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解读

   2011-01-25 齐鲁晚报9080

  

  《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努力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太阳城”;国家重要的枢纽型经济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新能源示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服务华东华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鲁西北冀东南区域发展高地。

  “百万屋顶”计划和“千村浴室”工程

  打造世界一流的太阳能科技研发中心先进制造基地、应用示范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强化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引进科研机构,构建高层次研发平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牢固占领光热、光电技术制高点。

  强化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光热产业,加速向大型化、智能化、集成化突破,引领光热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光电产业,实现光热、光电利用并驾齐驱,建立完整的太阳能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围绕优势产业链条,吸引更多更有实力的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水平。

  强化推广应用,制定太阳城建设标准体系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地方标准体系,丰富太阳城内涵,继续实施“百万屋顶”计划和“千村浴室”工程,推动太阳能在能源、交通、建筑、公共设施等领域广泛应用,提高太阳能应用规模和水平,提升太阳能入户比重,提升新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使全市太阳能推广应用跃上一个新台阶。

  南融北接、东进西拓

  大力实施“南融北接、东进西拓”战略,主动融入周边经济区产业分工体系,向南加快济德一体化、同城化进程,向北推进与京津冀都市圈的高端资源对接,向东加强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接融合,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向西拓展与中原地区和西部能源基地的战略合作。

  构建京沪沿线纵向发展轴和鲁冀边界横向发展轴,形成以德州市区为中心的“十”字形开发轴线,打造“南融北接、东进西拓”主通道,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巩固提升德州对接京津冀和黄三角、融入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的整体功能。

  围绕高铁客运站,加快建设新区

  加快京沪高铁、石济客专、德大铁路、德滨、德商、济乐高速建设进度,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集聚和连带效应,利用成本、技术、人流、物流优势,合理安排产业协会与分工,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高新技 术、先进制造、优质农业等产业,培育有德州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围绕高铁客运站,加快建设新区,促进城市东进,增强城市聚集吸纳、辐射扩散能力。围绕交通干线优化城乡布局、配置公共资源、促进人口聚集,加快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步伐。

  重点培育2-3个主导产业

  以县域工业化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招商引资,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突出特色、错位融合,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2-3个特点明显、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成长性好、产值过亿、税收过千万的骨干企业,打造产业支柱和财源支柱。

  加快建设三大区

  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综合经济区、黄三角乐陵庆云示范区和济德经济协作区,主动融入周边经济区产业分工体系,优化人口和产业布局,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心城区综合经济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陵县、宁津、平原、武城四县,辐射带动夏津。黄三角乐陵庆云示范区主要包括乐陵、庆云两县市,是德州对接黄三角、京津冀和联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桥头堡”。济德经济协作区主要包括齐河、临邑。禹城三县市是德州对接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桥头堡”和首位交融区。

  重点发展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关键,以膨胀产业规模为重点,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体育装备、节能环保三大500亿级产业集群。

  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化工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升级技术及设备,实现装备现代化、制造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学工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四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景区集群

  大力培育特色商业圈,形成明月湖商贸区、澳德乐商贸区、高铁商贸区等市级商业中心,建设一批县乡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规划一批以购物、美食、娱乐等为特色的商业街区。

  规划实施“旅游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中国太阳谷、黄河国际生态城、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减河湿地、岔河风景区、“两湖”景区、四女寺景区、运河生态文化带、枣林生态园等重点景区、重点项目、丰富董子园、苏禄王御园、海岛金山寺等文化景区内涵,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景区集群,打造自然生态游、多元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等特色品牌。

  新增铁路通车里程254公里

  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德滨、德商、济乐和中心城区外环高速公路,“十二五”末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快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建成济齐黄河公路大桥,配合济南建设长清黄河公路大桥。加快实施县乡公路“网化工程”,继续加强通村公路建设。“十二五”末,全面建成“六纵四横一环”的公路交通主框架,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便捷的农村公路网。

  “十二五”期间,建成京沪高速铁路、太青客运专线和德龙烟铁路,实施邯济铁路复线电气改造工程,规划建设聊城-德州-黄骅铁路和德州-济南城际轨道交通干线,新增铁路通车里程254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88公里,“三纵三横”铁路运输网全面形成。

  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客运集疏能力,建成京沪高铁德州综合客运站、德州快速客运站、德州汽车南站等工程。

  中心城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实施东进西优南控北延战略,城市向东重点发展;加快推进老城区、河东新区、高铁新区三大城区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争取陵县尽快撤县设区;将平原、武城、宁津逐步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到2015年,将陵县城区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后,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城市首位度显著提升,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成为连接山东经济板块与环渤海经济圈的陆路交通枢纽、特色产业基地、区域服务中心、生态宜居城市。

  引导人口向城市东部集聚

  明确城市区域重点和发展特色,重点规划建设高铁新区、南部生态片区和运河、岔河、减河等片区,促进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以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加快旧城更新,推动老城区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适当向河东新区转移,引导人口向城市东部集聚。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鼓励农民离土进城务工、经商、定居。以合法固定场所为基本落户条件,推动中心城区人口与城市同步扩张,加快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转移,引导农民通过村庄改造等形式融入城市或向小城镇集中。

  城市棚户区 改造5030套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

  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提高养老金标准,基本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分类施保,争取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32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600元/年。

  加快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建设全市统一的现代化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市、县、乡三级卫生应急指挥处置网络建设,构建15分钟应急救援圈。

  “十二五”期间,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253户,新建廉租住房6150户,经济适用房13250套,公共租赁住房13000套,限价商品房4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5030套,解决好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0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