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罗国伟、李燕川等零售高管的行业发展预言

   2011-08-08 北京商报8670

  张志刚:流通不仅要“通”还要“畅”

  年过花甲的他是经济战线上的老兵。他在基层做过技术员,涉及轻工纺织也经历了重工业。在原国家经贸委分管过内、外贸方面的工作,也曾统筹协调我国加入WTO后期谈判方案。他长期在宏观部门工作,作为商务部原副部长,他对于我国经济尤其是商业流通的未来,娓娓道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新世纪,他为我国流通业取得的成绩自豪,也密切关注当前存在的问题。

  结缘

  在2010年北京十大商业品牌颁奖典礼上,张志刚以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的身份首次参会,并做了精彩演讲。他表示媒体参与北京市品牌建设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并表示北京十大商业品牌这个考核活动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

  产业预言1

  中国将成全球第二大消费国

  商报:经过了2008年源于美国波及世界的金融风暴后,目前全球经济正在回暖。在此背景下中国商业有什么机遇?

  张志刚: 扩大内需方针的确立就是最大的机遇。据美国相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消费世界14%以上的商品,届时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消费品大国。总体而言,中国商业面对的形势是“发展快、差距大、前景好”。

  产业预言2

  加快转变现代流通方式

  商报:您认为中国流通领域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发展?

  张志刚:我国的流通领域,首先要优化结构,转变发展的方式。提高包括流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目前我国的这个数据为43%,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末达到47%,但即使是这个数值,也比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值的50%低了3个点。其次是提高效率。让各流通环节不仅“通”还要“畅”,要推进大型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要将国家部分商品储备抗险救灾的功能扩大到用于宏观调控,建立起市场加“蓄水池”的体系,加快解决影响流通效率的关键环节。此外,要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绿色的消费理念以及国内外统一的市场,使得国内外两个市场相互补充。

  产业预言3

  连锁化是现代流通的重要指标

  商报:今年流通成本较高、物价高位运行等一直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您觉得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流通行业更高效运转?

  张志刚:流通行业是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提高流通效率是我们经济领域永恒的追求。应该看到,建立现代化的流通体系是提高流通效率的必然路径,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各级部门应该把企业的连锁化率等作为考核现代流通的重要指标。

  产业预言4

  争取早日成为“巨人”

  商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以及中国庞大的消费潜力,让众多外资企业加速在中国布局。您如何看待外资零售对中国商业格局的影响?

  张志刚:外资零售企业为中国商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我们已经实行了完全开发的政策。同时我们必须要支持中国本土企业做强做大,形成可以平等竞争的能力。目前外资零售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个别领域比例偏高。中国企业的成长要敢于引进“巨人”,向巨人学习,做到与其同行,争取早日成为巨人。

  我提醒相关部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切莫“亲洋女婿,疏远亲儿子”。还是要按WTO的要求,做到平等竞争。

  点评

  “渠道为王”是一句已经被喊老了的名言,老得近乎被遗忘。十年前,我们倾举国之力打通了世界上最大的渠道WTO,今天,当我们即将以此为纪念时,却忽然疑惑,十年来,国内是否有足够的渠道建设与之相匹配;十年后的今天,当拉动内需已成为经济国策,又是否有足够的投入与之相匹配。至少现在,对于流通业的国家政策、资金投入,仍远远落后于房地产业、金融业、制造业。无论是降低税负还是遏制公路乱收费,对于流通领域的政策多为亡羊补牢式的受迫出台。在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上,纯逐利性的野蛮生长和沉沙折戟频频出现。未来,需要真正将“渠道”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对待,否则,再过十年,中国也许就真的只有中国市场,没有中国经济。

  (北京商报 记者彭宇)  

  超市发李燕川:北京商业进入“社区为王”时代

  有这么一种说法,发自内心的笑才能笑出爽朗的声音,真诚的微笑会让人感觉舒服,具有亲和力。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川很会笑,自信爽朗又不失谦逊平和的笑声已经成了他在业界的符号。30年前,他在众多的职业目标中选择成为一名副食品售货员,从此走进零售业;今天,作为数千人企业的掌舵者,他难言轻松却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他每年初给企业定下的发展目标总能在年底一一实现,这种“说到做到”为他在行业内外赢得了口碑。李燕川说:“零售业没有捷径,比的就是谁更用心。”

  结缘

  李燕川说他很早就关注商报,但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四年前的一篇报道。在2007年12月的北京商业高峰论坛上,《北京商报》商经版关于超市发调整生鲜早市的报道让参会的李燕川非常关注。“早市调整是我们准备尝试开拓菜市场新业态的信号,但是当时我们没有对外发布任何消息,商报的记者第一时间扑捉到了我们卖场的细微变化,”李燕川说,商报对北京商业的关注度和专业性让他印象深刻,从那之后他几乎每天都阅读《北京商报》,商报也逐渐成为超市发管理层最常翻阅的报纸。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86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