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使医药产业旧生态链濒临崩溃

   2005-06-10 3640
药品降价新闻背景   对于药价虚高,国家发改委正酝酿一轮新的药品降价。据悉,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我国最大幅度的药品降价方案。国家发改委将再次大幅降低16个抗生素品种的价格。6月1日,以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和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为首的全国24家医药协会聚首发改委,同发改委价格司做最后沟通。   据悉,降价方案有望在本月中旬公布。进入拟出台方案的药品主要包括抗生素和生物制剂,其中国内药品价格将普降60%以上,外资企业的专利药和非专利药也将下降20%~25%左右。本次進入发改委降价名单的品种共22个,全部为医保目录品种,其中包括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16个高端抗生素品种,这16个品种中又有11个已经历过几轮降价。名单中另外6个品种均为最新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向记者证实,卫生部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医院经济补偿政策,改变“以药养医”机制,其中包括降低虚高药价、取消药品15%加价、减少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降低高值耗材费用、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价值的“四降一升”措施。  发改委不断推进的药品降价政策,将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利润来源大幅减少,同时药品营销策略也会做出适时调整。 尽管降价的消息尚未正式公布,但市场对此早已做出反应:代理商开始向厂家退货或持币待购,市场观望气氛浓厚。   产业旧生态濒临崩溃   近年来,化学药已连续经历十余次降价,其中抗生素降幅最大。国内抗生素传统优势企业因此出现了盈利能力减弱的现象。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23户医药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12.9亿元,增长11.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12.1个百分点。华北制药(资讯 行情 论坛)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降了141.18个百分点;鲁抗医药(资讯 行情 论坛)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降了47.85个百分点;丽珠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降了38.7个百分点;上海医药(资讯 行情 论坛)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降了26.76个百分点。   石药集团中诺药业估计,按目前所知的幅度降价,今年其销售收入有可能下降几千万元。而去年抗生素的降价就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少收入4亿元,本次降幅更大,况且哈药有五六个品种都在降价名单之列,这给该企业造成很大压力。   药品降价能走多远?   国家发改委日前透露,正在拟订的新一轮药品降价方案,平均降幅达60%以上,为历次药品降幅之最。此报道一出,医药界一片哗然。24家医药行业协会集体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希望国家能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事实上,药价水分虽经多次挤压,但仍没有缓解百姓看病贵的难题。人们质疑,这次药品降价还能走多远?   消费者:到底是谁在“吃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消费者对此消息很是冷淡,有人甚至发出“到底是谁该吃药”的质疑。这里所说的“谁”不是指患病需要吃药的病人,而是指那些在药品生产和销售链条中,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药吃药”生存的人。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一家中型药厂的医药代表竟多达几万人。卖药的人比产药的人多,自然会造成成本上升;而卖药的人比买药的多自然促成医生拿回扣。因为,目前医院的采购量占整个市场的80%以上。   看病吃药不同于一般选购商品,因其有专业性和风险性,患者只能选择去医院,吃什么药自然也得由医生说了算。去年开始实行的公开招标,虽限制了一些医院和地方药品主管部门,但仍然管不了医生用处方换回扣的问题。“上次药品降价说了半天,现在看一次感冒还要三四百元钱。药品再降价,医生不开有什么用?”消费者刘女士的说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意见。   医院:药可以降劳务费得涨   对于患者所忧虑的“降价后医生开高价药”的问题,医院的态度是否定的。医院绝大多数医生是根据具体病情用药。虽然不排除有医生吃回扣用高价药的行为,但医生不用降价药,主要是因为有的病情必须要用没降价的药品治疗,毕竟降价的药品有限。而且很多时候,特别是上次药品降价之后,有的医生想用价格低的药,但是市场上已经没有了。这是某大医院院长在记者答应不报道其姓名的前提下,同意采访后的回答。   他坦言药品降价后,医院的利润会减少不少。此次降价的品种大多数都是抗生素,它们的临床使用率大约是60%。如果它们降价,对医院收入的冲击很大。目前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医院还是收入大于支出。