拟定大陆开新店计划,这对于刚刚升任太百中国区执行副总经理的江庆能来说颇有感慨。
  
  10年前,当太平洋百货的王德明、朱海翔、江庆能俨然以“台湾零售三剑客”的面貌出现在大陆百货业市场时,他们是亲密的战友,太平洋百货在内地的基业由此打下;十年后,当江庆能以“救火”的身份重返大陆时,昔日的战友已经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了直接的竞争者。
  
  王德明竖起大洋百货的招牌,快马加鞭地要在3年内开24至30家店;朱海翔也终于转投银泰系,积极筹建银太百货(30家以上)。
  
  且不说以后在市场竞争中的面对面厮杀,大量人才的流失就足以致命,8个店的20多个高层几乎全线“叛离”,再加上60多个本土干部也紧随其后,太平洋百货几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好在台湾太平洋崇光百货及时向内地输送管理干部,在短时间内向8个老店输送了24个高管,江说这个月底还要过来10个高管,这样就有34个继承了SOGO传统的高层干部前来助阵。
  
  自江接手以来,太平洋百货内地正在发生一系列改变,例如大量引进一些高档品牌,大幅度减少打折促销活动,积极举办各类文化类活动等,江说这些方式在台湾很成功,是SOGO的一贯经营模式,他相信内地太百错位竞争的方向,就是要坚持SOGO中高档的定位,做有文化的事情,而不是老打折。
  
  江介绍,新开15家店的是初步计划,具体时间还没有定,但是他认为(每个城市?)每年开一家店最合算,也可能是年头年尾各开一家,那么一年也可能开两家店。
  
  江想强调的是,太百并不强调速度,而是在乎质量。
  
  “不是我说了就算的。”江说,为了确保每一个投资的成功,在台湾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国事业本部,在太平洋崇光百货办公,实际上是一个幕僚单位,将在人力、财务、营运和行政等方面形成一个专家队伍,对其在大陆每一个新选的点进行评估。
  
  新开店在面积上也将有所突破,以前太百在内地的店只有一家在4万平方米以上,最小的只有2.5万平方米,但是新开的15家店却都将在4万平方米以上,北京西单店的规模更达10万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
  
  与大洋百货相比,太平洋虽然开店速度和发展方式都不一样,但是这些都给人以一争长短的印象。把太百新开店与老店数目相加,正好也是24家,与大洋百货相同;大洋百货所开店的营业面积也都很大,一般也都在4万平方米以上。
  
  对于江庆能的“反攻”,当记者就此采访太平洋百货的两位旧臣时,王德明以“自己已经离开,目前不方便发表意见”为由,拒绝做出回应,而朱海翔则认为,内地市场空间很大,不会对银太百货发生冲突。他同时还表示,“太平洋百货新开15家店,内地市场有足够的空间,而太平洋百货人力和实力都没有问题。在内地,太平洋百货是一个知名的品牌,希望发扬光大。”
  
  但在百货业界内人士看来,一场龙虎斗将再所难免,而谁将获得成功的关键,无疑依然还是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较量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明伟)
标签: 太平洋百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95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