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新业:另辟蹊径的先行者 铸造独特运营模式和资金解决方案

   2011-08-28 经济观察报10220

  从2006年起,阳光新业开始战略转型商业地产。在随后的2007年、2008年,阳光新业相继引入海外主权基金、斥资37亿元收购家世界18个物业组成的资产包,为其转型商业地产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其持有和管理着26个商业项目,150万平方米的商业管理面积。面对随着住宅调控而来的商业地产转型浪潮,阳光新业显然会比不少“被迫”转型的开发商要从容得多。经过这几年的探索,阳光新业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和资金解决方案。

  并购扩张

  阳光新业在全国范围内持有和管理的项目,其中80%以上都是通过收购再经营物业而来,形成其特有的扩张模式。“这正是我们的特点。”阳光新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睿表示,收购、改造商业地产项目,与新建项目相比有诸多不同。

  李睿介绍,收购、改造商业项目的优势在于,单体项目的改造周期会比较短,从策划设计开始,一般一年半左右就可以完成项目的重新开业,而新建项目一般都需要2—3年的时间。不仅如此,收购改造项目因其前身具有一定商业氛围,养商期相对较短,而新建项目一般需要2-3年的养商期。“一个新建项目从开始到成熟,至少需要4—5年时间。”李睿说。

  此外,收购项目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租金收入的保障。“以阳光新业通州九棵树新生活广场项目和今年7月份新开业的北京分钟寺新业广场项目为例,重新开业以后几乎没有培育期,马上就进入了客流持续旺盛的比较成熟的运营时期。”李睿说。

  但阳光新业的这种模式,对开发商在商业操作能力及工程管理上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新建项目从设计到建造都是全新的,便于控制。而收购项目,在设备设施、能源提供、建筑结构等方面都存在限制,需要有更多的精力去细化、分析项目的可提升价值,包括项目目标客户的真实及潜在需求,业态规划与工程条件的可结合性,项目的持久竞争力等等。

  以北京分钟寺新业广场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东南三环,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该区域内的居住人口众多,家庭消费需求量旺盛,但商业配套资源却相对缺乏,仅能满足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因此商业有提升和改善的需求,有进行操作的基础。因此,阳光新业将分钟寺新业广场定位成一个区域型的购物中心,以餐饮、儿童天地、服装服饰和生活配套为四大主题,满足了区域内的消费改善性需求。此外,分钟寺项目在被阳光新业收购之前,本来就在营业中,主要是以家居建材、生活超市等业态为主。生活在周边的消费人群,对这个项目有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在里面,所以,阳光新业在对该项目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为了让人气不中断,超市一直都没有停业,并辅以互动式的推广策略。通过这种专业操作,使得项目开业后的平均客流,在5万人/天以上。

  然而,对项目的改造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

  “比较棘手的就是遗留商户的配合问题。”李睿表示,阳光新业在处理该问题上,一是会拿出整套的区域分析、项目后期方案和商户直接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项目情况和前景;同时,阳光新业还会针对这些商户制定一套配合补偿方案。“一开始会比较困难。做第一个改造项目的时候,和商户的谈判周期很长,尤其是主力店。但是第一次的承诺都实现了,后期与商户的配合就越来越好。”李睿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102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