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面积超过百货店
■ 市场数量达到194家■ 营业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三分之一经营难以为继■ 明年将进一步形成分化格局
汪林朋
居然之家家居广场总经理
汪林朋:北京现在百货商场加起来不到100家,每家8000至10000平方米,总营业面积超不过150万平方米,家居建材市场加起来却达到200多万平方米。从经营面积上看,家居建材绝对是供过于求,已有几个市场经营难以为继。
刘晨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市场分会秘书长
刘晨: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本市1/3的家居建材市场出现亏损,其中一些市场濒临倒闭;1/3勉强维持,步履维艰;即使目前那些搞得比较好的、仍有影响力的市场较已往相比,其利润空间也大幅下降。究其原因,那就是在需求一定的条件下,同行太多,“分母”太大。可以说,京城家居建材市场已出现明显“过饱和”状态。
赵建国
集美家具公司董事长
赵建国:去年7月后在京开业的家居建材市场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有的开始转卖汽车、五金了,有的干脆转卖产权。
王骏逸
建材经贸大厦总经理
王骏逸:我不同意家居建材市场不行了的说法。我认为家居建材产业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就拿我们建材经贸大厦来说,自打1994年开业以来,业绩相当理想,这几年我们创造的利润都在8位数,开业8年来,已经赚回了几个建材经贸大厦,这不是什么商业秘密。我认为不行的市场是个别的,那是他们没有经营好,我对建材行业的未来是相当乐观的。
刘振宇
城外诚家居文化广场副总经理
刘振宇:我感觉明年的市场会出现一个“马太效应”,即好的会更好,坏的会更坏。好的市场有品牌,在好的管理、质量控制和市场准入的各种竞争条件下,老百姓自然会接受;而一般的市场、低端的市场,老百姓是不接纳的,于是会出现有的改行,有的倒闭,有的改做房地产了。明年及更长的时间内北京家居建材市场还将拼实力、拼服务。
“不死不活”者誓不“缴枪”
■ 建市场用的是银行贷款■ 为将来转行房地产抢地盘■ 圈地欲抓农村城市化商机■ 政府部门对此尚无作为
汪林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明知道这个市场赔钱,它依然在那儿顶着,没有“缴枪”,还在那儿搅局。它不死,我们就活不好。该死的死掉,我们才活得好。为什么那些市场死不了?因为有的人有本事圈地,或者在银行有关系弄几千万的贷款,于是盖个市场。经营不好又不能关门,如果它关门了,银行就一点儿钱都收不回来了。究其原因,在于开市场的钱不是个人的,而是国家的。如果将那些该关门的市场拍卖还银行贷款,我们居然一下子就可收购两个。
田耘
家和家美家居商城总经理
田耘:最近四环路以外开了一家号称4万平方米的大型家居建材市场,我总认为这块地圈得很容易。它会一直做家居建材吗?是不是很快转行做房地产?很值得怀疑。因为有了地,贷款融资就很容易;有了贷款,加上圈的地,做房地产就更容易。
石占成
保佳家装建材市场总经理
石占成: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北京的家居建材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的现象。尤其是今年,为了在国外大财团进入北京市场之前抢占地盘,很多大集团开始了“跑马圈地”运动,大家的目标似乎不是盈利多少,而是谁开的分店越多,谁将来能够挣的钱就一定越多。
刘振宇:我们城外诚在南四环做了大圈地,占地220亩,元月5日将正式开业。是不是农场改造过来的?不是,是地方政府的商业用地。现在南四环商业气氛还不行,朝阳区2004年12个乡要转入城镇化,我们想抓住这个契机,把地先占住,将来肯定有发展。
王德奇
北京市商委规划处
王德奇: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经营者,另一方面也淘汰了不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目前来看,我们政府部门的研究不是很透。相对来说,“过度竞争”的情况确实存在,市里领导已注意到这一点,正考虑如何改进家居建材市场的发展。
超市新业态挑战摊位制
■ 摊位制市场与超市各有所长■ 关键在于加强管理■ 投资者关心品牌发展忽略经营模式■ 做市场需向做企业转变
齐万富
北京市场协会会长
齐万富:集贸市场这种业态被取消是不可能的,被其他业态逐步取代也有一个过程。究竟哪个业态适合家居建材市场,由经营者和老百姓决定,不是由长官决定的。摊位制市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加强管理,我认为大家可以放心地去经营。
赵建国:适合做超市的应是适合标准化生产、定价、统一调配的物资,在百姓生活品中适合,建材中适合,但家具不适合。西方的建材超市中小摆件、建材多,家具并不多,只有沙发、床等简单家具进入超市,大部分家具只做专卖店。现在是追求个性的时代,用标准化东西满足个性需求很难,因此摊位制市场三五年内适合国情,不会有太大变化,发达国家现在也还有这样的市场。
