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由中心里出售国际知名品牌的豪华店铺大部分也是无人间津,保安人员甚至比顾客还多。美式咖啡馆里倒是挤着不少顾客.他们一边研究供应奶油巧克力蛋糕和高热量食物的菜单,一边还得忍受着旁边公共游泳池传来的让人头痛的扰攘声。
兴建大型购物中心如火如荼
大城市是超大型购物中心的首选之地,因此这两年各商家雨后春笋般地落户新德里的卫星城戈加恩—这是坐落于新德里以南几公里的商业中心。
商家在这里费心劳神并投入巨资,然而所得利润却有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自从五年多以前第一家超大型购物中心落户于此,印度的零售业变革刚刚开始就遇到了不少麻烦。
在德里市郊,开发商购买了大大小小的土地并迅速投入到大型购物中心的建设中。如你开车由市中心到郊区.很难看到还没有被征购的土地,即使是贫瘠的土地。开发商会在自家的广告牌上展示成型的超现代化大商场。
在首都郊区,土地价格相对便宜,商家也深信经营超大型购物中心赚钱会很容易。
在戈加恩这个面积不大的区域里.各项建筑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这里的一条名叫“麦尔”商业街,沿途有六家综合购物中心,在两年之内还会有17家甚至更多的大型购物中心在此建成。同样的“淘金热”在全印度的大城市周边地区也可以看到,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美国风格的大型购物中心在印度将会增加7倍之多.达到300家。
来自现实的打击
大型购物中心的遍地开花引起了印度零售业分析人士的忧虑,他们已经开始质疑印度对mall文化的情结能否长盛不衰。最近—些大型购物中心内的餐厅和店铺已经纷纷关闭,主要原因是店面租金过高以及顾客对它们的兴趣减退。
印度各家报纸在大型购物中心纷纷开业引来的shopping mall狂潮几个月后,就注意到了随后的经营下滑现象并把它称为"mall疲劳症”。
萨德纳·泰尔瓦是一名23岁的学生,到购物中心主要是为了躲避干燥酷热的天气,他说:“很多人来这里只是为了乘凉,这个地方要负担的电费就是个大问题。”
“大型购物中心已经不像两年前刚开业时那样兴盛了,”泰尔瓦说,“因为有很多人在商场里漫无目的地闲逛,所以有时看上去好像是顾客盈门,但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在买东西。我可能会买些爆米花或一张生日卡片,但不会买更贵的东西了。”
印度还没有对美国进口货物表现出文化意义上的反感。在印度,人们对于商场内几乎全部被西餐以及贝纳通和Tommy Hilfiger等品牌占据并没有感到吃惊,他们不满意的是价格而不是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在购物中心的一间咖啡馆里,一位26岁的话务员对笔者说,她很少在店内驻足,因为商场橱窗内展示的标价高达3500卢布(合39.16美元,这比印度普通人的月工资还高1777卢布)一件的衬衫使她望而却步。“我一般在住家附近的市场买东西,这里的商品太贵了,我来这里只是见个朋友。”
—位来自德里的建筑师拉胡·森说:“城里和郊区的房价相关悬殊,郊区的家庭—般都住窄小的平房,而目经常断电.大型购物中心对于他们无疑是个好去处。”
尽管各商家对德里周围地区的兴趣在消减,但零售业分析人士对此仍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此类新型的消费形式方兴未艾,还有很大潜力。数据显示的前景也很“光明”:在印度虽然还有3亿人口每天靠不到1美元维持生计,但据估计印度的中产阶级人数已达到2.5亿之多。
着眼未来前景乐观
在印度,大约有65%的人口是不到35岁的年轻人,他们容易接受新的消费形式,也有较强的购买力,而且他们在比较安逸的环境里长大,并没有老一辈的那种物品短缺、节衣缩食的经历。另外。现在有2200万印度人使用信用卡。预计到2008年人数会达到现在的3倍。
商业发展公司DLF的行政主管阿杰伊·汉纳表示,他对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的前景非常有信心,他的公司已对该项目投入数百万美元。
DLF公司是印度最大的商业发展公司.它承建了德里南部的住宅新区,还把戈加恩第一阶段发展项目的70%纳入其麾下。阿杰伊·汉纳认为,印度的零售业与美国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发展情形很相似,都是大型商业公司挤压小店铺,小店铺便只好关门了。
汉纳表示:“印度有众多的中产阶级,其中60%至70%都住在大城市,并且都有数量可观的可支配收入。”提到信息技术时,汉纳认为,“印度的零售业变革规模要比信息革命更宏大”。
汉纳继续分析道,“在印度人的理念中光顾综合购物中心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像欧洲一样,印度也有很多乡村集市,印度人很喜欢‘一站式’购物”。他说:“在购物中心里,你可以自由地娱乐、吃喝、购物——就如同身处印度的集市里一样。我们认为这样的情景很快就会到来。”现阶段外国的直接投资还不允许进入印度的零售产业,但当前的预算报告已批准外资投入商场建设项目,并且有迹象显示,政府部门正在考虑对外国投资解禁。沃尔玛公司的高级主管约翰·梅兹不日将抵达印度并举行会谈,人们纷纷推测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将计划在印度“安家落户”。(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蒋永军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