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香江北路上,有一个欧美小镇建筑风格的奥特莱斯商业街道。在这个小镇中,有喷泉、有广场、有美食,最关键的是,有着货真价实的国际奢侈品一线大牌,而且,还都打折!
每到周末,拥有10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车满为患”,围墙外的马路牙子上歪歪扭扭挤满车。而在两年前,即便是周末,这个小镇内的停车场上的车也还稀稀拉拉。
陈俊明每周都会赶到远在北五环的赛特奥特莱斯来看看。陈是赛特集团总经理,每周末到这儿来的习惯已经保持了两年,在这里,看到开着豪华跑车的年轻女孩和乘坐地铁前来的淘客各取所需,是陈俊明最开心的事情。
事实上,这个两年前投资的项目,是陈俊明近年找到的难得的富矿。与同样由他管理的赛特购物中心相比,赛特奥特莱斯的增长速度可谓迅猛,年增长速度达70%以上,预计2012年销售额将突破20亿元。而已经运营了21年、早已是北京高档购物中心地标之一的赛特购物中心,去年的销售额是20亿元。
尾货天堂和“奢侈”库存
陈俊明管理的奥特莱斯并不是特例,在过去几年里,国内奥特莱斯发展迅速,广受追捧。2006年,瑞士不动产商西维尔.塔基尼(Silvio Tarchini)旗下的狐狸城公司(Foxtown)与东方创业集团在上海松江打造了首个外资奥特莱斯。随即,美国最大奥特莱斯运营商西蒙地产集团、日本三井不动产株式会社、法国零售业巨头ROSM集团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奥特莱斯直译于英文单词Outlets,最早诞生于美国,迄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最早的奥特莱斯只是品牌厂商为“处理尾货和断码产品”而在工厂周围建立的门店。后来,不同的品牌逐渐汇集在一起,慢慢形成类似Shopping Mall式的大型购物中心。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人将这种模式发扬光大。他们在离市中心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高速公路旁建起漂亮的小镇,汇集大量国际一线品牌,以“折扣”吸引消费者。据统计,全美目前已经拥有300多家大型奥特莱斯,奥特莱斯已经成为连锁超市、百货商场外不可忽视的一种零售业态。
如今的奥特莱斯,除了清理库存,对一些品牌来说还有特别的“渠道”功能。
奢侈品牌为能引领潮流,杜绝用上一季的面料来制作本季产品,因此,原料的挤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比如,传说阿玛尼会利用上一季度原材料为奥特莱斯特制部分特供产品。将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还要属奢侈品入门级品牌Coach。
为提升业绩,Coach在各大城市热闹的商业中心开设旗舰店的同时,大张旗鼓地扩充品牌折扣店。为了不损害Coach的形象,其在折扣店里出售的产品,并非是专卖店里换下来的过季之款,而是专门为折扣店生产的样式。这一举措,是Coach在严密的分析之后作出的决策,他们发现,选择在奥特莱斯购物的消费者和正价店中的消费者并不完全重叠,为折扣店特制商品,可以做到在不损害原有消费者的情况下开辟出另外一个市场。
奥特莱斯崛起的故事也正在中国上演。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奥特莱斯也将成为中国继超市、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外,另外一种重要的实体零售业态。而支撑奥特莱斯迅速发展的,是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群体,以及他们对奢侈品的巨大潜在需求。
几年前,中国富人群体的涌现刺激了奢侈品行业,中国的有钱人成为了世界各地奢侈品扫货的主力军。麦肯锡、贝恩等多个咨询机构都曾预测,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为迎合这个迅速膨胀的消费群体的庞大胃口,各大奢侈品牌纷纷快马加鞭,在中国大举开店。目前,LV在中国29个城市拥有36家门店,而2005年,它仅进入了10个中国城市。爱马仕,则从2005年的5家店发展到今天的20家门店,整整增加了4倍。Gucci扩张的速度则更快,2006年还只有6家店,如今已有39家门店。
随着门店的增加,奢侈品牌的销售也不断攀升,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有些恼人的问题库存,手袋还好说,消费者对手袋时效性的追求往往没有那么高,但服装与鞋子,越是引领潮流的品牌,其时代印记就越重,也越容易成为过去式。以往,奢侈品牌宁愿销毁产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高贵”流落民间街头,以防止其价格体系受到冲击。不过,当奥特莱斯兴起之后,奢侈品牌商们逐渐发现,这个能够提供良好购物环境的新渠道,为它们提供了一个解决库存的良方,并且,不会对其品牌价值造成损害。