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历经16个月的漫长等待,2009年就完成过会却迟迟没有招股的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如今终于要发行挂牌中小板了。昨天(17日),徐家汇结束了询价推介,下周三将完成申购和缴款。
在徐家汇的上市路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位于第十大股东的知名作家余秋雨了。一旦完成上市,他将成为身家过亿元的文化富豪。又是一个名人投资上市公司和一夜暴富的资本故事,而且同样引来了关注与质疑。首先来了解一下,这家位于上海黄金地段的商业企业,是如何与余秋雨这个名字挂上钩的:
余秋雨对于徐家汇的投资始于近10年前的2001年12月。当时,徐家汇的前身上海六百实业有限公司决定解散职工持股权,并计划将职工持有的这24.5%股权转让出去。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当时余秋雨斥资241万元买入了徐家汇82.5万股股份,每股价格2.92元。之后的8年中,经过股改和历次的转增股本,余秋雨的持股数量增加到了如今的518.6万股,再考虑到公司连续的分红,有人估算,余秋雨现在的每股成本仅仅只有0.4元。而按照徐家汇2010年每股收益0.56元,并结合当前中小板平均60倍的市盈率计算,上市后徐家汇可能获得33.7元以上的股价,这样余秋雨的持股也将对应出1.75亿元的巨额资产,无疑是一个标准的财富神话。
由于徐家汇国有企业的身份,人们不仅质疑余秋雨等自然人股东的资质,甚至怀疑国有资产流失。2009年10月,徐家汇刚刚过会,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就率先质疑:既不是高管也非职工,余秋雨的投资资格何在?位于如此核心商圈的徐家汇,当时怎么就迫不及待需要引入余秋雨的区区200万元?
对这样的质疑声,余秋雨曾经在自己的新书《我等不到了》中这样解释,当年偶遇上海六百百货的经理,问余秋雨有没有可能在他们“转制”的困难时刻参一点股。按照余秋雨的回忆,当时他之所以决定参股,并不是因为那位经理所说的“很多职工都是他的忠实读者”,他入股可以“提升他们的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而是“出于一个记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关于六百百货的故事。在这本书的第236页,余秋雨这样写到自己:
这家老式百货店曾经挂过油腻腻的黑色棉帘子,一个浑身淋湿的大学生用三元钱买得一包棉衣,在冰天雪地中活了下来。
但是,这是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呢?同样来自余秋雨,还有其他的资料在讲述那个年代的历史。2004年9月10号,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栏目曾经做过一期余秋雨的专辑,对于在农场的日子,当时的余秋雨也有一段回答。虽然6年多之后,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视频,不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智者·鲁豫有约》全文实录了当时的节目,在这本书的151页记录道,当鲁豫问余秋雨最终有没有买到棉衣时,余秋雨是这样回答的:
余秋雨:到农村去就要买衣服嘛,可那天我口袋里就三块钱,那个棉衣四块,我就没买,最后就用我妈妈给我做的棉衣去了农场。
如此前后矛盾的回答,显然匪夷所思。实际上,徐家汇改制之路上的“关系户”也绝非余秋雨一人。根据公告显示,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徐家汇拥有金国良等36名自然人发起股东,而大股东中,有三个人是“一家子”:孙庚祥、俞杏娟和孙玉婷,3人共计持有的发行人股份,大约占总股本的5%。
时隔一年,就在昨天,叶檀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柴华专访时,依旧坚持自己的质疑。在她看来,无论有没有这件棉衣的故事,说当年这200多万是余秋雨无意识投资,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记者: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书里对于你当时的质疑做出过解释,说明他的投资是出于对老六百百货的感激之情,这是否能消除您的一些质疑呢?
叶檀:我对徐家汇上市这个事情到现在为止看还没有变化。我们知道自然人股东进去之后像这些国有资产同时他要上市的话,起码是对这个公司做出过贡献的高管或者真正的风险投资人员。徐家汇只要对零售业有一些了解的都知道他的地段他资产增值的前景以及分红的前景到底怎么样?这个都是比较清楚的,所以说这已经不算一个特别的风险投资了。就拿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来说,如果净资产让你入股而且每年分红,这个东西叫做风险投资吗?
记者:其实高管持股和赠股,包括风险投资者在公司上市前几年的出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在创业板公司当中我们常常看到。为什么您会对徐家汇的高管持股持反对态度呢?
叶檀:徐家汇商城和一般的比如说民营企业上市还不太一样,第一个它这部分资产是国有资产,第二它这部分的资产的溢价其实是看得到的,因为它在中国最大商业中心的黄金地段。那么它在资产增值的过程中当然领头人、高管很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的商业环境的好转。所以在怎么来区分这样的企业和一般民营企业之间的溢价,我想我们必须要做出区分。
记者:您提到国有资产溢价的分配机制,那么现在看来,突击持股也好,高管夫妻店也好,它的危害究竟在哪里呢?
叶檀:如果风险投资家得到了溢价,那他可以去选择更好的企业,这个对市场是有利的。很多人都会去选择好企业,那么我们说一些实业家上市之后非常诚实的经营,他也有企业家的天分,这样的人在上市之后就会做大他的企业,他希望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这个对于社会整体的推进都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是相反的情况,比如说突击入股的,上市半年、一年他才入股;或者有些人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或者名人影响,这些东西就给整个市场一种逆淘汰的机制。大家就知道其实你当不当风险投资家、当不当实业家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你有内部人的关系和你有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