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家居零售业走近十字路口

   2005-05-27 9380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之后,外资零售商在内地开店将没有股权比例、开店数量与开店区域的限制。这些限制的取消,将会引来大量外资零售商进入中国零售业,中国零售业无疑将会进行真正的洗牌。

  那么,作为中国建材家居零售业的商家们应该如何面对零售业中的“12·11”这一变化呢?面对外资零售商这三项限制的取消,中国零售业中的建材家居市场发展趋势将如何?

  “12·11”之后,外资零售商大鳄必将进入中方零售业

  经济学家汪浩这样分析:中国零售业的市场潜力非常大,一般来说,20万~30万人口就可需要一家大型卖场,加上交通相对来说没有国外发达,还可以再多开两家,另外我们本土零售业的市场经济发展没有几年,所以12月11日之后,随着中国取消对外资零售商的股权比例、开店数量与开店区域的限制,外资零售商进入中方市场的条件已经放松到了最宽限--外商开店的程序将会和本土零售商开店程序相同,这必定无疑将使那些外资零售商,尤其是那些具有几十年零售经验、且资金雄厚的外商进入中国零售业。

  建材家居的零售市场,对外资零售商的吸引力会更大,因为先进规范的超市经营模式目前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还很低。

  汪教授在分析外资零售商进入中国零售业的方式时说道,从已经进入和正在进入的外资来看,零售商采取的方式包括两种:自己开店和并购。

  正如同经济专家的分析,目前建材家居市场的外资投资趋势已经开始逐步上升。

  百安居计划在2008年前在中国开80家店,其中在北京开10家店,百安居并购普尔斯马特的消息也已经成定论;同时欧倍德收购家世界也在谈判之中;刚刚开业的乐华梅兰也计划3年之内在中国开到20家建材家居超市;宜家家居新店址也在建设之中……

  外商进入中国零售业的最初不一定盈利

  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调查显示,2002年沃尔玛在中国亏损2.4亿元,2003年减亏至4000万元,2004年初时已基本持平;而家乐福在中国去年才实现盈利……

  对此现象,本土很多商家认为,外商并不是“一只狼”,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不一定服中国的“水土”,所谓的“人情”两不知,经营起来盈利还是有

  一定难度的。

  汪教授对此的看法是这样的:外资进入中国的最初,确实会因为不了解中国的“人情世故”而有些盲人摸象,但是这种状况不是长久的,随着他们更为专业的调研,以及在中国市场的“长住”,这种困难很快会克服。另外,在他们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也会采用一些低价销售的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百安居四季青桥以及乐华梅兰的开业促销便证明了这一点。最为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暂时的亏损对于基金雄厚的外商来说并不在话下,亏损还在扩张,这一点就证明了期亏损无疑是为了更大的盈利。

  事实上,自1992年试点开始,外资零售商进入中国已经10多年了,一些大的跨国企业已度过了最艰难的适应磨合期,只要加速人才本土化进程,就可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目前,取得中国主要城市市场竞争优势的外资巨头,已经开始着手进入二级城市的整合和部署。

  本土建材家居市场应如何应对

  面对“12·11”可能会带来的建材家居零售市场的重新洗牌,本土建材零售商应该如何面对?本土建材家居的趋势将如何发展?

  对此,汪教授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进行考虑。

  首先,本土市场可以向这样两种方式发展:实力强的大型卖场兼购中小市场形成更大的本土连锁公司;另外,摊位制发挥自己服务可以做得很精致的优势,把店作成为经营高档品牌的精品店。因为,全世界都有这个特点,进入到国外市场的超市是不做大品牌的,而同时大品牌公司又不会亲自进入国外市场,而只是授权本土公司。

  建材市场目前的发展趋势与汪教授的分析是吻合的。记者在采访十里河一条街的时候已经看到作为建材家居精品店的东方汇美,其消费者人数在上升,另外,与东方汇美毗邻而建了另一新的高档店面,据相关人员透露明年初将会开张的这家新店也将会是一座精品建材家居店。另外,有关资料显示,居然之家已经收购了一家建材店。

  其次,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聘请专业调研公司来做。

  事实上,往往国外品牌的市场调研比国内做的还好。记者从采访国外品牌和相关资料来看,国外超市的市场调研得出的结论和本土市场便有很大不同,百安居和乐华梅兰都认为先进的建材家居超市模式仅占整个建材市场的5%,还有95%的市场份额。从市场发展趋势上来看,他们的调研侧重经营模式的角度是科学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要上新台阶。外资零售商有着很多年的管理经验,本土商家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并借鉴外商的先进管理经验。

  (中华建筑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3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