虽然药品降价是必然的,但是为了医院能够正常运转,在“一降”的同时最好还有“一升”,即要有提高劳务性、技术性收费的配套政策。因为在现阶段,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比较少,如果只把药品降了,不提高劳务性、技术性收费,医院也面临生存问题。当问到医院如何应对药品降价,他表示,如果我们采取什么措施的话,就相当于是乱收费!目前医院的收入除了药品就是诊疗收费,而诊疗价格是国家规定的,我们呼吁提高劳务性收费。   药房:品种不多影响太小   医院药房的工作人员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医院进药是为了满足临床的需求,而且进的95%是《医保目录》里的,只有5%是目录之外的。此次降价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是目录里面的,所以降价不会影响到进药品种。不过,他向记者透露了另一个信息:”虽然这次的平均降幅高达60%,但是降价的品种只有22种,那其他的药呢?还这样一直高下去?实在是太有限了!“在王府井金象大药房、全鑫药店等5个比较大的药店,记者从销售人员那里得到的回答都是:尚未接到通知,也没有任何消息。金象大药房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降价的时间未定,而且就算是降价,也不仅限于固定药品。患者并不会因为降价而减少药品的服用剂量,而且因为保质期的限制,以及病情变化等关系,药品也不适合大批量囤积,目前看来,降价的消息对药品的销量并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厂商十分惶恐,上次降价对他们的打击就不小,很多药都停产了,后来经过协商不得不又涨上来一些。药价毕竟还要看市场的需要,硬性规定意义不大。”   药厂:有人欢喜有人愁   新一轮药品降价消息一出,24家协会就上书希望有关部门能考虑国内制药业的实际情况,将这次降价的幅度调低;同时,希望国内制药企业和外资制药企业药品降价幅度要一致。更有人呼吁:“目前,原料、能源等价格上涨,国内的大型制药企业已经生存艰难。再如此降价,国内的大型制药企业必将面临生死考验。”   但对于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药品品牌来说,此次降价并不一定是坏事,虽然总的利润会减少,但是降价对于整个制药企业市场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市场重新整合的过程。等降价风潮一过,能在市场上“存活”的企业都应该是那些能经的起考验的企业。以前药品卖的高是因为市场有需求,使某些品种的药品呈现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情况。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药都有替代品种,当某种药品的市场占有率比原来下降时,降价就成为必然。   某知名制药企业工作人员张师傅告诉记者:目前为止的几次降价对于他们这种口碑较好、规模较大的制药厂,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在有的药店卖的零售价就比我们这里的批发价要便宜,所以我们天天都面对“降价”的压力,将继续保持原有的销售政策。   专家:乐观看待过程   相对于消费者和药店的普遍看淡,业内专家对这次药品降价的态度倒是比较乐观。一位医药机构的权威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药品原来的水分确实是很大,此次降价是否能够降到位,虽然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起码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专家表示,因为我国的价格体制是药厂自报成本消耗来定药价,虽然发改委定了一个原则:不许虚报,但是药厂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会虚报的。价格管理部门又不能逐个产品去核定每个药品的真正成本,比如用了多少电、多少水、人力、原料、包装等,所以真正的成本只有药厂自己知道。降价不是目的,关键要完善国家价格体系。   不过,如果把遏制药品购销领域中的不正之风的希望也都寄托在“降价”这个举动上,恐怕“药力”还不够。因为药价“虚高”的得益者并非药厂和药品批发零售企业,而是某些单位和个人。如果不能杜绝医生收回扣的现象,那么流通领域的水分就难拧干。(记者许黎珊 王立嘉/市场报)   内外药企贫富分化加剧   因降幅各不相同,本次降价将进一步拉大国内药企与外资药企在同类药品中的价格差。   以头孢曲松为例,降价前同规格的国产仿制药定价为20元,而罗氏制药生产的“罗氏芬”的定价则为125元,两者之间的价格比为1比6。但按照目前的降价幅度调整后,国产仿制药的价格仅为7元左右,而“罗氏芬”则为87元,两者之间的价格比为1比12。这种变化了的产品价格对比,使国内药企调整药品营销策略的压力陡增。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企业的部分抗生素品种再经本次大幅降价后,受到急剧压缩的利润空间不足以继续维持原有的“医院推广”背后的利益链条,从而不得不“自降身份”,以“普药”的身份进行市场操作,将主要依靠商业渠道进入医院和零售市场。而零售市场和基层医疗市场的地位将大大提升,并成为国内药企的必争之地。   目前,国内药企开发基层医药市场的行动已渐成气候,竞争日益激烈;而外企的产品基本上还能维持原先的利益链条,继续占领医院的市场份额。据分析,外资药企有可能借国内药企“附加值”下降之机,乘机扩大医院市场份额,国内药企的医院市场份额有可能进一步丢失。如果卫生部门不及时出台鼓励质优价廉仿制药使用的相关政策,国内药企将逐渐淡出医院市场。   产业并购重组趋活跃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系列医药行业调控政策的出台,该行业的兼并重组活动正趋于活跃。   根据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公司的统计,尽管有春节长假的因素在内,2005年第一季度医药行业并购依然火爆。