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南海经济开发区评出十大“智造之星”,谋划已久的产业智库也正式浮出水面,即通过“政府———院校及科研机构———产业及企业———中介组织”为链条运作的智慧运营管理模式,由政府规划引导下运用市场机制,在本区域长期积累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就地产业化,最终形成智慧模式与智慧文化的“双轮驱动”。
从工业园区到产业智库,南海经济开发区缘何选择这样的图强之路?创新资源、智慧经济与本土强大制造业的结合,南海经济开发区将如何践行?谁来承载?南都记者另获悉,南海经济开发区不日将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对于南海而言,覆盖狮山、罗村、丹灶、大沥等四镇,总面积达256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肩负起怎样的使命?珠三角中心区域,一个有别于广州智慧城的IBD呼之欲出。
产业南海中部突围
根据南海区委、区政府去年底确定的“中枢两翼、核心带动”战略部署,中部被定位为“制造基地、产业智库、交通枢纽”,是南海未来的“经济引擎”。在此基础上,南海区提出要实施“植产兴业”策略,拓展南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全力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去年,南海成立东、中、西三大片区管委会统筹全区发展,南海经济开发区从2005年的‘园镇合一’调整为现在‘一园四镇’的内部资源整合,协调发展范围从原来的狮山镇扩大到整个南海中部的狮山、罗村、大沥和丹灶四个镇(街),产业工人已逾60万。”狮山镇党政办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介绍说,南海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调整,不仅仅是为实现跨镇土地资源的规划整合,更是希望以此打破产业边界,实现产业南海的中部突围。
用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的话来说,则是中部片区应打造“产业南海”的典范。他说,南海经济开发区在产业载体的建设上要做到“速度”与“高度”的结合。
事实上,从1998年南海软件科技园启动建设,到2003年南海科技工业园的挂牌成立,再到如今的南海经济开发区,南海“产业梦想”的载体经历了从科技园到工业园的升级;从2005年广州日系汽车基地大力发展汽配工业,到2010年引进世界级整车品牌一汽大众打造汽车产业城,南海经济开发区实现了从产业链的分工配合到全线覆盖的升级;从2005年“园镇合一”的行政区域调整到2010年的“一园四镇”的内部资源整合,又实现了从工业园区到产业新城的升级。“整个南海的工业产值4000多亿,中部片区4镇占据了一半以上。单狮山一个镇就是1700亿。”狮山镇副镇长、南海经济促进局副局长、南海经济开发区招商统筹局局长李兴强向南都记者透露称,根据目前的规划,承载着中部突围使命的南海经济开发区,十二五末G D P将实现翻番,达到5000亿。
从工业园区到产业智库
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现状,南海经济开发区目前提出了“产业智库”目标,配合“育才引智”人才战略,将在智库尤其是产业人才培育发展方面重点着力。就在今年5月,南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南海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全面开展实施产业智库战略、高技能人才输送及培养战略等方面的合作。
而此次评选出的10位“智造之星”或是企业的研发带头人,或是企业的技术部主管,或是分管技术的副总或者董事,在引领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南海的产业升级转型与发展。
产业智库究竟是怎样一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技术改造和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现在我们拥有这么庞大的产业,未来我们发展的空间在哪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答案在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必须靠技术的改进来推动。”李兴强打了个比喻,“产业智库就是南海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据悉,南海经济开发区构建产业智库的思路是,通过政府搭建产业及生活配套平台,发布支持政策打造智库平台;院校及科研机构作为创新源泉,提供核心智力支持;产业及企业作为智力需求方,提出研发需求并将智慧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中介组织作为保障平台,为智慧成果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最终形成以“政府-院校及科研机构-产业及企业-中介组织”为链条运作的智慧运营管理模式,实现以“智”而制的产业核心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