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马泉营地铁站附近的赛特奥特莱斯吸引了众多顾客前来购物。
对于即将回国的留美学生李苏苏而言,令她感到担忧的不是国内的环境污染,也不是交通堵塞,而是有没有奥特莱斯(outlet)可以逛?
据李苏苏介绍,美国的奥特莱斯都建在距离城市几十公里以外的郊区,例如纽约附近最负盛名的Woodbury Outlet距离曼哈顿近80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人们像蜜蜂一样忙碌穿梭在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销售区内,一天下来,腿也痛脚也痛,但每个人却都是兴奋而来欢喜而去,因为无论在商场里多么贵族的品牌,到了这儿全都放低了身段,用非常平民的价格迎接慕名而来的顾客。
上世纪70 年代,美国一些服装工厂开始经营直销商店,主要甩卖仓库尾货,往往是一家工厂对应一家商店。由于省去了大量中间环节,因此价格都十分低廉。在之后的发展阶段,很多工厂把工厂直销店逐渐集中在一起开设,形成了直销区域,也就形成了奥特莱斯。
随着奥特莱斯产业的发展,除了工厂货源之外,一些从商场下架的商品也渐渐进入了奥特莱斯,甚至有些头脑灵活的厂商还设计了专供奥特莱斯的产品线,这样一来,奥特莱斯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很多中心已突破该业态最硬化的数量指标,即必须半数以上的租户是工厂直销零售商的界线。工厂直销中心与购物中心产业边缘逐渐模糊。
如今美国已经拥有近300家奥特莱斯,面积从1万到10万平方米不等。为了不影响正价商品的销售,业内还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要求奥特莱斯必须距离城市一定距离以上。由此,奥特莱斯便逐渐成为了人们节假日的休憩场所,在驱车郊游的同时,可以在空间广阔、空气清新的奥特莱斯里尽享全家购物的欢乐。
零售业新的增长点
从2002年燕莎奥特莱斯开业至今,中国的奥特莱斯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如今中国各地大大小小奥特莱斯已经多达近400家,从数量上甚至超过了美国。
燕莎奥特莱斯前任董事长万文英曾经回忆道,她当年去香港招商的时候,一开始,请她吃饭的人络绎不绝,一个晚上甚至能吃好几顿饭;等她把来意说明,请吃饭就少了;后来,就得去别人的办公室等着了;再后来,要见的人都见不到了。国际大品牌对于在中国内地落地,显然缺乏信心。
但事实证明,中国人是需要奥特莱斯的。2010年,燕莎奥特莱斯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25亿元,这让那些当初犹豫不定的品牌商们大跌眼镜。
随着众多奥特莱斯在中国打开了局面,一个崭新的业态逐渐在中国形成,赛特奥莱副总经理乔宇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们2008年招商的时候,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招商的时候和品牌商们都很好谈,包括Burberry在内的一些品牌和我们可谓一拍即合。现在我们的600多个店铺已经全部租出去了,没有一个空位。”
“奥特莱斯已经成为零售业一个新的增长点。相同面积的奥特莱斯的业绩应该会高于传统百货店。”乔宇告诉记者,“中国奥特莱斯的发展是零售业逐渐累积到一个地步,自然的瓜熟蒂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