第一季度医药行业发生并购事件19起,比去年同期增加46%,并购金额高达20.14亿元,超过了上年前三季度并购金额的总和。   陈晓松认为,产品降价是兼并重组更加活跃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国原创药品非常少,利润空间狭小。而提升研发能力所要求的物质、资金、人力等条件都是较高的,需要引进有实力的资本。当企业陷入困境,就迫切需求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基于以上判断,相关医药政策将继续引导国内医药界的兼并重组,产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主任李磊承认,医药产业是国内惟一靠单品种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产业,这也是医药行业吸引业外资本的持久动力。   而陈晓松认为,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将会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当国内企业对于原研药和高价格的冲动不断增长时,服务于医药产业的机会就会增加,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或将研发业务外包给专业的CRO(研发外包)公司都是可行的选择。   有消息称,一场药品降价风暴已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 杜冬松   多方博弈的必然结果   应该说,此次医药行业酝酿的药品降价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从目前的医药格局来看,卫生部分管医院,医院受到指责最多的是医生收受药品回扣;药监局分管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企业受到指责最多的是药价虚高和流通领域的不规范;发改委负责药价的调控,需要平衡老百姓、医院和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利益;“人大”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坚决要求平抑药价,其中也提到取消药品加价(即医院在招标价的基础上加价15%卖给病人;另外从企业在招标价的基础上还要打九折进药,这就意味着医院获得25%的药品销售利润——这是以药养医的基础);发改委建立了药品定价中心,负责建立和执行药品降价的规则。   老百姓对药品价格虚高深恶痛绝,药品价格的下调已是大势所趋,政府会考虑牺牲企业和医院的利益来保证药品价格的下调。但降价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大、发改委、卫生部和药监局的四方博弈。卫生部出于保护医院发展的目的认为生产企业药品出厂价订的过高,流通环节过多造成了药价高企;药监局出于保护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目的,认为医院招标不规范导致了药价虚高;“人大”则建议取消医院的15%药品加价和政府加强价格调控;发改委药品定价中心平衡各方利益,最后负责行政性药价调控。因此当前的医药企业是四方监管,但实质是政府医疗费用支出恒定的状况下,医疗费用逐渐向企业和医院转移,很多企业和医院未来可能会因此而出现困境。因此,众多部门围绕医药价格的博弈,最终搭建起了此次药品大降价的框架。   据了解,部分地区已经陆续开始了药品价格的调整:北京已经出台了限制20余种中药产品零售价格的方案、成都出台按照差比价限制药品价格的方案;湖南出台了22种进医保目录的药品的调价方案。   三大降价措施   从目前情况看,促使药价下调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药品差比价规则。药品差比价是指同种药品因剂型、规格或包装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国家按照《药品差比价规则(试行)》来重新制定同种药品因剂型、规格或包装材料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即药品差比价)。同种药品改变剂型、包装或含量后的价格必须按照差比价规定定价。同时,物价局将根据新规定,对政府定价药品进行分期分批调整,凡是违反差比价规定抬高售价的药品均将作降价调整,使其价格符合差比价规定要求。“差比价规则”实施后将彻底阻止一些药品企业通过换包装、改变剂型等方式变相抬高药价的行为。   其次是取消医院的药品加价。医院通过招标购进的药品加价15%卖给病人,同时医院一般是以低于招标价10%的价格进药,这一共25%的价格空间保证了“以药养医”的状况,医院的收入70%靠卖药,如果取消药品加价,医院将面临非常大的困境,但医院既是药品的购进者、也是药品的卖出者、同时也是药品的推销者,医院在药品市场中有非常大的主动权,相信医院也会将取消加价带来的损失间接通过招标价格的调控变相转嫁给医药企业。   第三,药品定价中心对药品价格的调控。药品的降价措施由国家和地方的发改委负责实施,国家发改委建立了药品定价中心,中心人员由政府官员、医药经济专家、药学专家和医学专家组成,可能通过成本核算等措施来进行药品价格的调控。   上面三项措施可能会较大地压缩企业的利润,对医药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降低了医药企业的估值水平。   波及幅度不一   药品降价对医药各子行业和所属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影响由于降价波及幅度不一,因而影响有较大差异。具体到上市公司来说,制剂药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见上表)。   从原则上讲,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均在政府的价格调控范围之内,虽然第一批降价仅局限于抗生素和生物制剂,相信后续产品的降价会跟进。但我们认为下列上市公司的产品将不受降价的影响或影响较小。   