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房地产行业已经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该行业已进入转折期。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房地产开发商逐渐向商业地产领域延伸。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就在商业地产暗流涌动之时,早期转型商业的开发商似乎成为了市场转向的幸运儿。从2006年开始,位于深圳的花样年(01777,HK)就把开发重心从单纯住宅转向城市综合体,从而规避了市场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于在业界,花样年被认为是中小型民营房企转型商业地产的典型样板。
今年上半年,花样年实现合约销售收入34.05亿元,同比增长144%,销售面积35.1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8%。对此,花样年集团董事局主席潘军向记者表示,正是因为花样年很早就从住宅转向了商业地产,所以当楼市调控来临时,公司依然保持上升的势头。
但对于一家年销售收入不到100亿元的房企而言,面临的市场生存压力和应对政策风险的能力往往不能与“万保招金”等行业巨头相比。但正因为如此,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在市场风险面前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对于商业地产的关注,花样年早有意识。2006年,在分析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后,花样年开始调整并提出了商业地产要占集团开发量30%的目标。到2008年花样年的金融产品、土地储备大约有30%~50%调整成为商业地产。花样年的策略是做高端住宅,并逐步增加商业地产的业务开发比例。在2006年设定的住宅与商业比例是7:3,在减少住宅,加大城市综合体等商业地产项目之后,目前业务比例已上升至5:5。
据悉,目前花样年的商业地产项目大多属于城市综合体。中报显示,在2011年上半年的销售中,花样年在珠三角、成渝地区、长三角、京津地区八个核心城市17项目中,城市综合体项目销售收入大增。截至今年6月底,花样年城市综合体项目的销售收入占上半年整个合约销售收入的57%。
对于为何要转型商业地产,潘军的解释是:“在调控之前,我们发现行业细分市场,大家对商业地产比如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家对产品和服务细节要求越来越多,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趋势。”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与其他开发商高比例的持有型商业地产不同,花样年的商业项目中,很大一部分是被出售。
对此,潘军表示:“持有的收益没有销售收入速度快,在花样年没有达到一定规模之前,持有的比例会较小,所以会尽量选择物业出售。”有业内人士则认为,花样年资金规模较小,持有型物业需要占用大量资金,选择物业出售实则是无奈之举。
对此,花样年公司方面透露,目前持有商业的比例较小,保持在10%~30%,所以会尽量选择物业出售。但对地段资源稀缺,租金收入更高、更稳定的商业项目会采取持有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