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兴设计总经理、总建筑师 王兴田
个人简介:
日本北九州大学建筑系博士。致力于立足本土文化,探索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建筑,寻求建筑的地域性、本土性;减少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对环境负荷的研究;实践建筑的生态性
主要作品:
上海湾·鄂尔多斯国际广场,上海城隍庙商城,上海淮海路900商业大厦,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无锡太湖饭店国宾馆,上海浦东中心绿地等
正文:
王兴田提出“博风汉古”的思想,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同时以博大胸怀采纳众多文化精华,将地域文化与当代艺术、生活方式及审美结合起来,创作有自己特色的当代建筑。这样的创作理念也体现在了日兴设计对商业地产的理解上。
王兴田认为,中国各地域情况不同,城与城不同,中心与郊外也不同,需商业地产的多元创作,更需量体裁衣,追求个性、结合地域文化是今后商业地产最基本的竞争力。日兴设计的“上海湾”便是典型案例。
注入地域文化特征,使商业地产具有唯一性
记者: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日兴设计的创作理念?
王兴田:日兴设计是1995年我回国和几个日本朋友共同创办。在当时浮躁的市场状态下,我们提出了“博风汉古”的创作思想,“汉骨”是指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但我们更强调由“核”产生的当代性。博风汉骨指的是内核和外延的一种关系,这是我通过中日文化的比较产生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其原生性和巨大的遗传性,使其具有非常强大的内核力量,但也有弱点即船大难掉头,自身根深蒂固,对外来文化的接纳程度反而弱了一些,在适应当代文明时,可能负担过重,接受外延文化时,不是过于盲目就是过于自信,过于自信造成内核文化的固步自封,过于崇洋媚外容易造成自我文化的缺失。
相反,日本是以外延文化为主的国家,自身文化并不很强大,主要受其他文化影响再形成自身文化,所以日本文化不是靠自身,而是靠外来文化的刺激,但也有其独特性,日本具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
我觉得向外看时,也应看到自己。所以“汉骨”就是骨子里要有自己的根基,“博风”就是要有博大胸怀去采纳众多文化精华,将地域文化与当代艺术、生活方式及审美结合起来,创作有自己特色的当代建筑。
记者:商业地产如何实现本土地域性?
王兴田:今后商业项目会越来越多,中国各地域的气候、地理环境、文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有很大差异,可能对商业模式的追求也不同,需要商业地产的多元创作,更需要量体裁衣,今后中国的商业地产一定是在整个系统的个性化地域性上发挥特点、优势,包括设计、策划、营销、招商等各方面。追求个性化是今后商业竞争最基本的竞争力,文化的注入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创作里更多是从文化深层或精神层面去思考地域性。比如上海湾,在这么一个很狭长(长300多米,宽40米)的基地里,周边Shopping Mall又特别多,我们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实现个性化,就导入了传统商业街的情趣,如街的曲径通幽打破一条直线贯穿到底,宽窄收合有弹性,使人的心情在里面不断产生变化,从头到尾兴趣不减,这是一种空间特有的氛围感,让它实现上海的里弄情结。逛街休闲要的就是一种感受,目的性购物的心理已在慢慢减弱。
我觉得里弄是上海人生活的一种传统写照,一个浓缩。上海传统的弄堂会有很多老人下棋打牌、饮茶、聊天、叙家常,小孩在玩耍,街上也有一些非常亲切宜人的商店,熙熙攘攘,空间并不很宽大,但很具人气。中国的传统商业,历来以街形成。我们将这种方式移植到了上海湾,但上海湾的建筑空间和创作手法,看不到传统影子,其尺度、细节处理等却都和上海地域的生活方式、情结联系起来了。
另外,我们还在上面做了一个飘板,上海冬冷夏热,飘板的作用是阻挡阳光暴晒和避雨,使它成为一个全天候商业步行街;我们还将飘板和建筑拉开一定距离,让空气产生对流,使在里面的空间达到比较好的舒适度。
地域文化和当代科学发展观也有很多一致之处。通过借鉴当地建筑的布局、形态如江南的天井、院落、灰空间的一些空间构成,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日照等,就可解决好约60%的节能的可能,再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就能大大提高空间舒适度。这和当代提倡的低碳设计理念、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现在每年不计其数的商业综合体,几乎一样的模式,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我觉得这是不适宜的。必须要结合当地地域文化,才能被当地使用者接受。
记者:您在日本待过多年,您觉得日本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处理方式跟中国有何不同?