王骏逸:同样是摊位制市场,在经营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我们建材经贸大厦一直用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来经营自己。比如我们创造了“精品店中店”这一理念,创造性地在企业经营中引入了ISO9001、14001质量及环保认证机制,还适时推出“国际时尚家居名苑”的概念,抓住了中高档人群的生活理念,让他们在这里购物时体验到一种为其量身定做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市场就有了竞争力。
王蓓
爱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蓓:国外这个行业经过了多年发展,经历过摊位制,现在还有。关键是要加强管理,提升品牌,知道如何参与竞争。目前同行业比较大的家居市场经营都不错,销售额稳步增长。
安冬梅
环三环家居商业中心总裁
安冬梅: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品牌发展,而非经营模式。是超市还是市场,要看业态经营水准,同样是超市、市场,却有好有坏。市场业态中,只有主要的几家经营得比较好。商品定位取决于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如果有能力在若干年内做多家超市,但仍不放弃市场。不管哪种模式,关键是内在核心竞争的品质,能驾驭什么样的资源,把握什么样的机会。只有品质才能决定生存。
田耘:家居行业不排斥超市业态。摊位制市场是一种内部的组合,抓不好管理难上档次,由于实行多元化管理,不统一收银,不统一纳税,管理有难度。但也有多种积极性,有品牌厂家,一个品牌都有相对固定的客源。不光靠市场打广告,品牌厂家自己也打广告,推动服务高于市场,而且市场内的企业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特别是各品牌实行经理责任制,紧紧抓住客人实现销售,比超市有优势。摊位制这种市场还有利于品牌的优化,家和家美每个季度都会清除几家销得不好的品牌,引进几家畅销品牌。
张国山
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张国山:家居建材市场的优势在于它是双重主体。市场老总是一重主体,场内经营者则是第二重主体。如果处理好两重的关系,在撞击和互动中形成的力量很大。商场没有这种优势。做商品,做市场,还要做企业,这是家居建材市场的发展方向。
“海外军团”带来冲击波
■ 竞争对手不是本土超市而是洋巨头■ 服务牌上有文章可做■ 洋巨头服水土有过渡期■ 同业应联手“抗敌”
汪林朋:北京家居建材市场大多数以招商制市场为主,同行是冤家?我不这么看。我们谁也不能把谁竞争趴下。我们的威胁来自现代化的大型超市,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好美佳、东方家园不用说了,红星美凯龙另当别论,欧倍德、百安居、乐华梅兰都要来了,它们采取完全超市、低价的战略,我们无法和他们打价格战,它们对传统摊位制市场的影响才是巨大的。
杨长明
碧溪广场总经理
杨长明:尽管北京的家居建材市场有194家,营业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但龙头还是几大家,依靠自己的实力稳住了北京市场的地位,占据了主要的份额。但目前在京城的影响和占据的优势都是短暂的。洋品牌经营了数十年、上百年,在经营方式上有优势。本土化的摊位制市场除要在硬件上更加完备以外,还要在软件上多做文章,打出服务牌,这是对抗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单个家居企业和洋家居巨头竞争力量很单薄,大家应该携手创品牌,共同抗衡洋巨头有希望。
赵建国:同行业应该联手,不联手在资金实力上拼不过洋家居。目前我们在家具上有优势,过几年这种优势发挥得差不多了,就难以对付它们了。拼价格、拼广告并不是长远之计,应提高整体形象。
田耘:洋企业对我们这些本土企业形成竞争还有一个过渡期,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刚刚亮相。当然面临的挑战是很大的。过去外资零售商业在北京的发展有量的限制,现在扩大了,所以沃尔玛要进来了,乐华梅兰、百安居等洋家居也要进来的,南方发达省份的更是已经来了。不过,他们立足未稳,水土不服的过渡期大大长于百货业。消费有两种,有目的性的消费和随意的消费。家居不是完全高附加值的商品,但大多属于有目的性的消费。在洋家居水土不服期间,北京传统市场的老板利用扎根于北京文化的优势,及时做出调整,将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
进入容易出局何其难
■ 限制、禁令不可行但需“准入”■ 当务之急是建立淘汰制■ 从土地资源上控制是核心■ 市场主办单位应成第一责任人