片仔癀(600436):产品外销,在海外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拥有非常高的自主定价权,每年会自主调高产品的出厂价,产品没有进入医保目录。   云南白药(000538):一类中药保护品种,配方垄断,在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上拥有自主定价权,并且OTC销售所占的比例较大。   科华生物(002022)和达安基因(002030):主要为诊断试剂类产品,不受药价调控影响。   原料药生产企业不在调控范围内,这些企业包括:天药股份(600488)、海正药业(600267)、华海药业(600521)、新华制药(000756)、新和成(002001)、京新药业(002020)、鑫富药业(002019)等,这些企业作为原料药生产企业,产品60%以上出口,基本不受政府定价的影响。   受药品降价影响较轻的企业:马应龙(600933)、恒瑞医药(600267)、金陵药业(000989)、华邦制药(002004)等,这些企业的产品独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拥有较稳定的价格控制力。   体制不改药价难降   药品酝酿降价各方音调不一   近日,发改委正在酝酿药品降价。据悉,本次降价将涉及16种抗生素和6种新列入医保目录的药品,降幅平均高达60%以上,其中个别品种的降幅将达到93%。据有关方面称,这次将是历次药品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   调价面临两难处境   对于药品将再次降价,黑龙江省物价局物价调控处一位于姓负责人认为,药厂定价、医药进价、流通环节混乱、医疗体制不顺是造成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的物价管理部门不能自行降价或涨价,一定要严格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控制药品的价格。   他说,黑龙江省是医药大省,药厂很多。如果不根据国家政策办的话,随意把地产药品大幅降价,那么就涉及到本地的药品进不了医院和药店,地方税收也肯定会受到影响;我们要是把本地的药价都调得很高也不行。如果那样的话老百姓吃药就贵了,更是不妥的。所以作为地方的物价管理部门,我们大的方向是不会变的,就是要严加控制药品价格,紧跟国家政策走。总而言之既要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也要维护企业利益。   中药企业不会受内伤   在国内颇有知名度、以中药为主打产品的黑龙江省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关彦斌说:“国家的几次大的价格调整对我们葵花药业影响并不大,不至于受内伤。但是我个人反对一二再再而三的降价。”关彦斌直言不讳:“大的原则我不反对国家调控药品价格,但是,我认为中药和西药用一样的价格调整标准是不合适的。因为中药和西药的工艺是不同的,中药讲究的是原材料的成色、甚至原材料的产地、药品的工艺,药品的生产流程都和西药有着本质的区别。西药的检测标准已经和国际接轨,可是中药的检测标准还不够完善。所以我认为中药的调价标准还不够完善,在这样的标准下再降价,就会逼着厂家去短工少料降低成本。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检验标准不完善怎么去调控价格呢?!”   降价不应厚此薄彼   黑龙江省医药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企副总有些不解地说:“为什么国内药企的品种价格普降60%以上,而外资企业的专利药降价只有20%,外资企业的非专利药降价只有25%左右。降价为何‘薄国企厚外企’?这样做欠缺公平”。他希望国产仿制药和原研药能够在降价幅度上保持一致,以给国产仿制药公正待遇。其实,历次药价调整之后都会有厂家打报告申请为自己的产品单独定价。那些被批准的“特价”(当然是高价)药品,也大多是外企的。   这位老总说,同样是符合中国药品标准的产品,“洋药”凭什么比“国药”价高?如果你“洋药”是先进的生产力,那你的成本应该更低;如果你是落后的生产力,国家为什么要保护你?WTO要求我们给予外企国民待遇,而不是超国民待遇。国企的利润低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药品回扣久禁不绝的情况下,“洋药”凭着高定价将拥有更大的价格空间去争夺“国药”的临床。   专家认为医疗体制须“变脸”   药价高在全国是一个共性问题。药品离开药厂就开始一路“浮肿”,单从源头找,就不是医院所能控制的,所以国家必须从体制改革上寻找出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宋魁说:“诱发药价虚高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即医疗体制、药厂定价、医院进价、流通环节中新特药品种混乱。为什么国家一再调价老百姓仍然看不起病呢?其实这很简单,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医院里不仅仅是药太贵。医院的住院费、手术费、各种各样的手续费、检查费等等,没有一样不贵得出格儿。”   宋魁认为,目前的看病贵,表面上看起来是药品价格过高,其背后是体制和机制问题。药品降价只是治标之举,要从根本上解决药品价格问题,还需要医疗、医药流通、医保等多方面改革的同步进行。除了要进一步完善药品价格监管政策,还应推进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在医药卫生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医疗机构间开展竞争;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整合资源,逐步解决重复建设问题;在医疗保险领域通过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医疗费用约束机制。  (《中国经营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64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