王兴田:实际上商业综合体在欧美已发展成熟,日本的城市再开发(我们称旧城改建)的过程中也多数是商业项目,但可能跟我们考虑的出发点不一样。
日本的综合体考虑更多的是人气回归。城市中心如果为单纯的商业、办公或酒店,已有诸多问题,如城市空洞化——一个区域成为商业中心后,白天非常拥挤,因为人们从各地聚集到这个区域来工作,但晚上人一撤,就剩下一个堆满垃圾、小动物和流浪汉的空城,和白天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第二,能源的不平衡,白天需消耗大量能源,晚上人撤后,就造成能源包括水、电、煤消耗的不平衡;第三,交通问题,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交通上,造成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这些都使人们思考往日的城市再回归,让在郊外居住的一部分人回到城中,使城市的夜晚恢复生机。
所以就产生了城市综合体如东京的Midtown、六本木小山等,把商业、文化、娱乐、酒店、办公、公寓及公园等汇为一体,这也不是单纯Shopping Mall,而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综合设施,上述的问题就也得到了缓解。
记者:这种想法在中国可实施性如何?
王兴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中心区,这种做法还比较有效,包括五角场再开发,因为城市中心区的商业确实需要革命,借鉴国外经验是一条途径。但大量复制造就两个问题:一是,郊外不适用这种模式;二是,在一个城市成功,在另一个城市不一定成功。所以正确方式是因地制宜,将创作过程和城市的文化、生活融在一起,才能得到有效的成果。
记者:郊外的商业地产应该是什么样的思路?
王兴田:在中国,有些城市交通问题还没得到充分解决,所以在郊外建设就要格外小心,必须去思考怎么捕捉、形成郊外商业的优势、特点。
在郊外建设商业地产,首先必须具有相当特色如具有主题综合体;另因土地价格更低,商业布局的形态就会不一样,郊外的商品也更具价格竞争力,郊外也有更好的环境资源,再加上挖掘独特的文化资源,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把城市人口吸引到郊外消费。
我觉得,应该让郊外的商业地产成为一个购物公园。现在大家更多把逛街、购物看成一种放松、休闲和交流,而不是目的性很强的购物消费。朋友、家庭成员聚会,逛公园也可以看场电影、听听音乐会、去美术馆看看……这些都是商业消费行为。这种状态的消费正逐渐的增多,放在郊外更有优势,更能让人放松休闲。如果把城市中心的模式搬到郊外,特点就不明显了,也没有必要。
人气和营业额是决定商业地产成败的最重要因素
记者:怎么评估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是否成功?
王兴田:人气指数,就像一部电影如果没人看,也不可能是成功的电影。必须由市场说话,人气和营业额是决定商业地产成败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当然也可以分门别类的分析,建筑设计、持续的物业管理水准、商业业态的可持续发展及整个商业地块的影响力,都是评价的标准。
记者:讲到设计,设计企业在商业地产中的角色是什么样的?
王兴田:设计企业在商业地产项目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让商业地产满足各种功能又个性鲜明。我强调的是:以地域文化特征为基础,使它具有唯一性,这会使商业地产更全面。无论商业运作如何成功,如果不能与地域文化很好结合,还是美中不足。
另外,因为商业地产确实是庞大复杂的综合系统,要策划、设计、招商、运作,内容上融合了酒店,商业、文化设施、住宅等,各单体相互间的关系使它更加错综复杂。这些整合确实不是单体的简单叠加复制,需要综合能力。
商业地产的特点是:一旦有大的失误,重新振兴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记者:商业地产的难点有哪些?
王兴田:商业地产整个过程,从策划、设计、招商、建造到管理,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保持商业地产物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商业业态持久的吸引力,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难。
设计成功,不代表运作成功,设计只是商业整体大系统里的一部分,最后结果是要依靠大系统运作成功才算成功。综合体的每一环节都很复杂,没有像商品房设计那么单纯。商业地产或综合体就像飞机一样,要万无一失,才能保证安全运行。一个局部零件出了故障都可能造成飞机的安全问题。所以商业地产操作的风险远远大于住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