石占成:有谁考察、研究过北京市目前及未来10年内究竟需要多少个家居建材市场?还是只要能够增加税收,谁有本事谁开?适者生存不假,但是等待其自然淘汰,不如做好必要的规划,发挥政府机关的职能作用,按照一定的区域进行规划,适度调控,良性发展。
赵建国:面对市场饱和的局面,政府应该整顿市场秩序,提高准入标准,必要时暂时停止新建市场,在短期的平稳后才有进一步发展。洋建材巨头的进入不需要政府采取什么限制措施,但国内企业应在同一个准则下竞争,如都实行相同的准入制。
安冬梅:在放开机会的同时,政府应建立竞争机制,提高或加大市场准入的门槛。关键是有的市场不行了,出局怎么办?应有市场的末位淘汰制,不具备条件的淘汰掉。淘汰制应和准入制同时出台。市场的竞争机会应该是公平的,不应该受各种形式的垄断,不管是地域型的、行业型的或行会型的。任何想出台法规禁令的做法是挡不住市场本身的发展的,要创造条件,鼓励竞争。在机会上不应控制,应开放。
汪林朋:有人希望政府出来制定规划,搞个限制,不让别人再开市场,我认为想都甭想。你不让开市场,还可以开超市、专卖店和你竞争。国家不可能制定政策,别人开个建材市场要和我们这些老板商量一下,这是做梦。但我对政府有两点期望:一是要提高门槛。开市场得负责任,得有实力负起责任,不能盖两个棚子就开。二是把精力放在规范市场秩序上来,真正地实现优胜劣汰。
王蓓:尽管现在已有200多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了,但政府不能做出限制,这样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一是制定一个进入市场的门槛,二是对一些经营不好的,包括企业服务品牌不佳、投诉相对来说比较多、不适合生存又不死不活地搅局的市场,应由政府进行协调,商讨如何去兼并它,如何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齐万富:行业协会应该在家居建材市场的发展、保护民族工业中发挥作用,站出来替政府说话。同时,制定一些行业标准,让大家都按标准执行,才有利于市场的发展。比如墨西哥人为保护本国产的西红柿,便制定了一个超过5公分的不能进入市场的准入制,结果美国那些既个儿大又便宜的西红柿就是进不去。
杨长明:政府既要有准入的机制,也要有淘汰机制,从资源方面加以控制。不能硬性规定或采取某些措施,禁止某些人参与竞争,这可能违反市场竞争原则。关键是要搞好家居建材市场的布局控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田耘:政府应宏观调控市场,从资源上控制是核心。北京的土地资源和人口相比是稀缺的,有的地方不要轻易批它做家居市场。如二三环之间,拆迁的地方你要办多大的市场都可以,这需要很大的实力,可是对郊区、农村的土地就应该进行调控。
王德奇:淘汰机制非常好,只有准入制不行。淘汰制对现有企业很有促进。目前北京在推进大型零售店的管理办法,力争列入明年的立法程序。今后在北京发展大型商业设施,需经过论证。利用管理办法,土地资源进行调配,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办法。
张国山: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在加强,开始强调制度建设,强调由过去主要以经营者为监管重点转为市场主办单位者为重点,市场主办单位为第一责任人。过去开个市场办登记证就行了,地位不明确,没有充分法律根据,是管理薄弱的一个原因。现在开始明确,市场就是企业,登记后发营业执照,就要作为企业来监管。北京现代商报记者 吴厚斌 窦晶晶/文
“多与少”的悖论
几年前记者搞家装时,几乎所有的板材、磁砖、洁具都是从居然之家淘来的,因为那里的东西便宜。前不久家里一个马桶坏了,直奔居然按图索骥地找,令记者沮丧的是,逛了两个小时仍一无所获:居然早已不卖那个品牌。仔细一看,天哪,这里的马桶个个看起来都油光闪亮儿地如同艺术品,记者当年那个几十元的老土得掉渣的马桶怎会出现在这里呢?
如果说当年的居然之家靠便宜起家,那么今天的居然之家是靠品牌取胜。“先行赔付”这四个字,居然之家率先喊出来了,如今在京城家居建材市场,谁不宣称自己“先行赔付”呢?不新鲜了!今年七月,居然之家、建材经贸大厦和东方家园又获得了“绿色建材市场”的称号,现如今,又有几个市场没有这样的招牌呢?又不新鲜了!如今居然又已探索出一条结合超市与专卖店的现代家居购物中心的新路,其发展趋势如何,尚不得而知。
京城每年面临着60亿元至80亿元的家居建材消费市场,这个蛋糕谁见了都会眼红。于是,上海的好美佳、江苏的红星美凯龙来了,国外的欧倍德、百安居、乐华梅兰也已圈起地来了。然而,一些北京本土的家居建材市场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来抢市场而束手无策:广告也做了,装修也搞了,可就是没人来呀,整天空荡荡的入不敷出,这样的日子实在难熬啊!优胜劣汰的时代已经来了,大市场容不下弱小的勇者。这些无人光顾的市场经营者并不知道:品牌是靠自己的实力、对消费者的忠诚一点一滴地创出来的,而绝不是靠做广告轰出来的。
京城有194家家居建材市场,到底多了还是少了?这是一个悖论:能发展者认为少了,还将大肆扩张;不能发展者认为多了,将不得不关门。品牌将淘汰杂牌,这将是市场公平的选择。吴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